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風雲人物>

乾隆皇帝五次下江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風雲人物 閲讀(1.45W)

乾隆皇帝和江南有一絲微妙的關係。乾隆在位期間,曾經五次下江南,每次下江南朝中大臣都不贊同,但是乾隆依然執意前往。江南到底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引得乾隆念念不忘?

乾隆皇帝五次下江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乾隆爺不厭其煩五下江南,似乎並不全是為了領略江南秀美的湖光山色,疑似另有一番深意。江南素以物產豐饒、人文鼎盛着稱於世。自魏晉以來,北方戰亂頻仍,煙塵四起,江南卻相對平靜,為躲避戰亂,北方人士紛紛攜家南遷,尋覓一方能“躲避暴秦之桃源祕境”。

時光飛逝,到了兩宋之交,由於面對北方遊牧帝國的不斷南侵,朝廷以及北方世家大族屢次衣冠南渡,他們帶來了大量鼎彝重器、珍貴典籍,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命脈在錦繡江南一隅得以煙火傳承而倖免滅絕。因此,江南的士風也一直甲於全國。

清軍入關後,一路摧枯拉朽、所向披靡,惟有在看似民風柔弱不武的江南遭受重創。以文人、書生為主的江南人士抱團頑強抗爭,清軍損失慘重,惱羞成怒,才有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慘烈的屠城事件。乾隆不辭辛勞、屢次下江南就是為延續大清立國之初定下的政策,藉機尋訪並招攬人才,收撫地方豪強大族,消弭民間反清情緒,盡力營造滿漢一體的民族團結氛圍,也算用心良苦。

自南宋以來,“蘇湖熟,天下足”的民諺傳唱不絕如縷,河網密佈、沃野千里的江浙一帶自不必説,即便乾隆南巡必經的直隸、山東、安徽等地,幾乎都是舉重若輕的產糧重地。江南自古繁華,其地經濟繁榮、農業發達,物產豐富,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糧倉”,亦是整個帝國的經濟命脈所在。在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社會裏,農業的發展與否直接決定了國之安危。

江南地處大江大河之畔,自古水患為害甚烈,每到雨季,洪水氾濫,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極大威脅。洪水無情,淹沒良田村鎮,茲事體大,攸關社稷根基。因此,乾隆南巡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省視河道,督促地方築堤作偃、摒除水患,清查、嚇阻地方官員截留防洪專款,革除鹽政積弊,保證農業安全增收、人民安居樂業。

這些治國大道理,只能做不能説,乾隆只能將它默默藏於心中,從未向外人提及。對於乾隆心裏盤算撥弄着的小九九,善於揣摩上意的和珅卻瞭然於胸,他心裏跟明鏡似的。每當有大臣上書勸阻乾隆南巡,和珅總是力排眾議,力挺皇上再下江南。乾隆對這位善解人意的寵臣十分滿意,於是將預備南下的諸般雜事全數交由和珅辦理,每次都命他伴駕同遊。

江南自古就有“魚米之鄉”的美稱,是國家糧食供應的主要來源。同時江南也出了很多有名的學者,所以乾隆對此尤為重視,這也就是他之所以頻繁下江南的原因。只可惜這些原因不能説,只有和珅體諒他,這也是和珅受寵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