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歷史解密>

歷史的誤讀 “連中三元”只有可能出現在明清

歷史解密 閲讀(2.79W)

科舉是田園經濟的鐵屋上一個縹緲的天窗。天窗的存在,裝飾了鐵屋也點綴了所有讀書人的夢境,但要想破“窗”而出卻又是件十分艱難的事情。

歷史的誤讀 “連中三元”只有可能出現在明清

科舉始於隋朝,經唐宋的發展,到明朝已趨於成熟。從形式到內容,明朝進一步完善了科舉制度。層層選拔、層層篩選,每場都是淘汰賽,只有最優異者才能出線。我們所説的“連中三元”不可能發生在唐宋,只能出現在明清。

經過統治者的完善,明朝時期,由國家舉行的正式科考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且在正式科考以前,還有資格考試。考生先要取得“入學”的資格,即成為生員才能參加後面的考試。具備資格之後,就可以按部就班地參加科舉了。

鄉試是正式科考的第一關。按規定每三年一科。遇皇帝心情舒暢或有重大喜慶之事也會下詔加開,此為“恩科”。鄉試於八月在京城及各省省城的貢院內舉行,故稱“秋闈”。各省鄉試取錄的名額不一,按各地文風、人口而定。鄉試考中的稱為“舉人”,頭名舉人稱“解元”。中了舉人便具備了做官的資格。

舉人可於次年三月參加在京師的會試和殿試。會試也稱“春闈”。會試發的榜稱為“杏榜”,考中者稱為“貢士”,第一名貢士稱“會元”。具備貢士資格者可以參加同年四月的殿試。殿試由皇帝主持和出題,亦由皇帝欽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試只考一題,考的是對策。錄取名單稱為“甲榜”,又稱“金榜”,分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多人,賜“進士出身”;三甲則賜“同進士出身”。二甲和三甲的第一名稱“傳臚”。

因為明朝之前的科舉沒有這麼嚴格的程序,也沒有所謂的鄉試、會試和殿試,所以在明朝之前不可能出現“連中三元”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