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風雲人物>

民國文人傅斯年的愛國心 曾怒斥北平市長秦德純

風雲人物 閲讀(6.04K)

傅斯年被譽為“國士”,被贊為“大炮”,並非沒有來由。他富於民族氣節,極具戰鬥精神,寧肯斷頭,決不屈膝。

民國文人傅斯年的愛國心 曾怒斥北平市長秦德純

當敵寇猶如蝗蟲和黃蜂一般集結,準備瘋狂入侵的時候,中國民間反抗者的表現方式各不相同,江湖豪傑斷髮文身,知識精英蓄鬚明志,馮友蘭和聞一多就是在抗戰時期成為了“美髯公”。傅斯年是五四鬥士,也是歷史學家,他的做法很特別,給兒子取名仁軌,可謂態度鮮明。很顯然,這個名字有出處,有典故。劉仁軌是唐朝大將,駐守朝鮮,抗擊日軍,打過極其漂亮的殲滅戰。

抗戰期間,傅斯年為兒子傅仁軌書寫文天祥的《正氣歌》,囑咐他“日習數行,期以成誦”,告誡他“做人之道,發軌於是,立基於是,若不能看破生死,則必為生死所困,所以異乎禽獸者幾希矣”。

南宋滅亡後,文天祥被囚禁在大都(今北京),長達三年,元世祖忽必烈不想殺他,而想用他,於是讓十二歲的宋恭帝去獄中勸降。文天祥見到宋恭帝趙隰的那副委瑣熊樣,彷彿萬箭穿心,但他仍以“君降臣不降”五字斷然峻拒。傅斯年是北人,文天祥是南人,北人素來輕視南人的骨氣,然而悠悠數百載,畢竟會有例外。

1935年,神州大地風雲變幻,形勢危如累卵,日本人大肆鼓譟“華北五省自治”。畏敵如虎的人極其天真,主張將北平降格為“中立區”,為此發起建立北平文化城運動。一時間,人心惶惶,議論紛紛。值此敏感時期,胡適身為“低調俱樂部”成員,發表了附和政府妥協政策的軟性言論——《保衞華北的重要》。傅斯年讀罷此文,怒不可遏,大有冰炭不同爐、薰蕕不同器的憤慨,他宣稱要退出《獨立評論》雜誌社,與胡適割袍斷義,割席斷交,幸得丁文江居中斡旋,多方調停,傅斯年才收回成命,與胡適言歸於好。“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吾更愛祖國!”如此理解傅斯年與胡適的友誼,則庶幾乎近之。胡適也是愛國的,但他一度被自己的那個“和比戰難”的論調絆倒在地。

北平市長秦德純上任伊始,設宴款待教育界名流,他板起面孔,虛聲恫嚇,要大家看清形勢,知所進退,還公然為敵張目,大放厥詞,“在日人面前要保持沉默”,以免惹禍,儼然出面為日本軍國主義政府招降。當時,全場名流面面相覷,噤聲無語,氣氛固結而凝重,唯有傅斯年憤然作色,拍案而起,當面教訓秦德純不要忘記自己是中國人,是國民政府的官員,不要站錯了民族立場。他宣稱,值此國運懸於一線的危急時刻,身為學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種反抗的態度和不屈的精神,贏得了眾多學者的敬重。嗣後,一二九學生運動發出示威的強音,使得北平渾濁的空氣為之一清。當時,親日派囂張,日本特務猖獗,傅斯年嚴正表態,很可能招致血光之災,但他大義凜然,毫不畏縮。

抗戰伊始,名校南遷,然後西遷,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合併而為西南聯合大學,定址昆明(文學院和法學院在蒙自有三個月的過渡期),寶貴的師資和財力得以集中利用。因陋就簡,辦好一所戰時的中國最高學府,這個奇妙的構想最初即源出於傅斯年的靈感。此舉壯哉偉哉!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自可大書特書一筆。西南聯大經受住戰火的考驗,培養了一大批棟樑之材,日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籍華裔科學家李政道、楊振寧,均是西南聯大的高材生。

抗戰勝利的消息傳到重慶,傅斯年欣喜若狂,他從住所裏尋出一瓶烈酒,跑到街上,手舞足蹈,猶如醉八仙,脱略於形骸之外。他用手杖挑起帽子,又像一位變戲法的魔術師。那晚,他在街頭與民眾笑鬧了許久,直到酩酊大醉,手杖和帽子全都不翼而飛。國家出了頭,老百姓有了活路,這是傅斯年最感暢懷、愜意的喜事。至於國內局勢將再度惡化,一場鐵血交飛的內戰即將爆發,則是傅斯年始料未及的,也是眾多愛國者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