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風雲人物>

揭開誣陷於謙的徐有貞 他的結局竟是這樣

風雲人物 閲讀(9.13K)

徐有貞,原名徐珵,明朝中期內閣首輔,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祝允明的外祖父,因誣陷明朝著名功臣于謙而在歷史上留下罵名,為後世不齒。準確的來説,徐有貞也是一個有學問的人,人家稱他“矮子肚子裏疙瘩多”,意思是他知識淵博,無書不精,是一個博學廣聞的名士,書法也好。他也曾經參與河道治理工程,興建“廣濟渠”,還曾參與治理黃河,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揭開誣陷於謙的徐有貞 他的結局竟是這樣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卻沒有將自己的才學用到治國安邦上,反而仗着自己的小聰明投機鑽營,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不顧國家利益,最終留下罵名。徐有貞是進士,但他最拿手的學問卻是觀星象,歷史證明這門奇特的學問並沒有給他帶來任何額外的好處。正統八年大明朝廷出了大事,明英宗在土木堡全軍覆沒,史稱土木堡之變。

蒙古人馬上兵臨北京城下,面對蒙古人的威脅,郕王(即後來的明代宗)召集羣臣商議,徐珵根據星象的變化,居然別出心裁的建議遷都,這個荒誕不稽建議當堂遭到了眾多大臣的反對和嘲諷(明朝早期的文官還是有些硬骨頭的),徐有貞從此名聲就壞掉了,多年不獲升遷。

徐有貞不去反思自己的錯誤,反而更加挖空心思去升官,轉而去拍內閣首輔陳循的馬屁,又通過收買于謙的門生,求于謙在代宗面前推薦他擔任國子監祭酒,但是代宗一聽説是這個人馬上就搖頭反對,鄙夷地説:“就是那個建議南遷的徐珵嗎?此人心術不正,任國字監祭酒之職豈不敗壞了諸生的心術!”,徐珵升官無望,以為于謙沒有推薦他,便對於謙心生怨恨,他也知道徐珵這個名字已經徹底臭大街了,便在陳循的建議下,改名叫徐有貞。

歷史給了徐有貞第二次機會,遠在蒙古被俘的明英宗被放回來後,一直夢想着復辟重新登基,徐有貞看準機會,與將軍石亨,太監曹吉祥等人一起發動奪門之變,擁戴英宗復位,徐有貞因為有功,被升為內閣大臣兼兵部尚書,可以説是功成名就了。

在這次奪門之變中,徐有貞確實立了大功,兵變開始前大家還在猶豫,徐有貞卻通過夜觀星象得出結論,“時至矣,勿失”,最後果然成功,看樣子這觀星象的學問確實意義重大,但是徐有貞升官後的所作所為卻讓所有朝臣不齒。

徐有貞升了官,可能是以前在於謙手下太久了,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很快以謀反罪名下令將於謙,王文等人下獄,並鼓動羣臣上奏皇帝殺掉于謙,其實這些人與徐有貞沒有任何私怨,只是徐有貞自己覺得在於謙手下太久,政治抱負不能施展(于謙死在這人手上確實有點冤枉),這還不算,他就連首輔陳循也不救,要知道陳循對他有知遇之恩,他的名字就是陳循幫他改的,做人做成這個樣子,真是為了升官不顧一切了。

剛開始明英宗對於殺于謙還是有些猶豫的,因為他不糊塗,知道于謙有功,徐有貞卻又説“不殺于謙,此舉無名”,意思是指英宗復辟師出無名,但是經過調查後發現于謙謀反沒有證據,徐有貞又答覆説“雖無顯跡,意有之”正是這句話,殺了一代忠臣,也成就了徐有貞的千古罵名。徐有貞的這句名言被後人提煉成了更加精練的兩個字“意欲”成為足於秦檜殺岳飛的“莫須有”相提並論的冤案。

我們到現在也無法理解徐有貞一而再,再而三的慫恿皇帝殺于謙的心態,僅僅是因為于謙沒有舉薦他升官,或者是自己在於謙手下窩的時間太久了,不能施展抱負就起了殺心,也可能他就是想再立功升官,在皇帝面前表現一把。他不知道的是他的這一舉動遭到了全國上下的一致怨恨,也直接導致了他的敗落。

殺了于謙後,這位徐有貞和同處一個陣營的將軍石亨,太監曹吉祥也有了矛盾,這是很自然的,徐有貞畢竟是個讀書人,既想獨攬大權,又看不上大老粗石亨和太監曹吉祥,最後終於被兩人誣陷流放雲南,這次再也沒人給他喊冤了,直到幾年後,曹吉祥謀反,他才被放回老家閒居,天天練武希望能夠重新出山,十年後在家鄉人鄙夷的目光中病死。

徐有貞是明朝投機政客的一個樣本,他為了一己私利用盡手段向上爬,不惜誣陷著名的英雄于謙,卻最終敗落。徐有貞在回到家鄉後,有了一個外孫子叫做祝允明,也就是祝枝山,被列為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在明代,人們號稱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這也算是徐有貞為中國文化事業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