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飲食百科>養生保健>

4樣東西最摧毀意志力

養生保健 閲讀(6.22K)

意志力對人的心理養生保健非常重要,缺乏意志力的人往往一事無成,你知道什麼東西最能摧毀人的意志力嗎?如何去鍛鍊自己的意志力呢?下面請大家跟着小編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吧!

4樣東西最摧毀意志力

摧毀意志力的四樣東西

1、心理上的傷痛——壓力,絕望,憤怒,焦慮是感情上的幾種傷痛。

正如身體上的傷痛一樣,我們極力地去避免心靈上的傷痛。如果你無意觸碰到烤爐,你會立即本能地縮回手。

同樣,我們只是本能地從心理痛苦中抽身而去,但是永遠不可能像遇熱而收縮回來的手那麼簡單。

短暫的歡愉是非常吸引人的,因為它們被附加了額外的目的—-消除痛苦。

痛苦能成倍地增加你對那短暫快樂的渴望。在你毫無戒備的時候趁虛而入,毅力巨無從談起。

調查一致認為,心理上的痛苦是大多數人在尋歡作樂這些行為上失控的主要原因,像酗酒,抽煙,貪吃,賭博,濫性,吸毒等。

如果你染上這些惡習,痛苦會使你失去理智,並讓你陷入其中不可自拔。

如果你認識的某些人茫然不知所措,失去控制,你可以確信他們已經完全被痛苦所吞噬,並且他們在拼命地掙扎逃脱。

如果你深陷情感的苦海中,那就趕緊集中精力找到痛苦的根源,否則,它會慢慢侵蝕你的自制力。

2、剝奪。

剝奪就是被限制,被強制遠離內心所極度渴望的事物的一種持久的狀態。

有句格言這樣説:“越得不到,你內心就越渴望得到”。在很多情況下,經驗證是正確的。

這就是嚴格的節食方案通常失敗的原因。最終我們還是屈服了,墮落了。為什麼吶?禁止令增強了我們追求的慾望。

短暫的愉悦與長久的後果間的拉力更傾向與即時的放鬆,這使意志力增強的這個過程更為困難。

究竟該該怎麼辦吶?把握適度是養生關鍵,留意適度與放任之間的這個界限。

適度可不是放任你吃光你只要能想得到的所有垃圾食品,(例如油炸圈餅,乳酪漢堡,糖果,餅乾等)。

因為如果一個人以這種方式去飲食,那他整天都消耗掉這麼多沒營養的食品。

我們的目標就是鍛鍊能在這些沒營養的東西面前保持一個度。經常吃健康食品,但是偶爾也可以把所有的限制拋之腦後。

或者是好好地享用引誘你的那些食品(注意適度在上了癮的行為上是不起作用的。在那種情況下,為了達到最後的目的,節制是很有必要的。)

3、可行性。

當你被困在荒島上時,忍受巧克力蛋糕的誘惑是容易的事。我贊成“孤島訓練法”來增強個人意志力。當誘惑不存在時,毅力就無從談起。

沒人會吃他們不可能擁有的冰淇淋。假設你在荒島上那樣來規劃自己的生活。疏遠那些刺激你快樂神經的東西,把他們清理出去。

因為那些誘惑的存在,不僅會提高你自制失敗的機率,還會使你分心,通過強迫你經常在心理鬥爭上花費精力,而你的這些精力若花在生活上,會讓你過上更好的生活。

4、合理化和討價還價。

這一條是最難克服的。我們經常會給自己找很多借口。其實我們自己最瞭解自己。

上述已提到:“毅力是一時之樂與後續結果較量的產物。所以我們採取合理化方法告訴自己要走出那個難以抉擇的困境。

我們有時會與自己內心做鬥爭。認為沒有消極的持續長久的後果,所以我們沒必要拒絕現時的誘惑與快樂。

一個油炸圈餅能怎樣?偶爾的飲酒不會傷害我們的身子。

我不是要求你們過沒有縱歡的生活,但是要注意合理的鬆懈不能被頻繁地作為你的藉口,它會慢慢抵消你的能力直至不在反抗。

討價還價以同樣的方式起養生作用。常與自己妥協,經常會這樣安慰自己,先放縱一下,之後再把這個損失彌補過來。

今晚我要大吃特吃,那沒事的,因為週末要加班。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給自己許諾:“我之後會好好清理髒亂不堪的雜物。”那麼,你就是在討價還價。

但問題是之後的生活也將充滿無窮的誘惑。混亂妥協與你,但是清理它們的時候永遠不會到。我建議提前還清自己欠下的債。

如果想在晚飯的時候消耗掉1000卡路里,那就在那之前就做好準備。

(可行的計劃包括鍛鍊和節食,但不能讓自己捱餓)提前做好準備,就無所謂意志力的強弱了。

也沒必要去跟自己討價還價,也沒有一大堆的雜務等你去處理。

長而久之,有一個好消息就是每個人都可以實現自我控制,只要我們願意,自己去控制自己的毅力,否則你將受制於它。

如何鍛鍊意志力

一、 積極主動

不要把意志力與自我否定相混淆,當它應用於積極向上的目標時,將會變成一種巨大的力量。

美國東海岸的一位商人知道自己喝酒太多,然而他從事的是一種很煩人的工作,而在進餐前喝幾杯葡萄酒似乎能讓人緊張的心情得到放鬆。

可酒和累人的活又使得他昏昏欲睡,因此常常一喝完酒便呼呼大睡。有一天,這位經理意識到自己是在借酒消愁,浪費時光。

於是他決定不再貪杯,而是把更多的時間用於兒女身上。

剛開始時很不容易,常常想起那香氣四溢的葡萄酒,但他告誡自己現在所做的事將有所得而不是有所失。

後來的養生事實證明,他越是關心家庭和子女,工作起來的幹勁也就越大。

主動的意志力能讓你克服惰性,把注意力集中於未來。

在遇到阻力時,想像自己在克服它之後的快樂;積極投身於實現自己目標的具體實踐中,你就能堅持到底。

二、 下定決心

美國羅得艾蘭大學心理學教授詹姆斯·普羅斯把實現某種轉變分為四步:

抵制--不願意轉變;

考慮--權衡轉變的得失;

行動--培養意志力來實現轉變;

堅持--用意志力來保持轉變。

有的人屬於“慢性決策者“,他們知道自己應該減少喝酒量,但決策時卻優柔寡斷,結果無法付諸行動。

為了下定決心,可以為自己的目標規定期限。瑪吉·柯林斯是加州的一位教師,對如何使自己臃腫的身材瘦下來十分關心。

後來她被選為一個市民組織的主席,便決定減肥6公斤。為此她購買了比自己的身材小兩號的服裝,要在3個月之後的年會上穿起來。由於堅持不懈,柯林斯終於如願以償。

三、 目標明確

普羅斯教授曾經研究過一組打算從元旦起改變自己行為的實驗對象,結果發現最成功的是那些目標最具體、明確的人。

其中一名男子決心每天做到對妻子和顏悦色、平等相待。後來,他果真辦到了。而另一個人只是籠統地表示要對家裏的人更好一些,結果沒幾天又是老樣子,照樣吵架。

不要説諸如此類空空洞洞的話:“我打算多進行一些體育鍛煉“,或“我計劃多讀一點書“。

而應該具體、明確地表示--“我打算每天早晨步行45分鐘“,或“我計劃一週中一、三、五的晚上讀一個小時的書“。

四、權衡利弊

如果你因為看不到實際好處而對體育鍛煉三心二意的話,光有願望是無法使你心甘情願地穿上跑鞋的。

普羅斯教授對前往他那兒諮詢的人勸告説,可以在一張紙上畫好4個格子,以便填寫短期和長期的損失和收穫。

假如你打算戒煙,可以在頂上兩格上填上短期損失:“我一開始感到很難過“和短期收穫:“我可以省下一筆錢“;

底下兩格填上長期收穫:“我的身體將變得更健康“和長期損失:“我將推動一種排憂解悶的方法“。

通過這樣的仔細比較,聚集起戒煙的意志力就更容易了。

五、改變自我

然而光知道收穫是不夠的,最根本的動力產生於改變自己形象和把握自己生活的願望。

養生道理有時可以使人信服,但只有在感情因素被激發起來時,自己才能真正加以響應。

湯姆每天要抽三盒煙,儘管咳嗽不止,但依然聽不進醫生的勸告,而是我行我素,照抽不誤。

“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真是太笨了。“他回憶説,“這不是在'自殺'嗎?為了活命,得把煙戒掉。

“由於戒煙能使自己感覺更好,湯姆產生了改掉不良習慣的意志力。

六、注重精神

法國17世紀的着名將領圖朗瓦以身先士卒聞名,每次打仗都站在隊伍的最前面。

在別人問及此事時,他直言不諱道:“我的行動看上去像一個勇敢的人,然而自始至終卻害怕極了。

我沒有向膽怯屈服,而是對身體説--'老夥計,你雖然在顫抖,可得往前走啊!'“結果毅然地衝鋒在前。

大量的事實證明,好像自己有頑強意志一樣地去行動,有助於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頑強意志力的人。

七、磨鍊意志

早在1915年,心理學家博伊德·巴雷特曾經提出一套鍛鍊意志的養生方法。

其中包括從椅子上起身和坐下30次,把一盒火柴全部倒然後一根一根地裝回盒子裏。

他認為,這些練習可以增強意志力,以便日後去面對更嚴重更困難的挑戰。

巴雷特的具體建議似乎有些過時,但他的思路卻給人以啟發。例如,你可以事先安排星期天上午要乾的事情,並下決心不辦好就不吃午飯。

來自新澤西州的比爾·布拉德利是紐約職業籃球隊的明星,除了參加正常的訓練之外,他是每天一大早來到球場,獨自一個人練習罰犯規球的投籃瞄準。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成為球隊裏投籃得分最多的人。

八、堅持到底

俗話説“有志者事竟成“,其中含有與困難作鬥爭並且將其克服的意思。

普羅斯在對戒煙後又重新吸煙的人進行研究後發現,許多人原先並沒有認真考慮如何去對付香煙的誘惑。

所以儘管鼓起力量去戒煙,但是不能堅持到底。當別人遞上一支煙時,便又接過去吸了起來。

如果你決心戒酒,那麼不論在任何場合裏都不要去碰酒杯。

倘若你要堅持慢跑,即使早晨醒來時天下着暴雨,也要在室內照常鍛鍊。

九、實事求是

如果規定自己在3個月內減肥25公斤,或者一天必須從事3個小時的體育鍛煉,那麼對這樣一類無法實現的目標。

最堅強的意志也無濟於事。而且,失敗的後果會將最終使自己再試一次的願望化為烏有。

在許多情況下,將單一的大目標分解或許多小目標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打算戒煙的鮑勃在自己的房間裏貼了一條標語--“每天不喝酒“。

由於把戒酒的總目標分解成了一天天具體的行動,因此第二天又可以再次明確自己的決心。

到了一週末,鮑勃回顧自己7天來的一系列“勝利“時信心百倍,最終與酒“拜拜“了。

十、逐步培養

堅強的意志不是一夜間突然產生的,它在逐漸積累的過程中一步步地形成。

中間還會不可避免地遇到挫折和失敗,必須找出使自己鬥志渙散的原因,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

瑪麗第一次戒煙時,下了很大的決心,但以失敗告終。在分析原因時,意識到需要用於做點什麼事來代替拿煙。

後來她買來了針和毛線,想吸煙時便編織毛衣。幾個月之後,瑪麗徹底戒了煙,並且還給丈夫編織了一件毛背心,真可謂“一舉兩得“。

十一、乘勝前進

養生實踐證明,每一次成功都將會使意志力進一步增強。

如果你用頑強的意志克服了一種不良習慣,那麼就能獲取與另一次挑戰決鬥並且獲勝的信心。

每一次成功都能使自信心增加一分,給你在攀登懸崖的艱苦征途上提供一個堅實的“立足點“。

或許面對的新任務更加艱難,但既然以前能成功,這一次以及今後也一定會勝利。

讓寶寶學會自我控制的有效方法

(1)家長的榜樣

家長自身的行為方式對孩子的榜樣作用至關重要。如果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堅持原則、注重自我約束,並體現在行動上,就會對孩子學會內化規則起到強有力的模範作用。

家長的行為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如果家長喜怒無常、做事隨心所欲,不考慮後果,孩子就會學到同樣的行為風格。

孩子的所見所聞影響他們的道德水平的提高。當孩子看見家長或同伴違反了規定卻沒有受到懲罰,孩子就容易放縱自己的行為,缺少規則意識。

(2)家長的育兒風格

孩子缺乏自控多半不是孩子的錯,雖然有些孩子的天性活躍好動、好奇心強,容易受誘惑,但家長的教育方式構築的成長氛圍才真正影響孩子的自我控制力的養成。

有研究發現缺乏自我控制的成年人,大多來自於父母不能提供自控典範的放任型家庭。

尤其在青少年初期,如果父母不能將自己的感受和利益放在一邊,不能理智地用一貫的原則和紀律約束孩子。

只在自己極為憤怒時對孩子加以管束,被父母的暴怒嚇壞的孩子根本不可能學到如何有效控制衝動。

而控制過度的成年人往往來自於權威型父母主宰的家庭。

這樣的家庭裏,父母對孩子要求很高而且喜歡運用引起孩子負罪感的方法來懲罰孩子,孩子容易變得怯懦、內向、壓抑和自卑。

而權威型家長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用恰當的方式引導並幫助孩子成就自我約束,對孩子的行為獎懲有度,就容易造就責任心強、能夠自我控制並具有成熟的道德感的孩子。

(3)家長的管束策略

如果家長專制、刻板,孩子就容易學會自我懲罰並缺乏自信。

當家長用負罪感或收回對孩子的愛來懲罰孩子,孩子會變得恪守信條,不知變通。當家長使用嚴厲的,令人琢磨不定的方式懲罰孩子,並不作任何解釋,孩子最不容易形成自我規範的養生意識。

如果家長用温和委婉的養生方式引導孩子,孩子在道德方面就會更成熟。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對規則的語言表述很關鍵。

向孩子講清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為什麼,如何轉換角色,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等,這樣能很好地促進孩子理解規則的意義,體驗服從規則的益處和快樂。

家長的管束策略必須適應孩子的年齡階段和性格特點,如果家長的期望和要求超出了孩子所能達到的自我控制的限;

如果家長的引導措施不能為孩子接受,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家長應該反省和調整自己的態度和方式,對於容易“出格”的孩子尤其需要如此。

對他們的管教可能需要超乎尋常的耐心和創造性,但我們不能只接受那些一點就通、懂事聽話的孩子。

10歲的小躍的外號叫“猴精”,他被父母和老師認為是不可救藥的孩子。他在課堂上搗亂,老師什麼辦法都用盡了。

最後只好叫他爸爸坐在他旁邊陪他上課。在家,媽媽怕他出去闖禍,有時把他鎖在房間裏,他輕輕一翻就從氣窗逃了出去。

爸爸的痛打也已是家常便飯,不起作用了。

當他在接受心理諮詢專家的輔導時,卻漸漸透露出他內心的孤獨和自卑。

他説:“老師討厭我,同學笑話我,爸爸媽媽打罵我。我從來就沒做對過一件事。”

小躍的媽媽説,兒子老纏着他,一天要給她打好幾個電話,有時老遠地走路到她上班的地方找她。

他有時哭着問媽媽:“你為什麼無緣無故打我?”他把母親視為避難所,可惜母親並不理解孩子的彷徨。

沒有人知道或嘗試瞭解孩子內心的委屈。他看上去無法無天,實際上是個惶惑不安,渴求幫助的孩子。

任何管束策略都需要建立在理解孩子的基礎上。家長在採取措施強化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時,需要先弄清楚:孩子為什麼不能控制自己?

他想通過這樣的行為得到什麼?我如何才能幫助他?只有通過溝通,建立了與孩子之間相互尊重和信任的感情紐帶,管束策略才可能行之有效。

自我控制的培養需要從小開始,讓孩子學會等待是第一步。

延遲滿足(delayedgratification)

延遲滿足,就是孩子能夠等待,推遲自己的慾望得到滿足的時間。比如,孩子選擇把糖留到明天吃。

別小看這樣的選擇,即便你告訴他今天少吃一塊糖,明天可以吃兩塊,孩子也需要一番思想鬥爭才能下決心放棄立刻可以得到的滿足。

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説,這是一項艱鉅的精神考驗,是衝動與剋制、放縱慾望與自我控制之間的衝突的縮影。

孩子如何選擇折射出他的性格特徵、自我規範的能力、道德發展水平,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預示孩子未來的走向。

曾有養生研究表明,那些四五歲時能接受延遲滿足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在情感表達、社交技能、人格特徵上與那些無法抵禦即時滿足的孩子的差異明顯。

前者往往自信、頭腦清晰、善於把握大局、能較好地應付生活中的挫折、有較強的社會競爭力。

而後者則約有1/3的人缺乏這些優良品質,比較羞怯、遇到挫折時自我否定、嫉妒心強、脾氣暴躁,不會“做人”,並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可見,能夠做到延遲滿足的孩子容易長成睿智、成熟的青年,而迫不及待享受現在的孩子,則容易成為衝動、不顧大局、缺乏遠見的人。

可是生活中許多家長對孩子有求必應,而且總是儘可能快地滿足孩子。孩子深更半夜要吃雞腿,媽媽立刻打發爸爸去肯德基買。

孩子説要出去玩,父母沒等吃完飯就出了門。這樣的溺愛,容易慣出孩子的驕橫性格,還使孩子失去了鍛鍊剋制衝動、約束行為的機會,容易經不起誘惑。

實際上,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以犧牲暫時的快樂為代價的。比如,要取得好的成績,就必須放棄一些娛樂,抓緊時間學習。

延遲滿足對一個人獲得遠見、學會自律、明確目標、取得成功有着不可忽視的意義。因此,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十分重要。

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家長除了有時故意不立刻答應孩子的要求,給孩子提供磨練的機會以外,還應該採取一些措施幫助孩子做到延遲滿足。

a.加大延遲滿足的力度

延遲後的滿足越有吸引力,越能促使孩子放棄目前的滿足,並堅持到規定時刻。

比如,你對孩子説“今天不看電視,明天可以到遊樂場去玩”要比你説“今天不看電視,明天可以吃個冰激凌”要誘人得多。

孩子更願意,也更能夠剋制現在看電視的慾望。但隨着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逐步增強,家長也要逐漸降低延遲滿足給予物的價值,代之以更多的社會性獎勵,以免孩子產生對物質獎勵的依賴。

b.讓孩子明白延遲滿足的好處

孩子明白了延遲滿足的好處後,就容易説服自己剋制衝動。對於年幼的孩子或特別任性的孩子,講道理的方式可能行不通,家長需要耐心地反覆地給孩子強化“等一等更好”的概念。

但孩子不喜歡家長的嘮叨,家長可注意抓住生活中的一些恰當時機,給孩子製造一些懸念,讓孩子發現等待會有驚喜。家長還可以帶孩子參觀或參與一些物品的加工流程,讓孩子理解美好事物的產生需要一個過程。

4歲的小愛有些任性,平時要求得不到立刻滿足時,會大哭大鬧。媽媽有一次帶她去買蛋糕,特意請師傅現做一個與眾不同的小房子蛋糕。

小愛在操作枱前看麪包師一點一點給蛋糕做花,等了半小時後終於拿到了一隻漂亮的小房子蛋糕。媽媽説:“你看,如果我們不等的話,只能買一隻平常的蛋糕。

等了一小會兒,就有一隻小房子了,多好啊。”媽媽還給小愛買了一棵菊花,小愛每天給花澆水總要問:“怎麼花還不開呢?”媽媽就説:“耐心等一等,過幾天就開了。”

過了幾天,菊花真的開了,小愛特別高興。媽媽又提示她:“你看,等一等花自己就開了吧。”漸漸的,媽媽再要求小愛“等一等”時,她就不像以前那樣不依不饒了。

總結:通過上文的詳細介紹,相信大家對意志力的相關養生情況有所瞭解了,其實每個人都能夠鍛煉出強大的意志力,意志力強大後對自己的健康成長是非常好的哦,大家不妨試着去鍛鍊自己意志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