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風雲人物>

三國董卓成功策反呂布 靠的其實是這個?

風雲人物 閲讀(1.02W)

董卓成功策反呂布,靠的其實是這個">在何進被殺、董卓入洛陽的前後,丁原是一個關鍵性人物。董卓最終徹底把持朝政,把袁紹、袁術、曹操等人趕出洛陽,依靠的是實力,而在此過程中,董卓策反呂布殺了丁原,是關鍵的一步。

三國董卓成功策反呂布 靠的其實是這個?

董卓建立權威靠的也不完全是流氓手段,沒有強大實力作後盾一味耍橫只能自取滅亡,在董卓剛進入洛陽時他的實力還不佔上風,除涼州軍和何進的舊部外,洛陽還有其他幾支不容忽視的力量,他們大都是何進、袁紹等人此前安排到各地募兵的,力量稍大的有鮑信、張邈、丁原等部,鮑信日後成為曹操的戰友和主要支持者,張邈是關東聯軍的主力,他們都支持何進和袁紹。

當時的洛陽雲集了由各地趕來的隊伍,有些是有組織的,也有些是三五成羣跑來找機會的,據《三國志》劉備本傳記載,劉備和張飛、關羽等人在此前後也到了洛陽,被何進編入一個叫毌丘毅的都尉手下。

如果袁紹能抓住機會迅速整合起各路力量,趁董卓的涼州軍主力還未抵達洛陽之際首先發難,董卓未必是對手,日後曹操、袁術、孫堅等人都是藉助討伐董卓漸成氣候的,沒有董卓專政,以後的政治格局如何變化非常難料。鮑信就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勸袁紹先下手為強,解決董卓和涼州軍,但是袁紹不敢。

作為軍閥,董卓最清楚擁有什麼自己才有發言權,在弟弟董旻的協助下他成功策反了何進的舊部吳匡等人,使實力有所增強。緊接着,他把目標放在了實力較強的幷州軍身上,通過對幷州軍的內部瓦解,又兼併了這支勁旅。

據《漢末英雄記》記載,丁原字建陽,出身於寒門,“為人粗略,有武勇,善騎射”。早年當過縣吏,在“追寇虜”也就是平息民變過程中不怕死,能衝在前面,所以不斷立功。《後漢書》對丁原的介紹還要多一些,説丁原最後升到了幷州刺史,後又改任騎都尉,相當於騎兵師師長。何進召募外兵的時候,丁原派部下張遼率一千多人前來助戰,丁原被何進委任為執金吾,相當於首都洛陽的警備區司令。

綜合《三國志》的記載,丁原的幷州軍有三大主力構成,分別是張楊、張遼和呂布,張楊字稚叔,幷州雲中郡(治所在今山西原平縣)人,張遼字文遠,幷州雁門郡馬邑(今山西朔州市)人,呂布字奉先,幷州五原郡九原縣(今內蒙古包頭)人。他們的出身都很一般,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有武力,張楊以“武勇”而被丁原任命為武猛從事,張遼因為武力過人,被丁原召為從事,呂布也因為“驍武”而被丁原賞識。一句話,他們都是丁原的幷州老鄉,又都是猛將,與丁原本人“武勇”的特點很相近。

這幾個人如果駕馭得好就能成為好幫手,如果丁原有曹操那樣的治人攏心之道,幷州軍在丁原手中就會有另一番天地。但問題是丁原“為人粗略”,他本身也是一個武人,在帶隊伍方面缺少足夠的經驗。從以後張楊、呂布、張遼等人的事業發展情況看,當初他們在丁原手下都具有較大的獨立性,高順、成廉、成續、侯覽等人始終追隨呂布,呂布到哪裏他們跟到哪裏,説明呂布名義上屬丁原領導,但卻擁有自己的勢力。

《後漢書》和《三國志》對呂布早年生活均記錄不詳,但陳宮後來對張邈談論呂布時稱他為“壯士”,幷州當地世家出身的王允視呂布為“劍客”,説明呂布的身份不是名門大族,加上他的祖籍是偏僻的九原郡,説明呂布出道前的身份類似於遊俠,而這在東漢時期往往帶着貶意,這也造就了呂布一生“輕狡反覆,唯利是視”的個性,因為劍客、遊俠最容易急功近利,也最容易被別人利用。

丁原對呂布很不錯,《三國志》稱“大見親待”。但正是因為丁原的“粗略”,因為呂布具備遊俠、劍客的特質,所以董卓看到了機會,他對呂布進行了策反,是誰來執行的聯絡工作、如何接上頭,呂布如何殺掉丁原,這些問題史書均未作詳細記載,只説董卓“誘布令殺原”。

對呂布而言,儘管自己身上有劍客的特性,但殺掉上級投靠敵人畢竟是一件極損仁義道德的事,他怎麼會輕易下手呢?這是一個往往被人忽略的問題,也是不容易找到答案的地方。但如果細究起來,原因其實並不難發現,那就是董卓對呂布開出了天價的誘降條件,讓呂布想不動心都難。

漢代很注重法律上的繼承關係,像袁紹那樣過繼給叔父家,叔父的爵位、家產等就將由他來繼承,這種法律關係是誰都不能剝奪的。董卓為了保證瓦解幷州軍成功,不惜指定呂布為繼承人,為了取得呂布的信任,還舉行了盟誓。這不是走過場,而是很鄭重的,董卓至死都未曾反悔過,而呂布也對這種關係深信不疑,後來當王允再次策反他殺董卓時,呂布曾為難地表示“奈如父子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