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風雲人物>

朱元璋“七十二疑冢”之謎:朱元璋墓穴在哪裏?

風雲人物 閲讀(3.18W)

朱元璋“七十二疑冢”之謎:在風水學上,陰宅風水也和陽宅風水一樣,不但直接關係到死者本人入土後的安適不安適,還會影響到子孫後代的吉凶和榮枯。朱元璋一直認為,他的發跡在一定程度上要感謝祖父對墓地的選擇,而當他考慮自己的身後事時,自然不會忽略這一點。

朱元璋“七十二疑冢”之謎:朱元璋墓穴在哪裏?

朱元璋陵墓的地址是他自己選擇的。紫金山南麓的獨龍阜是一處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北依鐘山主峯,阜高150米,泉壑幽深,紫氣蒸騰,雲霧山色,朝夕多變,自古就有“此地多奇嶺,千雲非一狀”的美譽。而且林木蒼蒼,濃廕庇日,溪澗蜿蜒,流水潺潺,古代許多著名的寺觀和重要的墓穴多建於此。

陵園的修建從洪武十四年(1381年)動工,於洪武十六年完成了陵墓的享殿等主體工程,先後調用軍工10萬,至永樂三年(1405年)才完全建成,歷時25年。洪武十五年八月,先入葬了皇后馬氏,因皇后諡號“孝慈”,所以將陵墓定名為“孝陵”,也有“以孝治天下”之意。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葬皇太子朱標於孝陵之東,稱東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初十日,朱元璋崩於西宮,與馬皇后合葬此陵,殉葬的嬪妃46人。

當時的孝陵圍牆內,享殿巍峨,樓閣壯麗。陵內植鬆10萬株,養鹿千頭,每隻鹿頸間都掛有“盜宰者抵死”的銀牌,號稱“長生鹿”。為保衞孝陵,專設神宮監,外設孝陵衞,有軍士5600人。若有樵夫誤入山陵,即被“正法”斬首。清康熙、乾隆帝南巡時,都曾親往謁陵,還特設守陵監2員,40陵户,撥給司香田若干。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孝陵地區成了太平軍和清軍對峙的重要戰場,地面木結構建築幾乎全毀。現存神烈山碑、禁約碑、下馬坊、大金門、四方城及神功聖德碑、石像翁仲、大石橋、寶城、墓冢及清末所建碑亭、享殿等,仍然氣勢恢宏,蔚為壯觀,凝聚着不散的帝王之氣。

據記載,孝陵的紅牆周長22.5千米,相當於當時京城城牆長度的三分之二,可見規模之龐大。明孝陵的神道石刻是中國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線,而是環繞建有三國時代孫權墓的梅花山形成一個彎曲的形狀,形似北斗七星。沿神道依次有下馬坊、禁約碑、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碑亭、御橋、石像路、石望柱、武將、文臣、櫺星門等建築,過了櫺星門折向東北就進入了陵園的主體部分。陵園主體建築排列在南北中軸線上,規模宏大,雄偉壯觀。

清代康熙等皇帝都曾到明孝陵拜謁明太祖,但是後來隨着清朝國力下降,無力修復,明孝陵漸漸荒蕪,尤其是在咸豐年間成為太平天國和清廷戰爭的主戰場,幾乎使明孝陵地表建築毀於一旦,康熙手書的御碑甚至倒地破碎。到現在,陵內所有木質結構的殿堂早已焚燬,但從遺存的石質基礎仍能看出當年的佈局規模。它與北京十三陵的佈局和建築形式相同,但要比十三陵中的帝陵大得多,可見明代諸皇陵都是以此為藍本的。

有傳説朱元璋未必真的葬在這裏面,而是怕有人在他死後報復他,像曹操那樣設了七十二疑冢。不過這些傳説並沒有充分的根據,因為孝陵在朱元璋去世以前已經建成,到了朱元璋死的時候,陵墓的一切設施都已就緒。而且,朱元璋是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死的,南京地區當時已經進入夏季,停靈七天以後,就立即葬入了孝陵。如果在別處另造新陵,在時間上也是來不及的。再者,孝陵的位置緊靠宮城,北倚鐘山,南有皇牆,內有神宮監,外有孝陵衞的官兵日夜巡邏,其安全的程度遠較別處為高。此地匯聚了南京的龍氣,朱元璋既然選擇了此地作為陵寢,他是不會遺命舍此而他葬的。

祖上選定的龍脈給了朱元璋發跡的機會,而他一生之中屢遇貴人,也為其創下基業帶來所必須的際遇。登基之後,朱元璋定都南京,此地雖有虎踞龍盤之勢,但選此為都的王朝都很短命。秦始皇曾由於此地有王者之氣,下令掘斷連岡,以壓偏霸之氣,故名秣陵。這樣以後,在金陵建都的朝代的壽命果然都是短短几十年。朱元璋離世之後,南京果然成了短命的國都,但所幸的是大明王朝遷都北京,將龍脈南北打通,這一變通,也讓明朝的福祉延長到了近三百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