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風雲人物>

周瑜為何會在演義當中被醜化?周瑜道理有多厲害

風雲人物 閲讀(2.05W)

208年,曹操南取荊州,曹、劉、孫三方圍繞荊州歸屬展開全面爭奪,隨後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當時,曹操取得荊州後由江陵沿江東下,水陸並進,聲勢浩大。曹操致信孫權,揚言“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意思是勸孫權早早歸順。孫權得書讓郡臣傳閲,東吳羣臣莫不震驚失色,張昭等都主張迎降,獨魯肅悄悄跟孫權説,主張迎降的都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不該聽從,建議孫權迅即召回周瑜。周瑜從鄱陽歸還後,嚴辭駁斥投降派,力主抗曹,並向孫權分析曹軍實際兵力和弊端,促使孫權最後作出了聯劉抗曹的決定。這就是説,在促成孫、劉聯合抗曹方面,魯肅、諸葛亮、周瑜都發揮了各自的作用,而促使孫權下決心抗曹起關鍵作用的是周瑜。也只有周瑜出來鮮明表態,才壓得住以張昭為首的投降派。周瑜在關鍵時刻表現出他的政治頭腦非一般人所比。

周瑜為何會在演義當中被醜化?周瑜道理有多厲害

在軍事行動方面,周瑜既是吳軍都督,又是聯軍統帥,是赤壁之戰的指揮者,而諸葛亮只是參與者。孫劉聯軍所以能取勝,固然有多種原因,功勞不是哪一個人能獨享的,但作為主帥的周瑜,無疑是赤壁破曹的第一功臣。要説第二功臣,應是黃蓋。因為詐降、火攻是他提出的,並在周瑜指揮下,由他具體實施的。諸葛亮在這次戰役中到底發揮了哪些作用,史無所載。諸葛亮本傳只是記述他與吳軍一起出發,到劉備處後與東吳方面“併力拒曹公”。《演義》裏,孔明在赤壁之戰中非常活躍,神計妙算莫出其右,又是用奇謀草船借箭,又是七星壇祭天借東風,連用火攻也有了他的份,好象成了破曹的關鍵人物,只是所有這些描述僅是文學創造而已。

在《演義》通行之前,文人學士們對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表現評價是很高的。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盛讚“三國周郎”: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唐宋詩人墨客讚美周瑜,把赤壁破曹主要功勞歸之於周瑜,是合情合理合乎史實的。歷史上的周瑜,其本傳專門講到他“性度恢廊,大率為得人”,心胸一點不狹窄,人緣也挺好。老將程普自恃年長,原先常欺侮周瑜,周瑜總不計較,後來程普終於從內心佩服,對人説:“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美酒),不覺自醉。”曹操使蔣幹遊説周瑜,蔣幹見周瑜心堅志高,無法開口,回去也説周瑜“雅量高致”,甘拜下風。作為東吳開國元勛,且周瑜與孫策情同手足,又是連襟,吳老夫人並囑咐孫權“以兄奉之”,在東吳的聲望很高,但他始終以輔吳事業為重,虛懷若谷,不擺架子,帶頭執行臣節,敬重孫權。他精通音樂,吳人有“曲有誤,周郎顧”的讚語,説明他日常作風也是平易近人的。

為什麼演義中的周瑜會和歷史有這麼大的差異?既有文藝創作上人物塑造的需要,更有政治傾向上擁劉的因素。從文藝創作上講,貶瑜是為了褒亮,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慧才能。按照史實,諸葛亮出山前為劉備分析天下形勢表露出他的不凡智慧,出山後只是在智激孫權這件事上亮了一下相,充分展示其才能要到劉備去世之後治蜀、南征及北伐之時。而整個《三國演義》的創作脈絡是以劉備集團為主線的,諸葛亮又是小説着力塑造的重點人物,諸葛亮出山之後就逢到赤壁之戰這樣重大的軍事行動,如果不突出顯露他的才能,就不符合小説的創作意圖。而要顯示他的才能又史無所據,於是就大加虛構,發揮文學的想象力、創造力,把周瑜作為對立面,作為表現諸葛亮智慧才能的陪襯。因為只有把周瑜壓下去,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的形象才能樹起來。

而南宋之後的三國故事一個很大的特點是擁劉反曹貶吳,這在宋、元三國平話中已反映得十分明顯,大概南宋時期,江北被異族統治,南宋偏安一隅,和蜀國局勢很像。而元朝為蒙古族建立的國家,作為漢帝之後的正統繼承人劉備當然更容易被廣大漢族百姓接受。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明初,正是擁劉貶曹貶吳的時代。

總之,無論從政治抱負還是從才能看,周瑜是三國時代的傑出人物之一。孫權曾説:“孤非周公瑾,不帝矣”(裴引《江表傳》)。他評論周瑜:“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見《呂蒙傳》)。陳壽認為:“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這些評論都是確切的,只可惜周瑜英年早逝,不然的話,劉備難以在荊州立足,諸葛亮日後可能也不會那樣出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