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歷史解密>

匈奴單于請求朝見 為何來一次大漢死一個皇帝?

歷史解密 閲讀(6.27K)

西漢時期,與匈奴的關係緊張多變,從漢高祖白馬之圍,到漢武帝主動出擊,再到漢宣帝設立西域都護,統轄西域各國,漢帝國憑藉實力逐步佔據上風。到公元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單于獲勝據漠北,呼韓邪單于南下投靠漢朝,漢朝與匈奴的關係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匈奴單于多次派人,甚至親自入朝覲見,表示臣服,漢族上下無不為此自豪。

匈奴單于請求朝見 為何來一次大漢死一個皇帝?

此時,對於如何處理與匈奴的關係,各個學派提出了不同的方案。按照儒家的思想,少數民族來歸附,是中原王朝的帝王有“聖德”的緣故,提倡以夏變夷,以德服人,用先進文化改造他們,倡導“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的策略。在此思想指導下,漢朝皇帝是很歡迎匈奴朝拜的,並且還對他們慷慨地予以饋贈。在漢哀帝建平四年冬,匈奴單于再次派使者上呈國書,表示想於第二年正月入漢朝拜。可是這一次,朝廷上下卻出現了分歧。

很多大臣主張不要讓單于來朝覲,理由主要有兩點。一是關於接待匈奴單于的費用問題,認為接待費以及賞賜太多,“虛費府帑”。不過這一點,漢哀帝並不是十分上心,他每年賞賜給男閨蜜董賢的錢成千上萬,還在乎這一點?

但第二個理由,讓漢哀帝坐不住了,那就是“匈奴從上游來厭人”。“厭”,就是“厭勝”,是古代巫術的一種,即以迷信的方法,鎮服或驅避可能出現的災禍,或者帶禍給別人。有大臣認為,匈奴單于每來一次就“厭”來一次晦氣,公元前49年正月,呼韓邪單于來朝,結果12月漢宣帝病死,公元前33年正月又來,5月漢元帝又病死,此外還有很多天災也一同出現。而這一次,又恰好趕上漢哀帝身體狀況較差,是不是又會“厭”禍給皇帝呢?漢哀帝一聽,心裏咯噔一聲,自己才20幾歲,活的正精彩,怎麼能死呢?

左思右想之下,漢哀帝認為還是保命要緊,於是下旨以“虛費府帑”為由“勿許”。匈奴使者等待多日,見事無挽回,於是也打道回府。

就在此時,對漢匈關係深有研究的黃門侍郎揚雄看不下去了,他向漢哀帝上書建議收回成命。他説,原先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漢宣帝這些雄才大略的主,對匈奴都沒少動刀動槍,但至今他們還是我們的心腹大患,所以對這些北狄切不可掉以輕心。以現在我們的實力,處理民族關係的最差的方案,就是用武力征服少數民族;最佳方案,就是用“聖德”使少數民族歸附,“兵家之勝,貴於未戰”,要將匈奴之患遏制在萌芽之中。如果漢朝拒絕匈奴,匈奴就會在感情上產生裂痕,進而積下對漢朝的冤仇,留下禍患。如果打起仗來,那個開銷可比賞賜多得多了。

一語驚醒夢中人,漢哀帝別看喜愛酒色,對孰重孰輕還是有數的,於是他立即收回成命,召回匈奴使者,改寫了回覆單于的書信,讓匈奴單于推遲一年再來。

公元前1年正月,匈奴單于按照約定到長安朝拜,漢朝以高規格禮儀接待。但“匈奴從上游來厭人”的説法始終從漢哀帝心裏揮之不去,為擺脱晦氣,他將單于安排住在上林苑蒲陶宮中,因為當時人們認為這是“太歲厭勝所在”。在古代方士的眼中,“太歲”所在的方位是兇,把人家放在這裏,分明是要壓住匈奴人。

漢哀帝還特別派人給人家解釋,説這個地方高貴,住這是尊重匈奴單于的意思。單于雖然沒文化,身邊怎麼也得有幾個翻譯啊,日久天長也就知道了漢皇的意思,於是十分不悦。為避免尷尬,漢哀帝在其他方面給予一些優待,如對他加賜“衣三百七十襲,錦繡繒帛三萬匹,絮三萬斤”。單于回去時,漢哀帝又派中郎將韓況率兵護送。

但是,歷史就是如此巧合,匈奴單于剛走四個月,公元前1年6月,漢哀帝就駕崩了。“匈奴從上游來厭人”的説法,竟再次“應驗”。其實,漢哀帝的真正死因絕對與此無關,他死時只有25歲,完全是因為荒淫無度掏空了他的身體。但是,通過此次事件,我們也可以看到漢哀帝的另一面。我們對漢哀帝的印象,大多是他和董賢之間“斷袖之癖”的故事,以及他的昏聵無能。但在這次事件中,雖然他迷信思想嚴重,但他最終能以漢匈關係和邊境安寧為重,轉變態度,説明他在關鍵時刻還是以國家大業為重的。只可惜,此時的西漢已經日薄西山,積重難返,權臣當道,氣數已盡,憑他的能力已經無力迴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