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風雲人物>

歷史祕聞 劉邦和項羽曾聯手“屠城”?

風雲人物 閲讀(8.8K)

劉邦和項羽曾經聯手“屠城”?項羽屠城我們都知道,而且歷史中也有其屠城的記錄,但是漢帝劉邦也曾屠過城,這是怎麼回事呢?一起來看看具體介紹吧。

歷史祕聞 劉邦和項羽曾聯手“屠城”?

一個是百戰百勝,所向披靡的西楚霸王;一個是屢敗屢戰、打不過就跑的漢中王。中國歷史上,可能再沒有比“楚漢爭霸”更富戲劇性,更具有傳奇色彩的雙雄對訣!在這場對決中,人物性格對於輸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項羽,秦末著名軍事家、中國軍事思想“勇戰派”代表人物。是力能扛鼎氣壓萬夫的一代英雄豪傑。大澤鄉起義不久,項羽在會稽郡斬殺郡守後崛起,舉兵反秦。鉅鹿之戰後,率軍入關中,以五諸侯滅暴秦,威震海內。秦亡,仗勢分天下,冊封十八路諸侯。項羽不僅武勇出眾,還留下了千古名作《垓下歌》。

他的出現,為中國的歷史掀起了一場風雲,寫下了一段不朽的神話。但項羽嗜殺,為人殘暴,尤其是“屠城”(殺盡一城)一事,最為後人詬病。但是,人們只記住了項羽“屠城”,似乎忘記了劉邦也有“屠城”的記錄。《史記·高祖本紀》載:“使沛公、項羽別攻城陽,屠之。”這條歷史文獻明確無誤地告訴我們:劉邦和項羽曾經聯手“屠城”。對於這條文獻記載,人們好像得了集體失憶症一樣,都淡忘了。

劉邦出身平民階級,秦亡後被封為漢王。後於楚漢戰爭中打敗西楚霸王項羽,成為漢朝(西漢)開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 家、卓越的軍事家和指揮家。劉邦善於根據情勢揣摸人的心理,潤滑人際關係,有較強的凝聚力,能夠吸引他人為己所用。

“屠城”是一種發泄,更是一種威懾。但是,“屠城”的殘酷歷來都受到人們的嚴厲抨擊。劉邦不僅在反秦之戰中有“屠城”的記錄,而且在誅殺項羽之後也曾經想“屠城”以泄憤。項羽自殺之後,西楚諸地都向劉邦投降了,只有魯地不降。劉邦聞訊,最初想率天下大軍屠滅魯地(“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但是,他後來卻改變了態度。

劉邦對項羽從來都是一路追殺,決不留情;即使鴻溝議和項羽釋放了太公與呂雉等人質,劉邦也不顧信義,撕毀協議,追殺項羽。為什麼魯地為項羽堅守,劉邦卻放過屠滅魯地的初衷呢?

原因其實非常簡單:劉邦滅項之後,清醒地知道自己已經大功告成,就要成為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了,此時的劉邦已經在考慮“後項羽時代”的輿論主旋律了。

項羽的敗亡宣告了劉邦稱帝的開始,面對這麼一個新時代,在輿論宣傳上提倡什麼,是劉邦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劉邦經過慎重思考,深知自己必須提倡忠誠;只有忠誠,才能使剛剛建立的大漢王朝不再遭遇諸侯割據、天下分崩的慘禍。要提倡忠誠,必須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項羽最初被義帝封為魯公,魯地百姓為項羽堅守城池,正是忠誠於魯公的表現,因此,劉邦不能讓自己一時的衝動破壞了即將到來的新時代的主流輿論。所以,楚地皆降,唯魯不降引發的怒氣,不能不服從於倡導忠誠的主流輿論。

正是基於這種深謀遠慮,劉邦放棄“屠城”泄憤之願,以項羽的人頭昭示魯城父兄,魯地百姓確信項羽已經死亡,才放棄抵抗,投降了劉邦。劉邦的高明在於他懂得用理智約束感情。相比之下,項羽就顯得非常不理智了。項羽只圖一時之快,只想一泄了之。

我想事出必有因,很多事情並不是我們表面所看到的那樣,無論是項羽還是劉邦都有他們屠城的真正目的和原因,但是我們不是他們,所以歷史的真相往往被掩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