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歷史解密>

古代最牛的專業“槍手” 温庭筠一場替考8人

歷史解密 閲讀(3.29W)

[導讀]如今,各種大型考試之前,出題老師都會神祕“消失”,直到考試結束後才“恢復自由”。這麼做的目的很明顯,是為了防止考題泄露。和今天一樣,古代負責出題的考官也受到“重點保護”。

古代最牛的專業“槍手” 温庭筠一場替考8人

考官出題要“鎖院” 鎖不住那隻行賄手

現如今,各種大型考試之前,出題老師都會神祕“消失”,直到考試結束後才“恢復自由”。這麼做的目的很明顯,是為了防止考題泄露。和今天一樣,古代負責出題的考官也受到“重點保護”。但儘管如此,機關算盡的考生還是能通過各種方式和考官通上氣。

主角:唐伯虎、唐伯虎好友徐經、文人汪大燮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史碩士許瓊告訴記者,從唐朝開始,便建立了“鎖院”制度。朝廷規定考官入貢院之後,直至考試結束、定出名次以後才能出來,少則三五天,多則五十多天。

但官民勾結泄露考題的事情還是發生過。明代弘治年間就發生過一件事,還牽扯到江南才子唐伯虎。1498年,唐伯虎在南京參加鄉試,考取第一名。一年後,他與同鄉好友徐經來到京城參加會試。徐經花重金買通副主考官程敏政,得到了考試題目。徐經文才不行,開考前請唐伯虎幫他寫好了文章,而唐伯虎事先並不知情。兩人酒後興致上來,還拿手裏的題目考問他人。會試進行以後,有人發現所出題目與他們説的一模一樣,將此事告發。程敏政被關進了監獄,唐伯虎和徐經等被剝奪了舉人的名分。這件考題泄露案坊間有很多種説法,有説唐伯虎只是跟着徐經去程家串門,並沒有賄賂考官之舉,是被人打了小報告而受到冤枉。

南京大學中文系的徐雁平老師説,到清代時,為防止各個考官在考前與人串通,朝廷會按各省省會離北京的遠近及其所需日期,於考前不同時間派出考官。

“儘管制度嚴密,但總有漏洞,有些考生可以根據考官的來源猜測考題。”徐雁平説,各地考官來自哪裏是不對外公佈的,但仍有上層人士能夠打探到消息。如果考生知道本次的考官是誰,便可以進一步探知他為人做學問的專長興趣,然後再琢磨考官以往所出試題。徐雁平舉例,清代文人汪大燮致族弟汪康年的信中記載了揣摩考題的祕密:“倘主試為師門中人,恐李木齋到浙,大約必有此題……”他還提醒弟弟要攜帶《元祕史》。

有人專吃“考試飯” 考前熱賣“真題”

今天的學生在考試前常常陷入題海,走進書店,“真題”“模擬試卷”“作文選”……讓人眼花繚亂。那麼,古代有這樣的補習材料嗎?喜歡古裝劇的觀眾立即會告訴你這是真的,因為不少電視劇都有考場外書商販賣歷年“真題”的劇情。這回,電視劇沒騙人。

主角:清代文人吳光槐

徐雁平告訴記者,不少史料中都記載,在科考前,各地的書商便聞風而動,編寫考試用書。比如,明清時從“四書五經”中取題考八股文,編書的內容就是早些年的八股文,還有刪節版的四書五經、往年的考題,等等。在科考之前,書商趕到省會城市去賣,甚至有江南的書賣到了山西去,大約一兩銀子一本,“在今天看來,那都是暢銷書。”

徐雁平説,編書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賺錢,有些確實由作者本人編寫,有些人還盜用專家的名;還有人出版這樣的書是為了出名,像有些富商,附庸風雅,請來兩個窮書生編寫,再署上自己的名字,個人的名氣便隨着考題大熱了。

在明清小説中,對此也有着墨。南京大學研究明清小説的苗懷明老師説,《儒林外史》中的馬二先生,出了《歷科墨卷持運》。這其實就是今天我們説的“作文選”,不僅有歷年的作文選編,而且還有點評。馬二先生雖然科場不利,但靠着這份事業衣食無憂。

也因為有“作文選”,便出現了“背範文”的現象。記者查閲《清代江西鄉試研究》,上面記載乾隆五十四年,江西鄉試副考官翁方綱向皇帝稟報,坊間常有編輯《經書擬題》、《套語策略》等類書籍,於臨場時刊刻發賣,皇帝下令禁止,在《欽定科場條例》中規定,坊間刊賣經書,必須是“全經”,不能是刪節版的“刪本刻版”,因為坊刻的泛濫已經為考場夾帶和背誦舊文提供了可能。

徐雁平説,清代文人吳光槐就是因為背範文遭殃的。他在乾隆三十年參加鄉試,榮摘桂冠,但是發榜後不久就被人揭發是抄襲。根據他的口供,他第一場考試的第一篇八股文,因為讀過江南舉人夏秉衡的考卷而抄襲。雖然第二、三篇文章及第二、三場考試都是他親自寫的,但最終還是被革去舉人。

墨卷升級硃卷 擋不住靈通人士

除了泄露考題,古代官民勾結的舞弊方法還有“打通關節”。所謂關節,就是在開考前考官和考生串通好,約定特定的字眼作為暗號,考生在卷中寫出暗號,考官見暗號就給予好成績。

主角:翰林學士楊億、周福清(魯迅的祖父)

“打通關節”是在宋代開始出現的,因為唐代就開始實行“彌封制”,即糊名制,隱去考生信息。宋代又繼續“升級”,開始實行“謄錄”,就是讓專人用紅墨水再謄抄一個副本,給考官批閲,稱為“硃卷”,考生的原始考卷則稱為“墨卷”。這樣一來,閲卷考官便無法知道考卷是誰的,所以以暗號為關節的方法便“應運而生”。

據記載,北宋真宗時,朝廷剛剛制定了彌封、謄錄等一套防範舞弊的措施後,通關節的事情就發生了。被曝光的是翰林學士楊億。省試開考前,同鄉中打算應科試的一些人來拜訪他,希望能接受一些“考前輔導”。楊億一聽,頓時大怒,一邊説“丕休哉”,一邊往屋裏走。“丕休哉”三個字出自《尚書》,是一句罵人的話。有的人聽出來話外之音,凡答卷中用了“丕休哉”一語的,都錄取了。

關於行賄考官,坊間還有一個著名事件流傳着,主角是魯迅的祖父周福清。

南京大學的魯迅研究者吳俊老師告訴記者,光緒十九年八月浙江鄉試,周福清得知副考官是他的同年進士,就想為兒子走個後門。那時主考官走水路到紹興來,周福清暗派家裏一個長工去船上送信,信內寫明請關照他的兒子和其他5個本家子弟,寫明瞭試卷的“暗號”,另寫明勞務費“銀一萬兩”。沒想到,這個長工很不會辦事,他將信送到副考官手中時,還嚷嚷着讓大老爺給他寫個收到錢的回執。這下事情敗露,信內被提及的考生統統被取消考試資格。周福清被判了“斬監候”,周家人年年行賄,才保住了周福清的命,最終他坐了八年大牢,但周家從此衰敗。吳俊表示,長工的細節雖然有演繹的成分,但事情是真實的。

專業槍手替考忙 中介人應運而生

為了通過考試出人頭地,也有不少考生或考生家庭冒着風險聘請“槍手”替考。由於市場需求旺盛,自有科舉以來,“槍手”屢禁不止,甚至還出現了中介人。

主角:周樹人、周作人、唐代詩人温庭筠

讓人想不到的是,在周福清行賄考官事發之後,周家又發生了一件跟舞弊有關的事:替考。

這一次的始作俑者變成了魯迅的母親。吳俊説,魯迅於1898年參加了縣考(童試),按照科舉規定,過了縣考,才有資格參加府考,從而繼續參加鄉試。魯迅過了門檻,但名次不高,而且魯迅已經到了南京,無法參加府考了。魯迅的母親為了給兒子留一條科舉的後路,就僱了兩個槍手,替魯迅和他的弟弟周作人參加考試,結果還考上了。不過那時魯迅已在南京接觸了新思想,沒有繼續科考,這件事情後來就不了了之了。

這件事情發生在清末,但替考早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了。古代最牛的“槍手”當屬與李商隱齊名的唐朝詩人温庭筠。温庭筠多次為他人做槍手代擬策賦,據《唐書》記載,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的那場科考,考官安排他坐在簾前考試,由考官直接監視。考試中,只見温庭筠奮筆疾書,不一會兒就交卷出場了。考官事後才知道,“私佔授者已八人”,温庭筠在他的眼皮底下已經順利幫八個人完成了試卷。“槍替”技藝可謂出神入化,但他也因為替考再次名落孫山。

儘管各個朝代都在嚴打替考,但“槍替”之風並沒有減少多少,甚至圍繞替考,還出現了中介人。《江西省歷代文武科鼎甲考表》寫道:“有專以雙方作介紹為業者,則曰槍架。”

記者在《中國考試管理制度》一書中也看到了這樣的話——清代時由於替考普遍存在,各地相繼出現一些專門從事替考的槍手。廣東替考有所謂“一條葱”之説,從縣試到府試再到院試,一包到底,順天府還出現了專門聯繫替考機構的私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