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情感>婆媳>

淺談婆媳關係矛盾的根源

婆媳 閲讀(6.96K)

對於已經步入婚姻的夫妻來説,婆媳關係時常最不容易相處,這是為什麼呢?下面心理專家運用精神分析為大家精細的講解婆媳關係。

淺談婆媳關係矛盾的根源

婆媳關係產生的問題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密切的關係。在國內,父母和子女的關係連接比較緊密。這個緊密從形式上的婚後子女仍然會花很多時間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到內容上的內在上的情感鏈接都非常的深入。這會讓移情的發生變的比較的容易。人們把早期經歷過的和親生父母親積累下的各種各樣的情感投射到當前的關係裏。於是造成了婆媳關係之間錯綜複雜的愛恨情仇。本文很好的分析了個體發展過程中的殘留,以及投射的機制。

於是有的朋友問,為什麼不講該怎麼解決。其實這是精神分析治療的一個特點。精神分析治療的解決方案藴藏在分析之中。或者説分析的過程就是治療的過程。通過分析,讓我們瞭解我們的內心,最重要的是讓我們區分現實和想象。我們會發現我們和外界的關係, 尤其是親密的關係中,除了客觀的文化差異,利益衝突,權利爭奪,溝通障礙之外,還存在有一些和現實無關的東西,也就是我們內在的投射。也就是説,那些怨恨,憤怒,挫折感等等之類的東西其實通常不是由外部世界引發的哦,而是深藏於我們的內心。當外部世界遇到一個合適的載體,這些深藏內心的情緒就會被瞬間激活。演繹出各種各樣的愛恨情仇。所以如果你能夠區分外部世界和自己的內心,就能夠更好的調整自己和外部世界的關係。就像你走在路上被絆倒了很生氣,如果別人是故意的你當然很憤怒,如果你發現只是自己踩到了自己,那就是另外一種感覺了。所以,覺察讓我們擁有一顆自由的心!

婆媳關係總女人們茶餘飯後永不停歇的話題,年輕的女人們在討論婆婆,而年長的女人們在數落着媳婦的種種不是,但我們發現媳婦和公公似乎沒有這麼多矛盾,我試圖從精神分析客體關係入手,探索婆媳關係來自無意識中矛盾的根源。

當一個孩子從母親子宮內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這個孩子無意識裏便種下了對母親的仇恨的種子(為何要將我與你分離?子宮內是如此的安寧與舒適)。

接着開始哺乳,孩子進入了口欲期,在這個時期,吃不僅僅是生理需要,同時也是心理,情感需要,當嬰兒嘴裏含着母親乳頭的時候,他似乎感覺回到了共生期,在最初的哺乳期,孩子還分不出與母親的界線,但他或她很快會發現,母親的乳頭並不是他想要就要的,這時他開始感覺到自已與母親是相互獨立的個體,在她想吃奶的時候,乳母並不在嘴邊,於是她開始大哭,媽媽馬上跑過來,將乳房塞到她的嘴裏,她停止了哭泣,飽吸一場後,生理和心理需要得到了滿足,那麼這個媽媽給嬰兒的意象就是克萊因客體關係理論中説的"好媽媽"。

但有時候,母親不在身邊,沒有聽到她的哭鬧,嬰兒看不到母親,於是嬰兒會自已想象一個母親出來,那麼這個是壞媽媽,負責任的母親在孩子的內心中好媽媽出現的概率要大於壞媽媽,從這個時期起,嬰兒內心中媽媽的形象被分裂,一個是好媽媽,一個是壞媽媽,隨着她的成長,母親温柔極積的一面不斷的加強好媽媽意象的心理能量,但母親惡的一面不斷的加強壞媽媽意象的心理能量,大多數時候,好媽媽的心理能量總是大於壞媽媽的心理能量,壞媽媽會被壓抑,甚至成為一種陰影留在這個孩子的內心,這個陰影積壓着太多對母親的怨恨和敵視,而個體能體會到的,感受到的是好媽媽形象,我們面對母親的時候,總是覺得母親是很好的,雖然有一些小毛病,但是母親似乎是最關心我們的人,很少有人會怨恨母親,因為壞媽媽被壓抑了,而佔據我們意識的是好媽媽。

如果這個孩子是個女孩,好媽媽意象佔據着她的意識層面,當她長到三歲或四歲,進入精神分析學上説的俄狄浦斯期,她開始戀上她的父親,而媽媽卻一直佔有着父親,與她搶奪着父親的愛,她開始仇恨這個女人(第三次在無意識裏種下了對母親的仇恨與敵視),但她很快發現自已不是母親的對手,接着開始認同並模仿她的母親,為之前仇恨敵視母親感到愧疚,這時對母親的仇恨與敵視再一次被壓抑了

假設這個女孩像上述的那樣順利的經過了俄狄浦斯期,然後經歷了青春期,在青春期應該也有幾次與母親在情感上的衝突,這僅僅是為了成長的需要與俄狄浦斯期的延續,但很快她會改善與母親的關係,同共經歷一段兩個成熟女人難得的蜜月期,這時她似乎與父親的關係疏遠了,再接着她看到了某個男性,也許這個男性身上有着她父親的某種特質引起了她無意識的萌動,在俄狄浦斯期被壓抑的積累着對父親的性愛順利的轉移在這個男性身上,於是戀愛,結婚,雖然被壓抑的對父親性愛順利的投射了出來,但在嬰兒時期被壓抑的壞媽媽和俄狄浦斯期被壓抑積累的對母親的仇恨和敵視卻無處投射,直到她碰到那個與她並無血緣關係的,但叫媽媽的女人---婆婆的時候,壞媽媽意象,俄狄浦斯期積壓着對母親的敵視統統投射給了這個女人---婆婆,她的無意識裏婆婆多像那個在她小時候與她搶奪父親的那個女人,憎恨和敵視這個女人似乎並不會感到壓抑和愧疚,當她在姐妹,同事閒聊的時候,數落婆婆的不是,內心是多麼的暢快,但她不知道,她排解的其實是她對她親生母親的仇恨與敵視,婆婆成一個容器,容納壞媽媽的容器,於是女人早期被分裂的媽媽形象開始形象化和具體化:好媽媽就是我的母親,而壞媽媽就是婆婆。

在客體關係好壞媽媽的理論中,好媽媽對應的是好孩子,壞媽媽對應的是壞孩子.如果這個女性成長的環境中不能很好的整合好媽媽與壞媽媽,在無意識裏好媽媽與壞媽媽處於一種對立與壓抑的狀態,那麼我們很容易看到身邊極端的例子:某個女性對母親特別好(好媽媽前是好孩子),但對婆婆特別壞(壞媽媽前是壞孩子)。

這個女人在與婆婆的衝突與磨擦中,在她的丈夫介於母親與妻子的夾縫中,她有了孩子,如果她生的是個男孩,她會將她全部的感情轉移到這個男孩身上(俄狄浦斯期壓抑的性愛能量的轉移),在這個男孩成長的過程中,母親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女性,控制並佔有這個孩子是母親無意識裏的慾望(其實就是當年她在戀愛她父親時挫敗的補償),哺乳的時候,孩子吮吸她乳房的快感以及對兒子的性幻想都會被強大的道德感,超我所潛抑,在兒子成長的過程中母親對兒子的控制和母親對孩子的佔有感會讓母親在情感上得到極大的滿足,但兒子某一天帶來了某個女性,她比她更年輕,漂亮,這時母親的內心主要在無意識層面會產生極大的憤怒:兒子的妻子就像在我兒時奪走我父親的母親,在我年輕時搶奪我丈夫的婆婆了,對兒子控制感和佔有感一下子失去了,兒子不再屬於她了,於是她將積累的憤怒與敵視轉移給了媳婦。

無論婆婆或媳婦都曾經是女孩,在這個女孩的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無法整合好媽媽與壞媽媽,那麼內心的壞孩子使終會處於壓抑狀態,因而媳婦不能客觀的看待母親與婆婆的優點與缺點,而婆婆不能客觀的看待媳婦的缺點,無法接納壞媽媽的無意識活動折射在客體上為無法接納對方(人際關係不僅僅表現在婆媳關係上)的缺點。

男人在尋找女朋友時,潛意識裏受到母親愛的影響,總是找一個類似於他母親的女人,兩個女人潛意識裏的“壞媽媽”投射在對方身上,矛盾便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