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歷史解密>

揭祕恭謹節儉的唐宣宗出家為僧之謎

歷史解密 閲讀(2.2W)

唐宣宗,漢族,初名李怡,後改名李忱。唐朝第十八位皇帝。登基之前封為光王,在位13年。唐憲宗李純十三子,母鄭宮人,元和五年六月廿二日生於大明宮,是唐穆宗李恆的弟弟,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的叔叔。

揭祕恭謹節儉的唐宣宗出家為僧之謎

唐宣宗繼位後,便“盡革武宗亂政”,下令恢復貨款,並誅殺趙歸真、劉玄靖等攛掇武宗滅佛的十名道士,“以平民怨”。其中就有對佛教報恩的個人因素在內。説到這裏,唐宣宗到底有沒有出家為僧呢?筆者認為未有明證,姑且存疑。

佛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為維護統治,封建帝王大都對佛教採取寬容的態度。而唐代武宗時期,卻發生了大舉滅佛的行動,將佛像、佛堂的鐘、磬等改鑄為錢幣、農具等物;拆除寺廟4600餘所,沒收寺產良田數千萬頃,奴婢十五萬人;另外還強制大秦穆護、祆教3000餘人還俗。史稱“會昌法難”。而武宗之後的宣宗剛一即位刻詔告天下,復興佛教。這叔侄二帝對待佛教的態度,據説都與宣宗未繼位前的一段“出家”經歷有關。

唐宣宗為僧之事的來源,主要是韋昭度的《讀皇室運尋》和令孤的《貞陵遺事》,在這兩篇文章中,他們説唐武宗為了爭奪皇位,曾想殺死光王(即後來的唐宣宗),於是便派人將光王抓來,浸在宮內廁所裏,有個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假意藉口已殺死光王,而將其送出皇室。三年後,武宗死,宦官頭子才將光王請出來當皇帝。文章雖然寫得很隱晦,並沒有直接説明宣宗曾經出家為僧,但當時這種傳説確已出現,或許,這就是傳説流傳的一個原因吧。

五代時《中朝故事》、《北夢瑣言》及宋陸游《避暑漫鈔》中也都有光王潛逃到江南遁入空門的簡略記載。五代末,宋初人贊寧《宋高僧傳》也説,宣宗為僧,曾遊方到杭州,齊安禪師很好地照看了他。宣宗即位時,齊安已死,宣宗為了報恩,便敕賜寺名,諡齊安為悟空大師,還御製哀詩悼念。此外,在禪宗的名僧希運《黃檗宛陵錄》中也有記載,説唐宣宗為沙彌時,曾見黃檗大師大佛殿上禮佛,便問,“不看佛求,不看法求,不看眾求,長老禮拜當何所求?”於是兩人一問一答,就説起公案來。禪宗以説“公案”代替説經,這次兩人的談話,還成了以“黃襞禮佛”為命名的有名的“公案”。

希運在江西主安黃檗山路過,傳説還曾和正在該山做沙彌的唐宣宗一同觀瀑布,吟詩作賦。但是,也有些學者認為,唐宣宗為僧的傳説,主要來源於佛教中人。雖然一些文人大夫們曾經有過這方面的記載,但也都是從他們那裏聽來的,那麼,為什麼在佛教僧人中會傳出唐宣宗曾經出家為僧的傳説呢?其原因是,唐武宗時,曾對佛教進行過毀滅性的打擊,引起佛教僧人的強烈不滿,他們對武宗懷有憤恨之心,到處捏造武宗的壞話,敗壞其名聲。日本當時有一位名叫圓仁的僧人聽到這些事實後,還將其記載到《大唐求法巡禮記》這本書中。

宣宗即位後,重興佛教,這些佛教僧人自然是感激不盡,想方設法把唐宣宗拉作自己的靠山,為光大佛教,這些僧人大造輿論,於是就在他們中傳出宣宗出家為僧,並一直和禪宗名僧在一起之事。關於宣宗為僧的傳説,隨着時間的推移,流傳越廣,也傳得越來越神奇。

到明代時,有一名僧圓悟禪師在其撰的《碧巖集》中,是這樣記載的:宣宗少時,爬到哥哥穆宗的龍牀上,作出接見大臣的姿態,穆宗非常讚賞。武宗即位後,記起此事,便心存疑忌,想害死宣宗,宣宗不得不逃走,就在香嚴智閒和尚門下剃度為僧。後隨智閒和尚來到江西廬山,兩人同觀瀑布,智閒提出要作詩,其動機是覺得此人氣度不凡,想趁機考考他,以判斷其底細究竟怎樣,便先吟出兩句詩:“穿雲透石不辭勞,地遠方知出處高。”宣宗接着吟到:“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智閒和尚見此人學識淵博,氣度不凡,便以禮相待。後來在一次鹽官會上,希運是首座法師,在其禮拜時,兩人就談起“公案”來,在這裏,與《黃檗宛陵錄》中所記載不同的是,將智閒和尚代替了黃檗禪師,地點也由黃檗山變成了江西廬山。另外,在《黃檗萬福禪詩志》中也有關於唐宣宗為僧的記載,該書中則將地點又搬至福清黃檗山,將黃檗禪師觀瀑布所吟的兩句詩也改為:“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唐宣宗所吟的兩句詩倒沒有改。《禪詩志》中還説,唐宣宗來到福清黃檗山後,又南行至惠安觀看洛陽江,再南行至同安,還出現了所謂神象夜間出來迎接宣宗到來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