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歷史解密>

儒家人物 孟軻為何被後世尊稱為“亞聖”?

歷史解密 閲讀(1.13W)

後世追封孟子為“亞聖公”,尊稱為“亞聖”,為何這樣稱呼他呢?説起儒教,人們便會很自然地想到“孔孟之道”。似乎孔、孟兩家的思想代表儒學的全部。的確,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孔孟之道作為統治階級推崇的思想,一直在歷代社會生活和多種學術思想中佔據統治地位。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教在中國佔據統治地位達2000餘年。歷代許多學者一直這樣認為,漢武帝獨尊的“儒術”也就是孔孟之道。近年來,有些學者對此提出異議,認為當時,孔孟尚未並尊。豈但孔孟沒有並尊,而且孔子也沒有被獨尊。公元前後劉歆為了幫助王莽做皇帝,説周公才是儒教的教主,孔子只是傳播周公所制定的禮樂制度的第一個傳教師。一直到唐初,周公仍然是“先聖”,孔子仍然屈居“先師”之位,在國立太學舉行祭祀先儒儀式時,座位排在周公側面,不能正面接受皇太子奉獻的“太牢”,至於孟軻,連站在周孔兩邊陪祭的資格都沒有,更談不上並尊了。

儒家人物 孟軻為何被後世尊稱為“亞聖”?

一直到唐代,唐太宗用殺兄逼父的手段登上皇帝寶座後,下令將周公廟從太學裏遷出去,從此孔子才由“先師”升為“先聖”,唐太宗同時下令封孔子大弟子顏回為“先師”,讓他頂替孔子原先的位置。“周孔之道”,成了“孔顏之道”。唐玄宗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詔孔子廟以顏回配稱“亞聖”。而孟軻,無論官私史籍,都還是將他看作戰國諸子百家中的一家,尚沒有跨進孔廟的門檻。清朝着名的考據家趙翼,作過一則考證,題為《尊孟子》,説是孟軻被尊於宋朝,“宋人之尊孔子,其端發於楊綰、韓愈,其説暢於(皮)日休也。”楊綰是唐代宗的禮部侍郎,在寶應二年(公元763年)即“安史之亂”結束的那一年,上疏要求皇帝批准《孟子》與《論語》、《孝經》同列一經作為科法考試的必讀教科書。這一建議,雖然未被採納,卻是孟軻被統治階級看作可與孔子並列的首次記錄。與楊綰同時代的趙匡,是經學更新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也特別表彰孟軻。以後又過數十年,韓愈着《原道》,説是中國有一脈相承的“道統”,由堯舜開始,經過夏禹、商湯、周文王、武王、周公,直到孔子傳給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

他的本意是説唯有他韓愈才能上追孔孟,復興“道統”。但效果或許出乎他的預料,從此人們對《孟子》以更大注意了。以後又是數十年,皮日休在唐懿宗時曾向朝廷連上二本《請韓文公配饗太學書》,《請(孟子)為學科書》。他宣稱,如果《孟子》不列為教科書,則勢必“儒道不行”、“聖化無補”。晚唐以後,孟軻其人其書的地位,便在不斷上升,割據“天府之國”的後蜀君主孟昶,首先在其石刻儒學教科書中,列《孟子》於十一經之中。北宋統治者翻刻的儒家經典也將後蜀“石經”作標準版。南宋之後,尊孟之風步步升級。

孔子和孟軻都以嚴分夷夏着稱,但是所謂“夷狄”的少數民族統治者入主中原後,無不喜歡同他們拉關係,金朝不僅加封孟軻為邵國公,還將孟軻在孔廟中的地位,由後堂移至正殿,建塑像於孔子右側,與顏回相對侍坐。“孟子的升格運動”在明清兩朝還在繼續,明世宗宰相張璁提出孟軻代替顏回成為“亞聖”的主張,理由是孟軻與孔子一樣,“少也賤”,而且自幼失父,有人説他是子思的弟子,其實他自己説那是“私淑”,沒有正式拜師。清朝統治者入關後,立足甫定,又大力表彰孔孟之道。乾隆九年,清朝皇帝又正式下令封孟軻為“亞聖”,但作為心理補償,又封顏回為“復聖”,曾參為“宗聖”,子思為“述聖”,自此,孔孟之道的名實統一,總算完成。

但是也有學者不同意上述看法,認為孟子被尊為“亞聖”最早可追溯到東漢,東漢學者趙岐在《孟子題辭》一文中,就稱孟子為“命世亞聖之大才者也!”只不過封建統治者還沒有公開承認罷了。據《元史》記載“至順元年,以漢儒董仲舒從祀。……孟子,鄒國亞聖公”。至今在鄒縣孟廟仍然存立着元文宗至順二年御製聖旨碑。碑上用蒙、漢兩種文字鐫刻“皇元聖制,上天眷命,皇帝聖旨”孟子百世師也……可加封鄒國亞聖公。‘“這是皇帝首次尊孟軻為”亞聖“。《明史》也記載”嘉靖九年,大學士張璁言“先師祀典,有當更亞者……’帝命禮部與翰林諸臣議……其四配稱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亞聖孟子。”孟子之所以被尊為“亞聖”,也並非是由於和孔子一樣“少而賤”,又無師徒名分拘束,不受父子關係的牽累。而是他繼承、堅持和發展了孔子的學説,有殊功於聖門。元文宗的聖旨對為什麼追封孟子為“亞聖”有段説法“孟子百世之師也。方戰國之縱橫、異端之充塞,不有君子,孰任斯文?觀夫七篇之書,倦倦乎致君澤民之心,凜凜乎撥本澄源之論。黜霸功而行王道,距坡行而放淫辭,可謂有功聖門……可加封為鄒國亞聖公。”

以孟軻與也曾被歷代統治者尊崇為“亞聖”的顏回相比,他們雖同為儒教大師,但各有特點。顏回親承孔教,德才過人,倍受孔子讚賞,可惜壽命不長,僅留下了些與孔子的對話,後人對他的尊崇,其主要原因出自對孔子的讚揚。而孟軻後孔子百餘年,正是儒家傳統衰微時期,正如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所説“仲尼歿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唯獨孟子能倡導儒學,宣揚周孔之道。韓愈説“向無孟氏,則皆服左衽而言侏離矣,故愈嘗推尊孟氏,以為功不在禹下者為此也。”孟子的七篇着述,早在漢代就由“子”書地位上升到“傳”,五代開始列為經書。宋、元、明、清各代都為科舉必考之書。《孟子》與《論語》並稱,儒家學説也被通稱為孔孟之道。

由此可見,孟子被稱為“亞聖”是後人對其評價不斷髮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