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歷史解密>

“臣妾”一詞到底該怎麼用?是一種統稱 指眾男女

歷史解密 閲讀(1.38W)

《羋月傳》裏後宮眾位佳麗,不論是夫人、良人、美人、八子、長史、少史,逢人便自稱“臣妾”,讓人忍俊不禁。其實,這是古裝劇的一個通病,幾乎所有宮廷戲都或多或少存在這樣的問題。其實在古代,“臣妾”這個詞絕對不是可以隨隨便便輕易出口,在誰面前都胡亂使用的。

“臣妾”一詞到底該怎麼用?是一種統稱 指眾男女

臣妾,作為名詞,古來稱地位低賤者,《尚書傳》説:“役人賤者,男曰臣,女曰妾。”《周禮注》也説:“臣妾,男女貧賤之稱。”《戰國策·秦四》:“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臣妾。

注云:“男為人臣,女為人妾。”所以也以“臣妾”指臣服者、被統治者。如《史記·吳太伯世家》和《伍子胥傳》有“請委國為臣妾”、“求委國為臣妾”語,《漢書·西域傳》有西域小國“稱臣妾”語,《後漢書·皇后紀》有“天下臣妾,鹹為怨痛”語。

“臣”在甲骨文中是一個豎着的眼睛,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中説:“人首俯則目豎,所以像屈服之形者。”《説文解字》曰:“臣,像屈服之形。”《禮記·少儀》:“臣則左之。”鄭玄注説:“臣謂囚俘。”意思就是説,“臣”是被抓獲的戰俘。這就是“臣”的本義,抓獲的戰俘如果不殺,就成為勝者的奴隸,所以“臣”就專指男性奴隸。

《説文解字》還説:“臣,事君者。”“臣”的最後一種用法就是男人的自稱了,《左傳·僖公五年》:“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唯德是依。”這是宮之奇對虞公説的一段話,宮之奇在虞公面前就自稱為“臣”。值得説明的是,清朝的典章制度中規定,滿族官員在上奏章時,可以自稱“奴才”,漢臣上奏章時只能稱“臣”,不得自稱“奴才”,否則就是“冒稱”,要受到懲罰。在清朝皇帝的眼中,“臣”連“奴才”都不如,可見“臣”的地位之低下。

甲骨文的“妾”字,下面是個“女”字,上面是個“辛”字,“辛”就是一把“平頭剷刀”。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中説:“‘辛’是給有罪者或異族俘虜行黥刑時所用的刀、鑿一類的刑具,黥刑無法表現在簡單的字形之中,所以就借用施刑的工具來表現。”《説文解字》曰:“妾,有罪女子。”在古代,“有罪”就可以收為奴隸,因此“妾”的本義就是“女奴”。有時也用來表示“男子在妻子以外另娶的女子”。如《孟子·離婁下》:“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戰國策·齊策》:“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當然,用得最多的還是“女子的謙稱”。戰國宋玉《高唐賦》:“妾巫山之女也。”《左傳·僖公十七年》也明言“男為人臣,女為人妾”。由此可以看出,“臣”、“妾”只能分別用於男人或女人對自己的謙稱,不能混用或亂用,更不能二字同用以自稱。如果合在一起並用,還是在位分比自己低的妃嬪或臣下面前使用,就更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劉長卿、薛逢、殷文圭等唐代詩人頌聖之作皆有“萬方臣妾”的説法,宋代大詩人陸游詩有“萬邦盡臣妾”句。除對皇上外,對皇后也可用“臣妾”一詞,如《晉書·后妃列傳》載,元楊皇后崩,左貴嬪之誄曰:“臣妾哀號,同此斷絕。”顯而易見,“臣妾”是一種統稱,指作為臣民的眾男女;對具體的一男或一女,不當稱作“臣妾”,正如不能把一男或一女稱作“男女”一樣。“臣妾”又可作動詞用,也往往是對許多人而言,如東漢蔡邕《上始加元服與羣臣上壽章》説:“臣妾萬國。”唐代李嶠《大周降禪碑》説:“臣妾四極。”所以,皇后、嬪妃對於皇上,可自稱“妾”或“賤妾”等,而不應稱“臣妾”。

只要讀一讀《後漢書》、《晉書》、新舊《唐書》、《宋史》、《明史》中任何一書的后妃傳,便可以知道后妃們同皇上談話時是如何自稱的。如果讀一讀《金史》、《元史》或《清史稿》中任何一書的后妃傳,還會看到,作為嬪妃的少數民族婦女,也知道自稱“妾”而不稱“臣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