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傳統文化>

毛南族習俗簡介 毛南族葬禮習俗有哪些

傳統文化 閲讀(8.91K)

毛南族的喪葬活動有三種類型:一是為正常死亡的老年人治喪;二是為非正常死亡的老、中年人治喪;三是為未成年人夭折所作的埋葬。三種做法有很大的差別,但一般都習慣於一次性土葬,並且皆薄葬。三種喪葬方式主要差別在於:在觀念上,正常老年人死後被視為“家仙”,可列入祖宗靈位。非正常死亡的老年人經過較複雜的“悔過”手續方能加入祖先行列。35歲以下死者無論有無子女,一般皆視為夭折,不能列入祖宗靈位。

毛南族習俗簡介 毛南族葬禮習俗有哪些

對於跌落、難產、溺水等非正常死亡者(尤其青少年),則被視為“野鬼”。在入殮、送殯和埋葬過程中,與“家仙”的待遇完全不同。不僅治喪簡單草率,而且實行許多“防範”措施,送殯時,往往趁黑夜送出村,甚至不時打圈圈行進,使鬼魂迷路,不讓其回家搗鬼傷害家人,對這些亡人也不掃墓供祭,要“施捨”,只能在屋外倒撒米飯等。

對正常死亡的老年人的治喪,舊時繁雜隆重。此類治喪活動有哭喪、買水洗屍、報喪、入殮、開路、停柩守靈、“做布”(音)、打齋、祭奠、送殯、安葬及“畫駕”(音)等十多項。其中,報喪、“做布”、“畫駕”等數項做法比較特殊,其餘儀式與壯、漢等兄弟民族的喪葬習俗大體相同。

報喪,共分兩次。頭一次在死者死去不久,孝男(孝女)到水邊投幣買水為其洗身整裝後,即披白麻布衣,塗鍋灰於額前臉頰(男左女右),點香燒紙,執靈牌,與同伴到舅家報喪。

這叫報素喪,旨在領亡魂回母舅家,並徵求舅父及其親屬族人務辦喪事意見等。第二次,舅父率其親屬族人到外甥家弔唁(驗屍)轉回去後,孝男孝女在送殯當日,帶上若干酒肉再往舅父家報喪,請舅父或他的代表率親屬族人前往主持祭奠、送殯儀式,此次叫報葷喪。

“做布”。停樞期間,喪家多請道士打齋,一日或三五日不等,最多七日。每晚於打齋之前,孝男孝女執“幡”跪在祖先靈堂前(旁設亡人靈位),供白糯米飯、素菜、熟米粉捏成的家禽牲畜等模型。道士在樂器伴奏下,誦唱史詩“排見”,懷念先人,宣講祖先和亡人的功德,勸告子孫後人重孝道,使圍觀的羣眾受一次傳統道德教育。此舉毛南人稱“做布”。

“畫駕”。安葬死者之後,幾日內,孝男孝女於某晚上在家設祭壇,陳供品,恭候亡魂回家。表示子孫對逝者的孝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