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歷史解密>

未解之謎 楊貴妃東渡日本一説到底有無可能

歷史解密 閲讀(5.34K)

楊貴妃是我國家喻户曉的一位絕代佳人,也是我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她的名字叫楊玉環,蒲州永樂(今山西省永濟)人,蜀州司户楊玄琰的女兒。楊玉環姿質豐豔,善於歌舞,通音律,有“羞花”之貌,傳説楊玉環在御花園觀賞牡丹時,百花失色,羞愧不及玉環美貌,遂閉上花瓣。

未解之謎 楊貴妃東渡日本一説到底有無可能

楊貴妃自殺於馬嵬驛的説法,是正史的記載。如唐人李肇在其《國史補》中説:“玄宗幸蜀,至馬嵬驛,命高力士縊貴妃於佛堂前梨樹下,馬嵬店媪收得錦靿一隻,相傳過客每一借玩,必須百錢,前後獲利極多,媪因至富”。意思是楊貴妃死於馬嵬驛的一座佛堂梨樹下,在搬屍時,楊貴妃腳上的一隻鞋子失落,導致一位老太婆藉此大發其財。對於這一歷史事件,《舊唐書》、《新唐書》的記錄李肇的上述記載大同小異。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所引楊貴妃被縊的史料更為詳細:當譁變的軍士殺了楊國忠後,護駕的六軍將士仍不肯繼續前進,唐玄宗親自下令,也無效。唐玄宗要高力士問軍中主帥陳玄禮是什麼緣故?陳玄禮回答説:“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

不僅正史這樣記載,一些詩詞歌賦、稗官野史和戲劇傳奇也認可和採用這種説法。如:元和元年(806年)冬,白居易任盩厔縣尉,他的好友陳鴻和王質也寓居該縣。一天,他們遊覽仙遊寺,談到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異常感慨,王質建議白居易以此為題寫詩,白居易寫了膾炙人口的《長恨歌》,陳鴻寫了《長恨歌傳》。陳鴻是位史學家,在寫楊貴妃縊於馬嵬驛一節時他是這樣記敍道:楊國忠處後,“左右之意未決。上問之,當時敢言者,請以貴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見其死,僅袂掩面,使牽之而云,倉皇展轉,竟就死於尺組之下”。

雖然如此,也有一些人認為,楊貴妃不是自縊而死,而是死於亂軍之中。此説主要見於一些唐詩中的描述。杜甫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祿山佔據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於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有“託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於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華清宮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豔”;温庭筠《馬嵬驛》的“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也都認為楊貴妃血濺馬嵬驛,並非被縊而死。

除此之外,也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説法。比如劉禹錫曾寫過《馬嵬行》一詩。他在詩中這樣寫道:“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裏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羣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迴轉美目,風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從這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陳寅恪先生曾對這種説法頗感稀奇,並在《元白詩箋證稿》中作了考證。然而,陳寅恪並不排除楊貴妃在被縊死之前,也有可能吞過金。

不僅如此,有些人甚至認為楊貴妃沒有自殺,而是被調包計所救後逃跑了。而且,早在唐代就有這種傳聞。

甚至有一種離奇的説法認為楊貴妃並沒有去日本,而是遠走美洲。台灣學者魏聚賢在《中國人發現美洲》一書聲稱,他考證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被人帶往遙遠的美洲。

民間傳説楊貴妃死而復生,這反映了人們對她的同情與懷念。然而實際上,楊貴妃極有可能死於馬嵬驛。《高力士外傳》認為,楊貴妃的死,是由於“一時連坐”的緣故。換言之,六軍將士憎恨楊國忠,也把楊貴妃牽連進去了。這是高力土的觀點。因為《外傳》是根據他的口述而編寫的,而且從馬嵬驛事變的形勢來看,楊貴妃不死,唐玄宗也是很難交待的。楊貴妃自縊之後,屍體由佛堂運至驛站,置於庭院。唐玄宗還召陳玄禮等將士進來驗看。楊貴妃死在馬嵬驛,舊、新《唐書》與《通鑑》等史籍記載明確,唐人筆記雜史如《高力士外傳》、《唐國史補》、《明皇雜錄》、《安祿山事蹟》等也是如此。

應該説,楊貴妃縊殺於馬嵬驛,史料是比較翔實的,且已得到公認。但是,楊貴妃出逃當女道士和亡命日本的説法,也言之成理,證之有據,不能輕易地否定。這一切都有待於新的史料發掘來為我們解開這個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