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歷史解密>

冷戰的緊張氣氛 蘇聯曾經幫中國準備“末日計劃”

歷史解密 閲讀(1.23W)

1951年,美國媒體曝光了一份名為“延續政府計劃”的末日行動指南。該計劃詳細闡述瞭如何在美蘇大戰中保持政府和軍隊的指揮能力,並且能夠有效指揮軍隊反擊。根據這份計劃,美國政府在國內尋找合適的地點,修建可以抵擋核武器攻擊的地下指揮中心。

冷戰的緊張氣氛 蘇聯曾經幫中國準備“末日計劃”

美國的地下指揮所工程浩大,一般都是在以花崗巖為主的山體內挖洞修建。整座山脈都成為抵擋核武器攻擊的屏障。北美防空指揮中心是現在已知的最堅固的避難所。該建築羣距離地表七百多米,上方除了花崗巖山體之外,還有加固的鋼筋水泥作為支撐,可以抵擋現今任何鑽地炸彈。

人在庇護所內除了需要有足夠的活動空間,還需要呼吸到不會影響健康的空氣。要想在核生化攻擊的環境下進行氣體交換,除了需要複雜的過濾系統之外,還需要對內部氣壓增壓,防止外部空氣進入。此外,核彈直接命中山體後會引發地震。因此,避難所要加裝減震裝置。美軍在所有的避難所下面加裝了一個由液壓機和彈簧組成的托架,以起到減震作用。在發生強震之後,這個托架會自行調整姿態,以減輕對上面人員的傷害。

在核爆過程中,還會產生一種超壓殺傷現象,僅靠山體和混凝土防護,並不能有效抵擋這種超壓殺傷。此類庇護所除了有全密封的裝甲閥門之外,還必須在通道處設置泄壓活門。超壓攻擊波進入通道後,先被密封裝甲門阻擋,而與其成Y字形結構的另一側分叉通道裝置活門。超壓衝擊波會自然被這一側的活門疏導,向另一個方向擴散,以避免傷害主體。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就祕密在全國各地修建多個大型避難所,其中大部分現在仍處於可用的狀態。

國土遼闊的蘇聯及其繼承者俄羅斯也有大量的地下建築羣。莫斯科地鐵在地下40-50米。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蘇聯地鐵就裝有自動扶手電梯,以便迅速疏散民眾。

在這條已經足以應付戰爭的地鐵下面,還有一條專供政要疏散的絕密地鐵線路。假如遭遇核戰爭或大規模偷襲,蘇聯領導人會第一時間進入克里姆林宮的地下掩體。該掩體只是蘇聯領導人撤離的第一站。掩體內是一條通往更深層庇護所的絕密地鐵。莫斯科公共地鐵已經深達地下50米,而這條祕密地鐵的深度竟達數百米。由此可見,該地鐵達到了防禦核彈的級別。運行在絕密地鐵線上的列車,除了有裝甲防護之外,還備有足夠的糧食和飲用水。萬一地鐵線路癱瘓,可以就地停下等待救援,沿途有專用保密通信網絡可供領導人使用。

在斯大林時代,這條地鐵線路僅僅連通了克里姆林宮和斯大林在莫斯科郊外的別墅。在赫魯曉夫時代,這條祕密地鐵線路修通了蘇聯國防部、總參謀部、克格勃和外交部等重要機關。同時,祕密的地鐵線路也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戰時逃逸工具,而是構成了一個由地鐵和網狀庇護所組成的地下迷宮。蘇聯各主要機關領導人,在進入地鐵之後都有自己專屬的辦公室和住所。而在這個如蜘蛛網一般密佈的地下城市中,也有大量的物資和武器彈藥可供使用。

除此之外,該地鐵還有出口在莫斯科就近的軍用機場內,以便蘇共領導人乘坐末日專機逃往更為隱蔽的庇護所。當然,這是在莫斯科地下城市岌岌可危的情況下,蘇共領導人的最後退路。

然而,這並不是蘇聯末日計劃的終結。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蘇聯領導層啟用了一套名為“邊緣系統”的全自動核反擊系統。該系統可以在蘇聯領導人全部被殲滅的情況下,自行指揮蘇聯核武器部隊攻擊西方的重要目標。當時,蘇聯領導人考慮到美國的核打擊以及戰略投送手段更為先進,在核戰爆發後即便躲入地下庇護所或者疏散,都未必能夠倖免,因此設置了這套末日系統。

該系統一旦啟動,如果一段時間收不到最高指揮部的密碼指令,且探測到空氣中的放射性物質濃度超標,就會對蘇聯殘存的戰略核導彈自動下達發射命令。蘇聯領導人很早就對外暗示這套系統的存在,以威懾試圖通過“斬首行動”來打亂蘇聯軍事指揮系統的國家。

1954年,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北京開始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條地鐵線路的修建準備。該線路可以從中南海直通西山八大處的軍事管制區。從1969年竣工開始,直到1981年才全面對公眾開放使用。在此期間,該線路一直作為戰備線路使用,以便在戰時運載中央領導人前往北京西部山區的庇護所。北京地鐵最西端的3個站點,僅在上世紀80年代短暫開放過即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