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歷史解密>

揭祕三國託孤重臣李嚴為何大哭而死

歷史解密 閲讀(3.08W)

諸葛亮五出祁山,率兵北伐。大軍所到之處,魏軍望風披靡,司馬懿嚇得躲在上邽城中,三日不敢出戰。魏國名將張郃自恃英勇,不顧司馬懿一再勸告,非要主動出擊,結果中了諸葛亮的誘敵深入之計。不僅全軍覆沒,自己也被亂箭射死於峽谷之中。

揭祕三國託孤重臣李嚴為何大哭而死

張郃已死,蜀軍士氣空前高漲、鋭不可當。但就在諸葛亮準備乘勝追擊的時候,卻突然接到同為託孤重臣的李嚴發來的告急信,信中説:“東吳陸遜兵犯蜀國”。諸葛亮聞知,不敢怠慢,立即率大軍退回漢中。大軍駐紮完畢,就在諸葛亮正要回成都面見後主劉禪的時候,尚書費禕卻匆匆趕到了軍前。

一見面費禕就急切地問諸葛亮:“丞相出師大捷,為何又突然回兵?”諸葛亮一時摸不着頭腦,就告訴費禕是李嚴發來告急信,稱“東吳進犯,讓我回師救援。”費禕一聽也有些不知所措,説:“李嚴在聖上面前奏稱軍糧已辦,丞相無故回師,必有降曹之意。天子因此命某來問耳。”諸葛亮一聽大怒,即刻命人查訪。一調查才知道,原來是李嚴催繳糧草不力,怕諸葛亮降罪,就寫信給諸葛亮謊報軍情,讓諸葛亮形成回兵的事實,然後自己又到後主面前奏稱諸葛亮欲降曹。掩耳盜鈴,兩頭隱瞞,為的就是推卸自己催糧不力的責任。

諸葛亮一聽這個情況,頓時就起了殺心,命令即可把李嚴招來問斬。

關鍵時刻,費禕卻提出李嚴與諸葛亮同為託孤重臣,不宜斬殺,建議從輕發落。諸葛亮思考良久,覺得不無道理,也就答應了。費禕回到成都之後,及時上書向劉禪作了彙報。劉禪一聽也是勃然大怒,命令武士立即將李嚴推出去斬首。這時費禕又奏,説諸葛丞相念李嚴託孤重臣,未可輕易斬之。既然亞父有言在前,劉禪自然聽從。但死罪雖免,活罪難逃,處罰是不可避免的。最終李嚴撿回了一條命,貶為庶人。後來,諸葛亮又讓李嚴之子李豐接替父位,繼續收繳糧草,保障前線的糧草供應。

按説這事也就算過去了。我們在一面譴責李嚴不顧大局的同時,更對諸葛亮的寬宏大量感到由衷敬佩。

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諸葛亮之所以不殺李嚴,不是不想殺,而是接受了費禕的規勸。按他的本意,李嚴即便有十顆腦袋也不夠砍的。這倒不是説諸葛亮好殺,關鍵是處在那個對敵鬥爭的關鍵時刻,李嚴不僅不全力以赴,而且還謊報軍情。致使前線將士用生命換來的勝利果實,頃刻間付之東流、前功盡棄。這等罪行,不軍法從事着實有些説不過去。

如此看來,殺李嚴是情理之中,不殺李嚴顯然就是法外開恩了。對此,一向以軍紀嚴明的諸葛亮不會不清楚。或許就是諸葛亮因了費禕説的那句“同為託孤重臣”,也怕殺了李嚴落下千古罵名。李嚴到底沒殺,諸葛亮也就想明白了,送佛送到天,好人做到底。不僅免了李嚴的死罪,而且又及時啟用其子李豐代替父職。本為階下囚,如今兒子卻又因禍得福,這是何等的恩德啊。如此的處理方式,怎能不讓李嚴父子倍感羞愧,終生銘記,又怎能不為之慷慨赴死呢。

現在想來,李嚴一大把年紀的人,活的還真是不明白,行為做事像小孩子一般。且不説此事做得極其拙劣,即便是僥倖得逞了,一輩子的負疚又如何能平撫呢。好在李嚴知道錯了,後來也一再向諸葛亮謝罪。可見,李嚴雖有過錯,卻也是良心未泯。而正是有了諸葛亮和費禕的一再保全,才換來了李氏父子免遭唾罵,遺臭萬年。當然,後來的李豐接替父職,那也是兢兢業業,盡職盡責,從來沒有因為糧草難籌耽誤諸葛亮的軍備用度。戴罪的李嚴就更不要説了,雖迴歸林下,卻無時無刻不在懷念諸葛亮的好處,並時時告誡兒子,必要全力以赴,配合諸葛亮的工作。

人心換人心,黃土變成金。更讓人感動的是,當諸葛亮命隕五丈原,靈柩被護送回成都的時候。李嚴聞知,親自掛孝出城,迎接靈柩。終因傷心過度,大哭而死。中國民間有句老話,叫做“得饒人處且饒人”。如此看來,還真是充滿智慧,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