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歷史解密>

晚年蔣介石為何事與宋美齡起感情風波選擇獨居?

歷史解密 閲讀(1.36W)

1972年,晚年的蔣介石已處於重病中,深為一位“女子”、一位“小人”所苦。蔣3月17日日記雲:“女子與小人之言不可聽也。”從文意揣度,這裏所稱,均非泛指,而是確有其人,認為他們的話不可聽。

晚年蔣介石為何事與宋美齡起感情風波選擇獨居?

蔣介石要獨居

1972年,晚年的蔣介石已處於重病中,深為一位“女子”、一位“小人”所苦。蔣3月17日日記雲:“女子與小人之言不可聽也。”從文意揣度,這裏所稱,均非泛指,而是確有其人,認為他們的話不可聽。同年5月27日,蔣介石日記雲:“獨上中興賓館視事。近日精神苦痛,以女子、小人為難養也,故擬獨居自修。”中興賓館,即今之台北陽明書屋。蔣介石原來和宋美齡同居於離台北圓山不遠的士林官邸,“獨居”,自然是離開宋美齡。那麼,這一位使蔣介石感到“難養”,認為其言“不可聽”的女子可能指的是宋美齡了。説到做到。三天後的下午,蔣介石離開士林官邸,獨自搬到位於陽明山的中興賓館。

可是,上了陽明山,蔣介石仍然心情不佳。

痛恨孔令侃

1972年5月17日蔣介石日記雲:“晚見令侃,心神厭惡,國家生命幾乎為他所送。妻既愛我,為何要加重我精神負擔?”原來,“小人”,指的是孔祥熙和宋藹齡的兒子孔令侃。看來,孔令侃做了“大錯事”,“國家生命幾乎為他所送”,自然,蔣介石見了他就厭惡,而且,這件“大錯事”又和宋美齡有關。蔣介石承認,宋美齡是愛自己的,但是,這件“大錯事”卻“加重”了自己的“精神負擔”。一段時期以來,蔣介石之所以“精神苦痛”者,其源蓋出於宋美齡與孔令侃也。

孔令侃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任財政部特務祕書、中央信託局常務理事。抗戰期間,到美國哈佛大學留學。宋美齡出訪美國,爭取美國朝野支持中國抗戰時,孔令侃擔任宋美齡的祕書,為宋美齡出過不少力,也因此頗得宋美齡的寵愛和信任。

1972年2月9日,蔣介石日記雲:“晚為令侃事痛憤。”

同年6月7日,蔣介石日記雲:“晚間,令偉言令侃要來見我,心神為之痛苦不堪,但只好聽其來見。”“令偉”,指孔二小姐,孔祥熙的掌上明珠,不僅在孔家受寵,在蔣介石夫婦那裏,也很“吃得開”。孔令侃想見蔣介石,先通過妹妹孔令偉打招呼。蔣介石雖然心神“痛苦不堪”,但礙於孔令偉的情面,不好不見。

第二天,孔令侃來了,談到和美國的關係,孔令侃很得意,但蔣介石卻大為不滿,6月8日日記雲:“上午與令侃談話時,任其美國對他開玩笑,而彼自以為得意,殊為可歎。”國民黨遷台後,孔令侃長期定居美國,任台灣當局駐美國“大使館”參事,從事對美祕密“外交”。其任務是做美國政府和美國國會議員的工作,例如爭取美國的政治支持和物質援助,向美國購買飛機、艦艇以及武器、軍火等。後曾被蔣介石聘請為“國策顧問”。從上引蔣介石日記可知,孔令侃的對美工作出了大錯,但其本人卻毫無自覺,所以蔣介石既痛恨這個外甥,又很看不起他,寫下了“殊為可歎”四字。

過了一個多月,蔣介石想起孔令侃來還憤憤不已。7月11日日記雲:“恥辱仇憤,沒有一時能忘。我的病源起於令侃,我的國恥亦發於令侃,用人不可不謹慎也。”

中美關係大轉折

國民黨遷台後,美國政府長期和台灣當局保持着密切的“外交”關係,但是,也在逐步謀求調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

蔣介石對華盛頓和北京的接近保持高度警覺。但接連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使他日益不安。

1971年4月,以美國乒乓球協會主席格雷姆·斯廷霍文為首的美國乒乓球代表團應邀訪問北京,周恩來在和代表團談話時表示:“你們這次應邀來訪,打開了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大門。”

同年7月9日至11日,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經巴基斯坦祕密飛抵北京,與周恩來、葉劍英六次會談。16日,發表公報聲稱:獲悉尼克松總統曾表示希望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邀請尼克松總統於1972年5月以前訪華,尼克松總統接受這一邀請。中美兩國領導人會晤,目的在於謀求中美兩國關係正常化,就雙方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

尼克松非常重視北京的邀請。同年10月,尼克松在接受《時代》週刊訪問時明確表示:“如果我死之前有什麼事情可能的話,那就是到中國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們去。”

在尼克松發表上述談話後不久,基辛格即於同月20日至26日再次訪問北京,為尼克松訪問作準備。基辛格在北京的最後一天,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立即從聯合國的一切機構中驅逐台灣蔣介石集團的代表。蔣介石對此雖然早有思想準備,但是,事到臨頭,蔣介石還是有“晴天霹靂”之感。

1972年1月,尼克松連任美國第四十七屆總統,和台灣關係進一步冷淡,相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卻進一步熱絡。2月21日至28日,尼克松應邀訪問北京,美國國務卿羅傑斯、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基辛格隨行。21日下午,毛澤東會見尼克松。21日至26日,周恩來與尼克松會談,就兩國關係正常化及國際局勢等廣泛問題交換意見。28日,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

這一連串的事件對蔣介石説來自然是極為沉重的打擊。除了在日記中稱尼克松為“尼醜”,指責他“出賣中華民國”以外,他不得不思考原因何在。

尼克松訪華

怪罪孔令侃與宋美齡

尼克松外交政策的轉變自有其國際和國內的深刻原因,但是,蔣介石卻想得很簡單,認為其原因出在孔令侃和宋美齡身上。1971年12月25日,蔣介石日記雲:“此次尼醜對華政策之惡化,其咎當在令侃,而夫人仍信其言,幸得改正為慰。”可見,蔣介石將尼克松對華政策的變化視為孔令侃之“咎”和宋美齡的“信其言”。

孔令侃和宋美齡與尼克松外交政策的轉變何干?查1971年12月14日蔣介石日記雲:

尼醜未當選以前,來台北相訪,彼滿懷我協助其選舉資本,應(因)其未先提,而我亦未提也。此等政客,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此乃吾妻專聽令侃一面之詞所致。今國患至此,令侃之罪不小也。

尼克松於1946年當選為美國眾議院共和黨議員,步入政界。1952年,作為艾森豪威爾的夥伴,當選為美國副總統。1956年再度當選為副總統。1959年,與約翰·肯尼迪競選總統,以微弱票差被擊敗。失敗後,尼克松先後在洛杉磯和紐約做律師。1967年4月,尼克松訪問台灣,於同月10日會見蔣介石。當時,台灣國民黨當局已因經濟起飛而有錢,尼克松此行的目的是企圖從蔣介石手中得到資助,以便第二年再次參加總統競選。會談中,尼克松未開口要錢,蔣介石也就裝糊塗,不肯掏錢。

蔣介石何以不肯掏錢呢?從上引蔣介石日記可知,是孔令侃的主意,孔令侃影響了宋美齡,宋美齡又影響了蔣介石。結果,尼克松空手而歸。

關於1967年蔣尼會見的情況,蔣介石1971年9月28日日記也有記載:尼醜昔年在慈湖晤談時,視為其可厭之政客,以輕薄待之,並未允其助選。從這則日記中可以看出,蔣介石當時不僅沒有答應資助尼克松競選總統,而且對他持輕視、鄙薄態度。

在仕途上蔣介石不看好尼克松,然而,事情卻出乎蔣介石的意料。第二年,尼克松在競選中獲勝,入主白宮。“此等政客,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蔣介石認為尼克松之所以疏遠台北,親近北京,其原因在於報復1967年台灣之行“空手而歸”之恨。蔣介石稱尼克松為“政客”,這一點可能並沒有説錯,但是,視其為心胸狹隘、睚眥必報的“小人”,則是把尼克松看錯了,把美國對華政策的改變視為尼克松的個人恩怨所致,就更錯了。

蔣宋和好,日記輟筆

蔣介石搬上陽明山之後,“獨居”到6月19日,宋美齡也搬來“同住”。6月27日,蔣介石日記雲:“夜與妻月下閒談。”7月3日日記雲:“與妻車遊。”據台灣作者王豐記載:每天下午四五點鐘,這是蔣介石、宋美齡伉儷坐車兜風的時間,蔣先生用過午茶和點心,通常會主動去找宋美齡,問她:“噠令(darling)!你要不要去‘車車’啊?”上引日記顯示出,蔣宋二人已經重歸於好。但是,對孔令侃卻始終未有原諒之詞。7月22日中午,蔣介石突發高燒,確診為肺炎,從這一天開始,無法再寫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