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飲食百科>心理健康>

父母要多給孩子一些笑容

心理健康 閲讀(2.3W)

父母要多給孩子一些笑容

父母要多給孩子一些笑容

在第28屆國際心理學大會上,美國着名心理學專家琳達?卡姆拉斯公佈的《中美兒童發展》的研究報告指出,3週歲美國孩子微笑要比同齡中國孩子多55.6%;中國兒童發生內向孤僻、焦慮和社交問題的比例分別比外國兒童高出92%、1.3%和138%。卡姆拉斯指出,中國父母往往對獨生子女抱有太大期望,這是令子女內向孤僻,更容易焦慮的主要原因。

家長對孩子高標準、嚴要求,本無可厚非,但是目前有許多家長走進了高期望值的誤區:熱衷讓孩子提高智商、上幼兒emba班、學打高爾夫球等。但結果如何呢?孩子真的會因為父母為他們苦心創造的“良好環境”而心存感激嗎?真的會像父母期望的那樣“成龍成鳳”嗎?

社會心理學有一個基本公式:情緒指數=期望實現值/內心期望值。這個公式告訴我們,在期望實現值一定的情況下,內心期望值越高,情緒指數就越低,這樣人們體驗到的消極情緒就越多。家長的期望和要求太高,超出了孩子的實際水平,在孩子怎麼“玩命”也達不到的情況下,往往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壓力。卡姆拉斯指出,中國父母在易發怒程度上要比美國父母高出26%,在嚴厲程度上則要高出52.2%。長期處於被動消極影響下的孩子很容易出現焦慮、抑鬱、恐懼、自閉、表達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孤僻不合羣等問題,體驗不到成功的快樂。其心理 情緒長期壓抑,得不到舒緩,最終可能導致孩子的心理扭曲,行為失常,甚至自殘、自殺、傷人等更嚴重的後果

那麼,父母的期望如何才能變為現實?

首先,要把握期望的“度”。要讓孩子“跳一跳,夠得着”。有研究表明,母親對孩子適度期望有助於孩子心理健康發展,這種適度期望不僅是一種激勵,更使子女感到被信任,願意發揮主觀努力。

其次,期望要順應孩子的天性,取得孩子的認同。這樣,才能內化為孩子自己努力的目標,轉化為孩子的行動。

另外,當孩子的發展狀況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值時,父母要學會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情緒。應經常鼓勵孩子,多給他們一些笑容,對他們的行為給予積極迴應,而不要一味對孩子進行批評、責罵和説教。

正如卡姆拉斯所建議的,家長要多給孩子笑容,同時給他們更多自由去選擇自己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