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風雲人物>

‘扶不起的阿斗’劉禪原來被世人誤解了竟千年

風雲人物 閲讀(8.11K)

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讀三國,我們不免發現太多豪傑紛爭讓人心馳神往,我們常常 説虎父無犬子,曹操生了曹丕奪掉了漢室政權建立曹魏,孫堅更是生下孫策和孫權兄弟,孫策馳騁戰場打下江東河山,孫權固守江南,富庶一方,權掌一方天地,唯 獨劉備,英雄一世,卻留下了一個扶不起的阿斗,那麼,疑問來了,阿斗真的扶不起來嗎?如果阿斗扶不起來,為什麼劉備要選擇他做皇帝繼承人呢?

‘扶不起的阿斗’劉禪原來被世人誤解了竟千年

諸葛亮對劉禪評價較高,如贊其“知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而在諸葛亮時期,劉禪對諸葛亮“以父事之”,始終如一,凡事謙讓,表現出大氣的特點。劉禪對諸葛亮大小權獨攬的代政方式,雖有不滿,但以大局為重,始終剋制。

在無為而治時期,從蔣琬執政開始,劉禪便基本掌握了帝權,實際上控制着蜀漢,這主要表現在劉禪實際上掌握着最高大臣的任命權。

費禕死後,姜維執政,蜀漢進入最後十年的急劇衰亡階段,日趨沒落。蜀漢猝亡之時,國勢並沒耗盡,本還可能苟延,但這種可能之所以沒成為現實,作者認為主要與後主帝權失控和他的仁德有關。後主帝權失控表現在不能很好地控制姜維,而姜維北伐多以失敗告終,極大耗損國力;帝權失控還表現在宦官黃皓干政上,黃皓的無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蜀漢的猝亡。

關於後主的評價,歷史上主要有可次齊桓、中常之君、昏弱之君三種。《三國志》作者陳壽持中常之君的觀點,評論“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而持劉禪是昏弱之君看法的,則佔了絕大多數。

《三國蜀後主劉禪新論》的作者認為,對劉禪的評價是一個綜合課題,不可一概而論。從帝業來看,諸葛亮南征北伐都是劉禪為帝之後的事,不能説與劉禪完全無關。劉禪營造了一個安定的大後方,本身就是巨大貢獻。在蔣琬、費禕時期,劉禪無為而治,維持了國家正常發展。故帝業上不能完全否認劉禪,應該説其不失為中常之君。

至於帝品,綜觀其為帝四十多年的生涯,肚量大為其顯著特徵。期間主要首輔換了一批又一批,與同期魏吳相比,最大特徵是完全避免了朝廷要員之間的內部傾軋,執政班子相當平穩。劉禪能夠大膽用人,無為而治,唯一的問題是晚節不保,放縱了宦官黃皓。

生活作風方面,劉禪應屬簡樸型君王。同時,他也是一個愛民的君王,除了善待土著、不大興土木之外,更表現在面臨江山社稷和百姓安危之間二者只能選一的難題時,他選擇了百姓的安危,聽從譙周之勸説,在前線尚未敗亡之時決定降魏。

蜀漢是否該降,這在歷史上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有史家認為,劉禪選擇不戰而降,主要是從減少當地戰禍角度着眼。這與當年劉備在敗走長阪時的選擇異曲同工。真正愛民的劉禪損害了自己的名譽而讓人民多得實惠。正因如此,成都人民是懷念劉禪的,如成都武侯祠在北宋慶曆之前,一直有劉禪的專祠。慶曆年間蔣堂以樞密直學士知益州,下令拆毀劉禪祠,曾引起蜀人的普遍不滿。

對劉禪亡國後“樂不思蜀”的丟人表演,《新論》的作者認為,劉禪裝憨賣傻,不僅是養晦自保,更關係着一大批降臣的命運。這一表演與劉備“煮酒論英雄”的表現如出一轍而更精彩。

滾滾長江東逝水,歷史的長河從未停止過流動,過去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劉禪絕對不是庸才,只可惜生在了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太多的英雄光環使得他顯得太過 平庸,諸葛的“溺愛”更是讓他缺乏經驗,歷史的車輪一旦啟動就將無法停下,我們不能阻止,但是我們又是否應該借鑑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