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風雲人物>

明仁宗朱高熾簡介 明仁宗朱高熾怎麼死的?

風雲人物 閲讀(1.36W)

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成祖長子,其母為仁孝文皇后,徐達外孫,明朝第四位皇帝。洪武年間,朱高熾被封為燕世子,靖難之役中,他負責鎮守北平,併成功抵禦李景隆率領的中央軍圍攻;永樂二年,立為皇太子,並在明成祖屢次北伐中,擔任監國職位,實際負責國家政事;永樂二十二年,繼承皇位,年號“洪熙”,他在位期間,採取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改革與調整,國家富足。他與子朱瞻基在政治用人、行政處理上,均為後世所稱善,史稱“仁宣之治”。

明仁宗朱高熾簡介 明仁宗朱高熾怎麼死的?

朱高熾年幼端重沉靜,善於言辭,且擅長射藝,喜愛與儒臣講論。洪武二十八年閏九月壬午(1395年11月4日),他被冊封為燕世子,後守衞北平由於心性仁慈,深受明太祖朱元璋喜愛,但身形較胖,導致身體較弱。

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棣起兵,朱高熾則鎮守北平,期間以一萬兵力,阻擋李景隆率領的五十萬中央軍圍攻。但由於朱高熾身型肥胖而且有腳患而不良於行,不曾隨父親朱棣征戰,也不獲朱棣喜愛,反而常隨朱棣征戰的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均受朱棣喜愛,而朱高煦則更因屢有戰功,於是出言詆譭朱高熾以奪嫡。當時,明惠帝施加離間計,下賜世子書,朱高熾不予啟封,直接呈上朱棣,方破此計,之後朱棣改北平為北京,仍命朱高熾居守。

朱棣成功奪位為帝后,是為明成祖,本曾想過改立自己喜愛的次子朱高煦為太子,但礙於長子朱高熾的世子地位是明太祖確立,而且朱高熾並無過失,且得一眾文官支持,最後於永樂二年四月甲戌(1404年5月12日),朱高熾被召入南京應天府,被立為皇太子。明成祖屢次北伐,均命其擔任監國,負責國事,當時全國經戰爭影響,水旱饑荒嚴重,他派遣官員賑災撫卹,仁政受到讚許。然而,失落太子地位的朱高煦心有不甘,聯同弟朱高燧及其他黨羽加緊離間明成祖與朱高熾的關係,明成祖問太子是否知悉有人離間,朱高熾則答稱不知情,“知儘子職而已”。

永樂十年,朱棣北伐歸還,朱高熾遣使誤期,加上書奏失辭,太子一系官員,如黃淮等人均下詔獄。永樂十五年,朱高煦因罪遷徙至樂安;次年,朱高煦黨羽黃儼等誣陷朱高熾擅自釋放罪人,其官僚多因連坐而亡。禮部侍郎胡濙奉命調查後,密奏朱棣稱太子誠敬孝謹等七事,明成祖於是釋放眾人,之後,朱高煦黨羽黃儼策劃謀立,後事被發覺伏誅,太子朱高熾則請力免朱高煦罪,至此朱高熾地位方穩。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65歲的永樂皇帝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機作亂,因此祕不發喪,將軍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 ,將成祖的遺體裝入棺材中。每日還是照例進餐、請安,只是皇帝的車簾再也沒有掀開、皇帝也再沒有説話,軍中一切如常。同時,派楊榮與太監海壽進京密報,朱高熾得知後立即派兒子朱瞻基出京迎喪,由於大臣們的精心安排,總算沒有爆發什麼叛亂,政權得以平穩過渡。

朱高熾即位後,改年號洪熙,開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赦免了建文帝舊臣和永樂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並允許他們返回原處,又平反冤獄,使得許多冤案得以昭雪,並恢復一些大臣的官爵,從而緩和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

有人曾提出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因此對於他的貢獻提出了質疑,但是殊不知成祖在位期間有大部分時間都在北征,朝中的政務一直是交給朱高熾來掌管。因此他有充分的時間來推行自己政策,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果加上這段時間,朱高熾對明朝做出的貢獻就毋庸置疑了,明仁宗朱高熾一代仁君的稱號當之無愧。

洪熙元年(1425)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熾猝死於宮內欽安殿,享年48歲,葬於獻陵,死後被諡為孝昭皇帝,廟號仁宗,從登基到去世,朱高熾在位時間不足十個月,去世前三天,他還在日理萬機地處理朝政,而身體不適到“崩於欽安殿”前後僅兩天時間,胡名人黃景昉稱他“實無疾驟崩”。

對於朱高熾突然死亡的原因有種種猜測:雷擊、中毒,甚至過度縱慾。後一種猜測的根據可能是,在他死前幾天,皇帝嚴懲翰林李時勉,因為他上奏提出批評,其中一條是他在服永樂帝之喪時與其妃子有性關係。但是一名大太監報告説他死於心臟病發作,考慮到皇帝的肥胖和足疾,這種説法更為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