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歷史解密>

常蔭槐為什麼會被張學良處死 因何要置於死地

歷史解密 閲讀(9.67K)

少主初繼父位,急需立威於政,妄自託大的楊常成了出頭鳥,日本人明挑暗示,蔣介石推波助瀾

常蔭槐為什麼會被張學良處死 因何要置於死地

張學良處死楊常的原因

楊宇霆、常蔭槐命喪老虎廳,看似偶然,其實必然……

矛盾由來已久

在張作霖時期,楊宇霆身兼數要職,位居首輔。 “由於其所處地位之特殊,也養成了專橫跋扈、盛氣凌人的作風,平時除老帥以外,什麼人都不放在眼裏”,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因此,對依靠父親的庇護而發達起來的張學良自然也不會放在眼裏,二人由此產生摩擦。尤其在奉系是戰是和的問題上,二人更是深有分歧。深受郭鬆齡影響的張學良主張息兵止戰,保境安民;而楊宇霆卻是奉軍內有名的主戰派。這邊張學良斗膽苦諫息兵止戰,那邊楊宇霆卻極力給張作霖吹內戰的耳邊風,多次鼓動張作霖入主關內、問鼎中原,張學良對其難免產生不滿。

第二次直奉大戰前,楊宇霆曾處心積慮地打算將其黨羽安插進軍隊,妄圖逐漸掌握東北軍權。不料,此舉被郭鬆齡識破,並密告張學良阻止這一陰謀詭計的實現。楊宇霆為此對郭鬆齡恨之入骨,處處排擠他,時時誹謗他,欲除之而後快。時隔不久,郭鬆齡在灤州倒戈反奉,兵敗被俘。楊宇霆擔心張學良出手施救,就搶先下手,鼓動張作霖下令將郭鬆齡就地槍決,使張學良沒來得及救恩師一命。與郭鬆齡親密無間的張學良,因此對楊宇霆更加懷恨在心。

漢卿是個小孩子,不必理他

張學良初繼父業,最忌的是別人看不起他。而楊宇霆、常蔭槐卻以元老重臣的身份自居,“凡事都自作主張,事先不請示,事後也不報告,張提出不同意見,也不予理睬”。數次在大庭廣眾面前讓張學良尷尬、難堪,極大地傷害了張學良的自尊。

張學良主政之初已深染毒癮,毒癮上來了,什麼重要的事都得先放下,這讓楊宇霆很是看不上。在一次討論裁減兵員的會上,張學良又犯了煙癮,只得離席,會議交由楊宇霆主持。當張學良過完癮回來,詢問會議進展情況時,楊宇霆板着臉説:“你不知道,你不要管”。當眾就把張學良弄了個大紅臉。

皇姑屯事件後,楊宇霆雖曾公開通電錶示擁立張學良,但在實際行動上,卻處處抬高自己,“明裏暗裏都表示出一種只有向他靠近才可以解決問題的態度”,張學良對此十分反感。

張學良醖釀東北易幟時,關內各方均派代表來瀋陽爭取奉系。唐生智派劉興、白崇禧派葉琪先後到達瀋陽,他們放着東北第一行政長官張學良不理,卻先拜訪楊宇霆。在官場打拼多年、深諳官場之道的楊宇霆竟然公然向其表示:“關外的事我可以作主,漢卿是個小孩子,不必理他。”此話傳到張學良耳朵裏,據説張學良當時就摔了茶杯。

更讓張學良怒不可遏的是,東北易幟典禮當天,楊宇霆拒不參加集體合影,一甩袖子,揚長而去。在中外記者面前,也可以説是在世界面前給了力主易幟的張學良一個大大的難堪。

常蔭槐只聽楊宇霆的命令

與楊宇霆一樣,常蔭槐雖説精明幹練,“是不可多得的智謀之士”,但他最大的缺點就是“為人高視闊步,目無餘子,恃才傲物,惟我獨尊”。他對張學良更是傲慢無禮,“作孩提看待”,每與張學良談公務,總是“口呼漢卿,慢不為禮,且獨斷獨行。”並且沒少當着眾人説:“小六子少不更世,懂得什麼!”

據説,常蔭槐遇有公事向張學良請示,便徑直上樓,直闖張學良寢室,有時于鳳至薄褲短衣躺在牀上,他也毫不在乎。而且每有什麼請示和要求,動輒就帶有強制性和威脅性。對於張學良的命令,他經常拒不接受。奉軍撤出北京時,他把京奉路所有的機車、客貨車都拖到關外來。閻錫山要求放回車輛以維持交通,張學良表示同意,常蔭槐卻拒不執行,並且跟閻錫山説:“這是我的事情,他管不了我。”

相反,他對楊宇霆卻言聽計從。一次,楊常二人一塊來見張學良,談及要擴充兵工廠。張學良説:“東北目前財政吃緊,各方面都在裁減經費,乒工廠擴充,財源從何處得來?”楊宇霆説:“鐵路方面可以撥一些。”張學良轉而問常蔭槐,常蔭槐立即回答:“沒問題”。氣得張學良當時就拉下臉,因為前不久,張學良曾向常蔭槐要求,由鐵路籌調一些錢來補充軍費,卻遭到常蔭槐的拒絕。

更有什者,常蔭槐曾請去南京開會的中東鐵路督辦呂榮寰給蔣介石捎去一封信。呂榮寰將這封信拆開看了,發現常蔭槐竟然在信中狂妄地寫道:“東北之事不必找張,他每天打毒針,跳舞,不務政事,有事找楊督辦或是我即可”。呂榮寰看後將這封信交給了張學良,可想而知,看了這樣的信,張學良會氣成什麼樣。

日本人的離間計

面對張學良與楊、常之間日漸劍拔弩張的關係,日本人決定使用一些手段,促動張學良除掉楊、常。

那麼,日本人為什麼要置楊、常於死地呢?這需要從楊、常的為人説起。

楊宇霆為人精明,謀略過人,當時奉系許多軍政、外交方面的大政方針,皆由他策劃。尤其在對日交涉這一問題上,他都能以民族利益為重,不卑不亢,折衝樽俎,相機利用,時而利用日本在野黨與執政黨的矛盾,時而利用其文臣與武將的矛盾,是一位讓日本人頗為頭痛的人物。凡張作霖與日本談判,只要張作霖不立字據,楊宇霆總是有辦法,“使之打消、變質或將損害減低至最低程度”。

日本滿鐵總裁山本條太郎到北京與張作霖談判滿蒙新五路時,楊宇霆直接表示“雖然張作霖業經應允,但此事非大帥所能專斷”。

在東北路權交涉時,日本幾次想對張作霖施加壓力,都因顧慮“楊宇霆等反對派將乘機制造糾紛”,使日本取得的非法權益“化為泡影”而打消了。

楊宇霆任東三省兵工廠督辦期間,為了擺脱日本控制,曾招了不少西方技術人才,機器也多購自德國。日本對楊宇霆既無法收買,又無法去之,於是就採取挑撥離間的方法,以求達到去楊之目的。對此,日本領事林權助曾説過:“楊宇霆是狡黠成性,不易駕馭,要瓦解東三省勢力,必先剪除楊宇霆,離間張學良與楊宇霆的合作。”而張學良與楊、常二人此時的權力之爭,無疑為日本人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

張作霖被炸死後,日本各界有許多人來沉弔唁,村岡司令官初次會見張學良時,除對張作霖的逝世表示哀悼外,就別有用心地提醒張學良:“好自珍重,注意有人虎視眈眈,暗懷陰謀,企圖伺機取而代之”。而軍事顧問土肥原則多次明白無誤地向張學良進言:“如不排除楊宇霆,將危及司令的地位”。

林權助來奉弔唁後返回日本,在東京火車站舉行記者招待會,他説:“今天的東北實際情況,同我們日本當年幕府時期德川家康時代很相似。” 張學良看到了經人翻譯的這段講話後,為了解這段歷史,特派人到書店購買了一本《東洋史》。書上所記載的這段史實是:在日本幕府時期,權勢赫赫的豐臣秀吉死去,其子豐臣秀賴繼承了大權。秀賴雖然年少英敏,但貪圖享樂,不往國政上用心思,一切政務均由其岳父德川家康來執掌。後來,德川家康突然發動政變,把女婿豐臣秀賴逼得自殺,滅了豐臣氏,建立了德川幕府。本已對楊宇霆深懷不滿的張學良,看了這段歷史,自然對號入座,不禁毛骨悚然,深恐自己成為豐臣秀賴第二。張學良在書上對這段敍述,特別作了紅筆圈點。

與林權助採用同一手法的還有另一個人,這就是日本法西斯理論創始人之一的大川周明。張學良繼任不久,大川周明便將賴山陽寫的《日本外史》送給張學良,並用紅筆把德川家康篡奪豐臣氏政權、殺害豐臣秀賴的一段史實勾畫出來。很顯然,大川周明和林權助談話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挑撥張學良與楊宇霆的關係,希冀張楊之間發生火拼,以便從中漁利。

除了這種直接挑撥外,日本還利用其在瀋陽辦的《滿洲報》等報刊,搞民意測驗,製造了許多楊、常二人密謀造反的假情報,以製造奉系集團內部的摩擦,激怒張學良。

日本人的離間計收到了預想的效果,直接導致張學良對楊、常二人的疑慮和猜忌。而楊常二人的傲慢無禮,又使這種疑慮和猜忌不斷放大,使張學良越發覺得楊、常二人有奪權篡位之心。據張學良的日文祕書陶尚銘説,確實是《日本外史》等書,促使張學良產生了殺害楊、常之心。

蔣介石加急密信,推波助瀾

“楊常事件”發生前,張學良忽然接到蔣介石一封加急密電,內稱白崇禧正在策動楊宇霆將取張而代之,並慫恿張學良先下手為強,除掉楊宇霆。

那麼,白崇禧策動楊宇霆取而代之是否屬實呢?據專家根據多方面材料分析,這是蔣介石出於政治需要而隨意編造出來的。白崇禧與楊宇霆確實在灤州有過深談,但到底談了些什麼內容,外人不得而之。僅以一次禮節性會晤,便説是白、楊密謀推翻張學良是毫無根據的。蔣介石為什麼要這麼做呢?一是為了拉攏張學良,這是蔣介石慣用的政治手段;二就是為了除掉楊宇霆,因為楊宇霆對蔣介石始終抱有疑慮,並反對張學良歸附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這讓蔣介石恨由心生。

但不管怎樣,蔣介石此舉確實收到了預想的效果。事後,張學良在談到殺楊、常的原因時,就曾説:“楊宇霆勾結白崇禧、李宗仁等欲圖謀不軌”。

楊宇霆給父辦壽宴找死

俗語説“一山容不下二虎”,張學良見楊宇霆大有與他分庭抗禮之勢,滿心不悦。但考慮到楊宇霆曾為奉系立下過汗馬功勞,在元老中有相當威望,如果草率行事,只會引起混亂,給一直對東北虎視耽耽的日本人可乘之機。因而張學良一再剋制,努力與楊宇霆搞好關係。為了聯絡感情,還在居喪期間,幾乎每晚張學良都要攜夫人于鳳至到楊府去。

為了緩和與楊宇霆的關係,張學良不惜降低長官身份,主動提出讓夫人于鳳至和楊宇霆的三姨太結拜乾姊妹。為示重視和誠意,張學良親自寫了蘭譜,備了八色厚禮派人送到楊府。三姨太同意了,誰料,楊宇霆竟以輩份不同而拒絕,並將蘭譜和禮物統統退了回來。讓張學良這個熱面孔結結實實地貼上了楊宇霆的冷屁股,張學良心中的懊惱可想而知。

1929年1月7日,也就是“楊常事件”發生的前三日,是楊宇霆父親70歲的生日,楊宇霆決定大張旗鼓地操辦一下。事先,他的法庫同鄉李友蘭(東三省官銀號總辦)曾勸他,這樣做極易遭人嫉視,提出:“老太爺辦壽,可以回法庫操辦,你要同意就全交給我辦好了。”但楊宇霆卻想借為父祝壽,顯示一下自己的地位,因而堅持在瀋陽辦。

祝壽期間,楊府門前車水馬龍,賓客如雲,張燈結綵,盛況空前。蔣介石、白崇禧、閻錫山以及廣東、四川等地方實力派系乃至日本政要人士均有代表來沉祝賀,東北文武百官、地方名流更將其看作巴結楊宇霆的絕好機會,爭先恐後,趨之若鶩。

祝壽之日,張學良也偕夫人于鳳至驅車前來,往壽堂向楊老太爺行三鞠躬大禮。禮畢進入客廳時,客廳裏已擠滿了人,大家對少帥的到來視而不見。嘮嗑的嘮嗑,喝水的喝水,打牌的打牌,只有少數的幾個人站起來以示尊重。而時隔不久,當楊宇霆進入客廳時,全廳人員肅然起立,熱烈鼓掌。

目睹這般情形,張學良的心情當然十分沉重。他認識到:“假如楊、常取我而代之,可以兵不血刃地掌握政權,莫非林權助説的就是這種情況嗎?我應該怎樣來自處呢?我是如秀吉之子那樣等待最後為德川所殺呢?還是先把他除掉?”當天晚上,于鳳至心情沉重地對張學良説:“你哪裏像東北的主人,楊宇霆才是東北的真正主人!看看他那副德行,他眼裏還有你嗎!”

親寫輓聯表悔意

雖然最終痛下決心處決了楊宇霆和常蔭槐,但張學良內心卻是痛苦不已,為此,連着多日,竟“悲傷得長吁短歎”。不久,楊、常發喪,張學良親筆為楊宇霆和常蔭槐寫了輓聯。

《張學良挽楊宇霆聯》上聯寫的是:詎同西蜀偏安,總為幼常揮痛淚下聯是:悽絕東山零雨,終憐管叔誤流言

《張學良挽常蔭槐聯》上聯是: 天地鑑餘心,同為流言悲蔡叔

下聯是:江山還漢室,敢因家事罪淮陰

短短兩副輓聯中,張學良用了三個歷史典故:其一,周武王死,成王年少,成王的叔叔周公攝政。周公的弟弟“管叔”與“蔡叔”先是散佈周公要篡權的流言,後又勾結殷紂王兒子武庚發動叛亂。周公率兵東征平叛,處決了管叔,流放了蔡叔,後人以他們喻亂國之人。而張學良以“管叔”、“蔡叔”指代楊、常二人,可見他認定其有謀反之心。其二,“淮陰”即淮陰候韓信,曾幫助劉邦建立西漢王朝,戰功卓著。但劉邦忌怕功臣,找了個藉口降韓為候。劉邦死,韓為劉邦妻子呂后所殺。其三,“幼常”,指三國人物馬謖,在聯中,張學良借“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典故來暗示自己殺楊常的無奈與不忍。

這種本就矛盾的心情,在得知前期所獲得的楊常謀反的“情報”,都是日本人搞的鬼後,恐怕已經轉化為真心的懊悔。但事已至此,無法補救,張學良只能自我解嘲地説:“事情已經過去了,算了吧,我們好好地幹,若不然,真太對不起鄰葛與翰襄於地下啦。”

楊常事件,從消極方面來講,對外失去了兩個緊急時可以緩衝局勢的得力人物;對內則失去了兩個能掌握全局的輔佐人才。有人據此認為,張學良此舉是“自毀長城”。

但從積極意義來講,張學良不動聲色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剷除了楊、常,使其立足未穩的地位得到了鞏固和加強。從此事無掣肘,統一了東北的軍令、政令,達到了“立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