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風雲人物>

中國古代哪位“皇帝”盜墓比曹操還厲害?

風雲人物 閲讀(7.51K)

劉豫可能很知曉古代盜墓史,學起了三國時的盜墓狂人曹操,設置了專門的盜墓機構和官職——“淘沙官”,這也是中國盜墓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有明確文字記載的“官方盜墓機構”。曹操的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算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的“軍方盜墓機構”。

中國古代哪位“皇帝”盜墓比曹操還厲害?

從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儀,中國古代曾出現了大大小小68個王朝,384個帝王,其中正式稱“皇帝”的334個。但有一個皇帝是絕無僅有——甘願給人家當兒子的皇帝劉豫。“兒皇帝”創了中國皇帝版吉尼斯紀錄,在盜墓史上也留下了絕筆。曹操設了臨時性的“發丘中郎將”,劉豫專置挖墳掘墓的“淘沙官”,掘遍大齊國內的荒墳古冢。劉豫最可恨的是盜挖北宋皇陵,宋陵中隨葬的三大類寶物全被“淘光”了。而劉豫盜陵竟是一個皇家玉椀引發的禍事,這是怎麼回事?宋朝皇家喜歡“曬”隨葬品,又是怎麼一回事?民間“朱漆臉”盜趙匡胤陵的故事,更為傳奇……

發冢“淘沙”一小兒——偽齊皇帝劉豫

上面説了大皇帝、小皇帝盜墓的故事,這裏再來説一位“兒皇帝”——劉豫。

從中國盜墓史上看,盜墓都是一陣風,現象比較集中。這並不是偶然的,除了因前期厚葬勾引起的強烈的盜墓慾望外,最主要還是因為政局動盪不安,與盛世之年因收藏升温引發的盜墓不同。如漢末魏晉時期、唐末五代時期,都是中國古代社會比較黑暗的時期,民間盜墓四起,曹操、董卓、朱泚、温韜式的盜墓狂人四起,盜墓賊比一般年份要多出許多。北宋出現的盜墓風,也是這樣,位於鞏義的皇陵幾乎全給盜掘了。

宋徽宗:劉豫是“河北種田老叟”

從《金史·劉豫傳》(卷七十七)來看,劉豫這個人很沒有骨氣,而且是一個很壞的“皇帝”。

劉豫字彥遊,是當時的景州(今河北景縣)阜城人。生於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卒於金熙宗皇統三年(1046年),活了65歲。劉豫小時候品行就有問題,曾偷過同一宿舍人的白金盂(金盃子)和紫紗衣(值錢的衣物),這在《宋史》《大金國志》裏均有記載。

劉豫祖上是世代農民,到了劉豫這一代,才出了劉豫這麼一個進士。到了趙佶當皇帝(宋徽宗)的宣和年間,劉豫出任河北西路提刑,“提刑”這一位置有實權,有點像現在的政法委書記,主管所屬各州司法、刑獄、監察地方官吏,併兼管農桑。劉豫為什麼能得到朝廷的青睞?因為他之前還任過殿中侍御使,在皇帝的身邊混過,雖然其中被諫官嚴厲地抨擊過。

有一回他上奏議論禮制,趙佶説,你劉豫就是一個河北種地的老頭子,懂什麼禮制?原話是這樣的,“劉豫河北種田叟,安識禮制?”可見劉豫不是什麼好鳥,連皇帝都看透了。

劉豫後被貶逐為兩浙察訪。劉豫禍不單行,在赴任途中,先是喪妻,接着喪父。後來,樞密使張愨(què)推薦他到濟南任知府。但劉豫不想去,因為濟南一帶很窮,而且到處是盜賊,他想到江南富裕的地方當官,也好弄點錢財。但當朝宰相沒有答應。劉豫憤憤不平,只好忍氣吞聲,前往濟南任職,這為他以後叛宋降金埋下了根源。

劉豫主政濟南期間,金太祖完顏旻的侄子完顏撻懶率兵打到濟南,完顏撻懶利誘劉豫。劉豫看到了升官發財的機會,竟然殺害了英勇抗金的宋將關勝,交出了濟南,歸降金國。果然,經完顏撻懶推薦,劉豫父子皆升了官。劉豫當上了淮南安扶使、東平府知府兼各路馬步軍都總管,兒子劉麟接任老子原來的濟南知府一職。

劉豫作為北宋的臣子,至此已完全變節。

中國“兒皇帝”的誕生

1127年4月,金軍攻陷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洛陽)後,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北宋滅亡。當年5月,時為康王的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帝位,稱為宋高宗,他也是南宋的第一位皇帝,這是後話。

金人先扶植了北宋宰相張邦昌做了“楚國”皇帝。張邦昌被趙構處死後,金人如法炮製,重新物色人選,希望再扶植傀儡政權作為金的藩國,鎮服南方漢族人民。當時物色的人選有兩人,一是折(zhé)可求,再一是劉豫,都是宋的降臣。一心想做皇帝的劉豫,靠着完顏撻懶的支持獲選,當上了“齊國”皇帝,定都大名(今河北大名縣)。

《金史·劉豫傳》記載,金太宗當時下詔:“今立豫為子皇帝,既為鄰國之君,又為大朝之子,其見大朝使介,惟使者始見躬問起居與面辭有奏則立,其餘並行皇帝禮。”意思是,現在讓劉豫當皇帝,他既是鄰國的國君,又是大金朝的兒子。只有初見使者親自問候大金皇帝是否平安和當面向皇帝辭別上奏時站起來,其餘情況下都行使皇帝的禮儀。

中國歷史上正式定了名分的“兒皇帝”,就此誕生了!

從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儀,中國古代曾出現了大大小小68個王朝,384個帝王,其中正式稱“皇帝”的334個。但甘願給人家當兒子皇帝的,有兩人,一是五代時後晉的建立者石敬瑭,石敬瑭能當上皇帝要感謝契丹國主耶律德光,可能是出於感激,石敬瑭竟然向契丹上奏章,把契丹國主稱做“父皇帝”,自己稱“兒皇帝”。再就是劉豫,這兩人共同創下了中國“兒皇帝”的吉尼斯紀錄。

劉豫當了皇帝后,將自己的母親稱為“皇太后”,立自己的寵妾、曾是宋徽宗宮女的錢氏為皇后,讓自己的兒子劉麟當了“軍委主席”——尚書左丞相、各路兵馬大總管。

這本是一場鬧劇,搞笑的是,當時的宋人竟然害怕大齊,還以國家間的對等禮節對待,連在宋轄境內的大齊偽官員的家屬都要安撫,唯恐得罪,難怪劉豫敢盜掘大宋的皇陵,趙姓皇帝軟弱可欺啊。

但劉豫這個“兒皇帝”對金朝來講,作用並沒有預期的大,劉豫只想着為劉家撈好處,弄得民怨沸騰。金天會十五年(1137年)金太宗下詔廢掉了“齊國”,降劉豫為“蜀王”。

大齊總共存在8年,但這8年裏,劉豫乾的壞事能盛一籮筐,其中就有盜墓。

宋陵中一般有三大類陪葬品

劉豫盜墓與金國將領、也是盜墓大賊的粘罕分不開的,也可以這麼認為,劉豫對大宋皇陵下鏟,是受到了金人盜墓的刺激。但與金人不同,金人發掘宋陵的動機是多樣的,不只為財寶,還有政治報復和威懾的原因。而劉豫,只是貪財,是典型的盜墓賊。

比起秦漢帝王陵寢,宋陵中隨葬品有什麼不同,都是些什麼寶貝?

筆者歸納了一下,主要是三大類,一是皇帝生前使用過的生活物品,二是皇帝生前喜愛的收藏品,三是根據帝王葬禮必須要使用的金、銀、玉質地的明器。宋陵一般都是皇帝駕崩後才開始營造的,隨葬品往往也是臨時置備的。

據《宋史·凶禮志·山陵》(卷一百二十二)記載,趙匡胤改葬其父親於永安時,便使用了帝王等級的隨葬品。棺材(梓宮)用鐵帳覆蓋,棺下墊有棕櫚褥(在當時很高級),還有鐵盆、鐵山用燃漆燈。

地宮配置有十二生肖俑(十二神),此俑12件為一組。還有名為“當壙”“當野”“祖明”“祖思”等墓儀俑、地軸及留陵刻漏等。這個隨葬品配置是標準配置,宋陵都少不了這些。標準配置相對來説就簡單了,因為永安陵的主人趙弘毅生前沒有當過皇帝,這些隨葬器是兒子當了皇帝后孝敬他的。

真正皇帝死後,隨葬的東西就豐富多了,比如永熙陵的主人、宋太宗趙光義。趙光義本名趙匡義,因避其兄宋太祖諱而改名。趙光義在“斧聲燭影”和“金匱之盟”的疑雲中當了皇帝后,處處做得比哥哥好,但事實上很難超過趙匡胤的影響。不過,在自己的葬事安排上,葬禮之隆重、隨葬之豐厚,不在話下。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當了22年皇帝的趙光義病死於汴京萬壽殿,葬於永熙陵。太子趙桓(宋真宗)捶胸頓足,痛哭流涕,當時是披頭散髮,悲傷至極。實際這是假樣,趙桓恨不得他老子早死他好做皇帝呢。

趙桓為表孝道,給老子的陵墓造得高大宏偉。地宮向下挖了一百尺,宋四尺約合現代的一米,就是深40米,遠遠超過了一般的20~30米深。而永安陵深五十七尺,僅有永熙陵的一半深。

趙光義生前愛好古玩,這些收藏,包括弓劍、筆硯、琴棋之類全都隨葬。當年十月九年級下葬那天,送葬、抬棺、抬法物(隨葬品)的士兵力士,這些“役夫”共有11193人。這麼大規模送葬隊伍,可以想見隨葬品會有多少了,所以盜墓者會緊緊地盯着皇陵。

趙光義袝葬後陵有三座,其中一座是元德皇后李氏陵,此陵在歷史上多次被盜,直到20世紀80年代仍這樣。1981年秋,當地連降暴雨,導致陵台塌陷,墓室暴露。經國家文物局批准,1984年秋天,河南省考古研究所與鞏縣文物保管所對其進行了聯合考古發掘。

李氏陵雖然近千年來多次被盜墓賊光顧過,但仍出土了大量的已殘缺隨葬品,相當有價值。其中,僅玉諡冊、哀冊、瓷器就有82件。由此可見未被盜前的隨葬品之豐厚了。

宋真宗隨葬品“曬”了兩次

值得注意的是,宋陵的隨葬品,似乎不像以往朝代那般神祕,在《宋史》《宋朝事實》這些史料中,均有披露。

原來,宋朝皇家喪禮中有一種禮俗——“葬前展覽”。就是把將要隨死者下葬的物品,在下葬前進行展示,召集輔臣前來觀看。這與過去北方民間喜禮中“曬嫁”,即將嫁品擺在院子裏請外人觀看的風俗是相對應的。現在流行的“曬工資單”、“曬藏品”之類的所謂“曬文化”,可能就是由此而來。

宋真宗永定陵中的隨葬品就“曬”過兩次。《宋史·凶禮志·山陵》(卷一百二十二)記載,第一次是收殮時。宋真宗是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十九日去世的,三天後的二月二十三日,“陳先帝服玩及珠襦(玉衣)、玉匣、含、襚(殮服)應入梓宮之物於延慶殿,召輔臣通觀”。“曬”後次日,即將屍體收殮入棺。

順便説一下,隨葬在棺內的物品,一般都是最值錢的好東西。棺內放置這些寶物有人説一般置於頭部,實際不是這樣,通常情況下是“左肩右足”,即在左側肩旁上方和右腳邊。所以,有經驗的盜墓者在打開棺槨後首先會搜索翻動這兩個地方。當然,身體下面也會有好東西。

第二次“曬”是在當年的九月十一日,即陵墓已造好,梓宮要下葬前。皇家“召輔臣赴會慶殿,觀入皇堂物,皆生平服御玩好之具”。這些物品是要進入地宮的隨葬品,即棺外之物。“曬”過之後,分類集裝到不同的箱子裏,置於地宮內放置棺槨的寶牀上(一般在棺槨兩側)和相應的廂房中。

宋真宗生前收集了不少“天書”(珍本祕笈),在展示隨葬時,繼位的宋仁宗似乎捨不得讓這些“天書”隨葬,便召集輔臣商議天書處理。輔臣告訴仁宗,這是真宗尊奉天道祕獲天賜之物,這份吉祥是屬於他的,不能留在人間,而應該隨葬放在陵內。

宋仁宗只得採納了大臣的意見,將這些“天書”送到長春殿,在梓宮向陵區啟運前,這些“天書”就先送走了。後來因為陵墓被盜,這些書全部失落了。是毀壞了,還是被盜出了,民間還有留存嗎?這些問題都成了謎。

“淘沙官”——史上專職盜墓官員

劉豫在“兒皇帝”的任上,斂財有道,除了上税,盜墓也是他主要的生財手段

劉豫可能很知曉古代盜墓史,學起了三國時的盜墓狂人曹操,設置了專門的盜墓機構和官職——“淘沙官”,這也是中國盜墓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有明確文字記載的“官方盜墓機構”。曹操的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算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的“軍方盜墓機構”。

“淘沙官”與曹操所置的“摸金校尉”,是一個意思。金在自然界中是以遊離態存在的單質金,一般混雜在沙粒中。只要將其從沙子中分離出來即可。古人常採用“沉澱法”進行生產,最常見的是將金沙放在專用篩子裏過濾出金粒,即所謂“淘金”,或“淘沙”。專門從事金子生產的人,便叫“淘金者”,或“淘沙者”。

可見,劉豫將自己負責盜墓的官員命名為“淘沙官”,是相當形象和準確的。

《宋史·劉豫傳》(卷四百七十五)記載,紹興二年(1132年)四月,河、淮、陝西、山東都駐滿了北方的軍隊,劉豫的兒子劉麟徵召登記鄉兵十多萬,組成“皇子府十三軍”。在軍隊,他分別設置河南淘沙官、汴京淘沙官,將開封、洛陽這些當年北宋東西兩京的荒墳古冢,盜掘得一乾二淨。

原話是這樣的,“(紹興二年)四月時河、淮、陝西、山東皆駐北軍,麟籍鄉兵十餘萬為皇子府十三軍。分置河南、汴京淘沙官,兩京冢墓發掘殆盡。”

對於淘沙官設置,從上面來看,是劉豫的兒子劉麟設置的,但實際不是這樣,是他老子指使的。

兩路“淘沙官”的盜墓業務分工

説到這對父子也真有意思。據清人丁傅靖輯《宋人軼事彙編》(卷二十)中轉引元王惲《秋澗集》一書中的説法,當年劉豫未發跡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隻白龍出現在其妻子家的大鏡裏,但這條龍沒有鱗和角。劉豫老丈人也看到了這異象,於是把女兒許給了他。

不久,劉豫妻子生了兩個兒子,於是一個起名劉麟,一個起名劉角。算命先生説,等這兩個孩子長大了,劉豫就會大富大貴。當然這是劉豫當了“大齊皇帝”後的附會之言,但兒子劉麟長大後,確實成了劉豫的得力助手,沒有劉麟,他可能也做不了“皇帝”。

宋人宇文懋昭所撰《大金國志》中,對劉豫設置專業盜墓機構也作了説明——

“以劉從善為河南淘金官,發山陵及金人發不盡棺中水銀等物。以谷俊為汴京淘沙官,發民間埋窖及無主墳墓中物。”

《大金國志》的記載雖然也較簡單,但相當到位。河南淘金官劉從善,與劉豫一樣,也是北宋降金的叛臣,他負責的盜墓機構主要負責盜掘皇陵,對金人盜陵時沒有取走的財寶進行二次盜掘,民間盜墓賊的術語叫“濾坑”。劉從善還收集用於屍體防腐的水銀。當時是把屍體倒掛起來,讓體內的水銀倒流而出,下面放置碗盆什麼的接着。

汴京淘沙官名叫谷俊,史上對這個人介紹不多,劉豫安排給他的任務,主要是盜掘民間無主墳,還有民間窖藏的財寶。當時,一些有錢人家看到當時兵荒馬亂的世道,都把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金銀元寶、金條、玉器等貴重細軟,埋到地下藏着。劉豫看準了這事,於是專門吩咐手下,讓知情人報告線索撬地窖。

由於劉豫父子的所作所為太過分了,社會影響惡劣,民怨沸騰。以至於有人罵起了金人竟給他們立了這麼一個盡幹惡事的“皇帝”。金太宗聽到了下面的反映後,覺得這個傀儡大齊政權也沒有什麼利用價值了,金太宗當機立斷,下詔廢了他。當然,還是很給他面子的,還封他為“蜀王”,劉豫的“盜墓業務”也就此收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