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風雲人物>

于謙為何説“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風雲人物 閲讀(2.1W)

説起來,筆者對明朝名臣于謙的認識,是從他的著名詞作《石灰吟》開始的。記得看過課文版《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當時就被其豪氣和正義所吸引所感動。

于謙為何説“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顯然,這首詞給我們的第一感覺,就是此作者很正直,很剛烈,很硬氣。故帶着強烈的探究心理,筆者對他的一生做了些探研,結果發現他正是這般的為人。

據百度介紹,于謙(1398.5.13-1457.2.16),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於少保,漢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樂十九年進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遷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十四年召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變,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監國,擢兵部尚書。于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師,身自督戰,擊退之。論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太上皇得歸。天順元年謙以“謀逆”罪被冤殺。弘治諡肅愍,萬曆改諡忠肅。于謙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于謙是怎樣實踐自己的“要留清白在人間”諾言的呢?若提及其人其言其事很多,我們只能舉幾個典型例子加以説明。

正氣凜然。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在樂安州起兵謀叛,于謙隨宣宗朱瞻基親征。待高煦出降,宣宗讓于謙數説其罪行。于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朱高煦在這位御史的凌厲攻勢下,被罵得抬不起頭,趴在地上不停地發抖(伏地戰慄),自稱罪該萬死。試想,沒有一身正氣凜然,沒有一副鐵齒銅牙,焉能有此效果?

兩袖清風。正統年間,宦官王振專權,獨斷專行,結黨營私,招權納賄。百官大臣爭相獻金求媚。儼然形成每逢朝會,凡進見王振者,必須獻納白銀百兩;若能獻白銀千兩,始得款待酒食,醉飽而歸的“怪事”。而於謙每次進京奏事,從不帶任何禮品。有人勸他為何不意思意思?也利討得些許好處。于謙瀟灑地甩甩自己的空袖子(古人往往將物品收在袖中),説:“只有清風。”還特意寫詩《入京》以明志:“手(絹)帕蘑(麻)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從此,此事成為官場熱門話題,漸漸演變為“兩袖清風”成語的來歷。

以國為重。“土木之變”後,許多大臣擔憂國家沒有君主,太子年幼,敵寇將至,請皇太后立郕王為皇帝。郕王一再害怕地推辭。于謙毅然把國家的安危視為自己的責任,大聲説:“我們完全是為國家考慮,不是為個人打算。”郕王於是受命。後來,于謙還建議:“敵寇得意,留住了皇上。必然輕視中國,長驅南下。請命令各邊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派遣都督孫鏜、衞穎、張輒、張儀、雷通分兵據守九門重要的地方,軍隊駐紮在外城的外面……”,嚴防敵人來襲,結果正由於準備充分,防禦得當,也先無奈,不得不講和。于謙乘機,派人把上皇接了回來,功不可沒。

奸人所害。于謙的性格很剛強,遇到有不痛快的事,總是拍着胸脯感歎説:“這一腔熱血,不知會灑在哪裏!”他看不起那些懦怯無能的大臣、勛臣、皇親國戚,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尤以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等一干人為最。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曹吉祥、徐有貞迎接上皇恢復了帝位,宣諭朝臣以後,立即以“謀逆”之罪名,把于謙和大學士王文逮捕入獄。就在皇帝對是否殺于謙還有猶豫之際,徐有貞進言:“不殺于謙,復辟這件事就成了出師無名。”皇帝允諾,命人在正月二十三日將於謙押往崇文門外斬殺,還抄了家(卻發現“家無餘財”)。

于謙死後不久,徐有貞被石亨中傷,充軍到金齒口。又過數年,石亨亦被捕入獄,死於獄中;曹吉祥謀反,被滅族,于謙冤屈始得以真相大白。明朝弘治二年(1489),于謙冤案被平反,孝宗皇帝還表彰其為國效忠的功績,賜諡“肅愍”,並在墓旁建祠紀念,取名 “旌功祠”,等等不一而足。

以上史料,清楚地看出于謙,確實用自己的言行和熱血,很好地實踐了“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誓言。他以國家大局為重的觀念、堅持原則不妥協的風骨、為官“兩袖清風”的精神,都很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