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歷史解密>

天地會和沐王府見面就掐架?真實歷史讓人震驚

歷史解密 閲讀(1.88W)

很多讀者都看過金庸先生的《鹿鼎記》,這是一部非典型的武俠小説,主人公是一個武功極差,但運氣賊好的小混混韋小寶,這活寶之所以讓人過目不忘,大都是羨慕他有七個如花似玉的大小老婆。

天地會和沐王府見面就掐架?真實歷史讓人震驚

不過,我們在關注主線韋小寶的奇遇時,不難發現金庸先生在支線中埋下了不少耐人尋味的伏筆,比如天地會和沐王府的糾葛。他們每次見了面都要為了“擁唐擁桂”互掐,掐得那個投入,反而把共同的抗清大業給扔到一邊去了。

那麼這個讓韋小寶摸不着頭腦的“擁唐擁桂”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今天筆者就從正史的角度解釋一下,為什麼會出現“擁唐擁桂”之爭?

天地會這個著名的反清復明的組織相信就不要再多做解釋了吧,很多電視劇電影中都有涉及,大家也都耳熟能詳。我們需要稍微花點時間來了解一下“沐王府”到底是什麼組織?

簡單的説,就是在明朝初年雲南平定以後,朱元璋的養子沐英鎮守雲南,其鎮滇10年間,大興屯田,勸課農桑,禮賢興學,傳播中原文化,安定邊疆,可謂大功臣,可惜年僅48歲就病死在雲南任上。朱元璋得知消息後十分痛心,命歸葬京師,追封黔寧王,沐氏子孫世代承襲,鎮守雲南,直至明朝末年。從此沐王府成為雲南一方舉足輕重的勢力,在清軍入關以後的南明史上也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

交代完爭執的雙方以後,我們就要來看看他們為什麼要爭“擁唐擁桂”?

這是一段發生在明末清初的故事,這段時期也可以被稱為“南明”。崇禎皇帝在景山上吊自盡以後,明朝在南方的殘餘勢力擁立南渡的明朝宗室稱帝,領導全國人民的復國大業。先後經歷了弘光皇帝、潞王監國、隆武皇帝和魯監國、紹武皇帝和永曆皇帝等幾個主要政權。今天的故事就是發生在隆武皇帝和魯監國政權被滅以後,紹武皇帝和永曆皇帝的爭立。

在1645年到1646年之間,南明有兩個政權,一個魯監國,一個隆武帝,這兩個政權之間互相傾軋,根本不能形成合力,反而互相掣肘,所以清軍在浙江和福建的軍事行動十分順利,這兩個政權很快就崩潰了。

1646年(清順治三年,明隆武二年、魯監國元年)五六月間,清軍進軍浙東,明軍或降或敗,魯監國的抵抗勢力基本消失殆盡,魯監國逃亡海上,魯監國政權名存實亡。

隨後清軍繼續南下,佔領贛南,隨之進犯福建,由於鄭芝龍的投降,隆武帝在逃亡的路上被清軍俘虜,最終在汀州遇害。隆武帝雖然是一個有為之君,但無奈沒有班底,只能依靠鄭芝龍,何騰蛟等軍閥督撫。

但是他們根本不聽隆武帝的號令,或者陽奉陰違,導致隆武帝不能在大局上統一部署,最終形勢繼續惡化,導致覆滅,隆武帝也最終殉國。可以説隆武帝這個疏藩還是存留着朱元璋、朱棣身上的宏才大略,只可惜生不逢時。

瞭解這兩個政權的結局之後,我們又回到了老問題,立誰當皇帝?

其實在之前已經講過了,神宗皇帝還是有男性後裔的,就是在廣西的桂王一系,那麼此時桂王是神宗的孫子朱由榔,血統十分純正,理當被立,之前桂藩因為地理的原因沒有被立為皇帝,甘於向隆武帝稱臣,那麼總歸輪到我了吧。

我們可以看看1646年10月左右的形勢圖,此時南明已經喪失了福建、江西,已經全線退縮到廣東、湖南一帶,而此時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那麼從血統和地勢等因素來看,桂王的登基順理成章。

於是在廣西巡撫瞿式耜等人的擁立下,同年十月初十日朱由榔稱監國於肇慶。並準備登基稱帝,領導南明剩餘的勢力繼續抗清。

如果朱由榔順利登基稱帝,形成對南明剩餘勢力的統一領導,也許大事仍可為,但是事與願違,朱由榔因為避清軍南下的兵鋒而遁走,置廣東軍民與不顧,導致民心喪失。

原隆武朝大學士蘇觀生在搖尾乞憐於永曆政權而不得,利用永曆逃奔廣西的契機,援引“兄終弟及”的原則,擁立隆武帝的弟弟、續封唐王朱聿鐭於廣州監國,並搶在永曆帝之前於十一月初五日稱帝,改明年為紹武元年,史稱“紹武政權”。

兄終弟及”本是皇明祖訓的傳位原則之一,從法理上來説沒有任何問題,但是關鍵問題是“繼承的是誰的位?”“誰是這個兄?”蘇觀生在這裏巧妙的利用了規則的漏洞,因為新登基的紹武帝是先帝隆武帝的弟弟,兄終弟及看似名正言順。

然而要知道,隆武帝只是偏安一隅的政權,而且前後持續也不過一年多的時間,所以要繼他的統,這個合理性恐怕要比繼崇禎的統弱得多,所以同樣是“兄終弟及”,從天下人心來説,還是朱由榔“兄終弟及”的合法性要高一些。

很多擁立永曆帝的大臣也是這麼想的,所以朱由榔隨後於十一月十二日返回肇慶,十八日正式登基稱帝。然而就是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原本名正言順的事情被朱由榔搞得“師出無名”,並且導致永曆和紹武兩個政權的內鬥,最終紹武在與永曆內戰的過程中被清軍抄了後路,一個月之內就被滅了。

又是一個“兄弟鬩牆”的故事,南明很多次遇到了這樣的內耗事件,一次次的錯過翻盤的機會,一步步的滑向滅亡的深淵,悲哉。

在清軍剛剛入關之時,南明的形勢並不是不可挽回,然而由於多個政權之間的爭立與內耗,導致貽誤戰機,始終不能形成合力,導致被清軍各個擊破,天下淪喪,真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