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歷史解密>

古代科舉神祕規定 妓女和優伶後代不許考秀才

歷史解密 閲讀(6.21K)

要實現金榜題名,首先,除了要經過多年的寒窗苦讀,還要經過重重關卡,一路過關斬將,才能具備參加鄉試的資格,特別到了清代,學子必須先通過童試考上秀才,才能到江南貢院參加鄉試。

古代科舉神祕規定 妓女和優伶後代不許考秀才

“那時的考生要想參加科舉,首先要有參加考試的資格,比如必須身家清白,不能在服喪期間參加考試,不能冒充户籍等等,還要請保人作保,如果發現有一條違反規定,不僅本人要受罰,連同保人也要受罰。”周道祥説。

在清代,考秀才時就已經有上述規定了,比如凡是娼(妓女)、優(唱戲的)、隸(皂隸)、卒(士兵)的子孫,都不能參加童試。因為在封建社會,考中舉人進士之後,便有可能獲得官職,一旦升官,不但封妻廕子,還能褒封祖宗三代,假如祖上三代是娼、優等人就有辱名譽。此外還不能冒充本縣人的籍貫,因為一旦“冒籍”,就會擠掉本縣士子的名額。另外參加科舉的人還不能匿喪。就是假如家中有父母喪亡,子女必須服喪,這是起碼的孝道。

即便具備了科考資格,接下來還要面對重重考驗,首先要能等。

因為鄉試要三年才舉行一次,所以即使你胸有成竹,也要耐心等到開考那一年,除非你運氣好,碰到了皇帝家辦喜事,比如皇帝過大壽或大婚了,那就可能在這年開設恩科,給學子多一次考試的機會。“比如慈禧太后六十大壽那年,就開設了一次恩科,張謇也是這次恩科會考取的狀元。另外光緒三十大壽的時候也開設過一次恩科。”周道祥説。

當時來南京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水路,一是陸路。沿江一帶的學子,基本都會從水路前往南京。

路途遙遠的也要提前一兩個月就從家裏出發,路上風雨兼程,馬不停蹄地趕往南京。家境好的,陸路可以騎高頭大馬,水路可乘坐上等遊船,一路邊看風景,邊會詩友,身邊還配有幾個書童照料生活起居,好不愜意。而家境貧寒、路途遙遠的學子就可憐了,首先盤纏怎麼解決,在吳敬梓寫的小説《儒林外史》中,范進就因到老丈人胡屠户那借錢被罵得狗血淋頭。即便籌備到了盤纏,路上還得節衣縮食,不能坐貴的交通工具,能走就走,還要揹着考籃,裏面裝着重重的書籍和生活用品,一路風塵僕僕。

等趕到考試地點,落下腳來,接下來更嚴峻的考驗來了,那就是如何度過接下來的漫長考試。

根據清代的鄉試製度,鄉試分為三場,從八月初九開始,每場考三天兩夜,共9天6夜。

對於考生來説,考場的挑戰從進門前就開始了。因為江南貢院的考生眾多,常常達到一兩萬人,在一夜之間點名入闈往往做不到。貢院門外擁擠混亂,常有考生在此過程中跌傷。比如嘉慶癸酉科(1813年),考生們露宿街頭一夜,直到第二天上午九點才得以全部進門。

到道光年間,林則徐擔任江蘇巡撫一職,1832年剛好是壬辰科江南鄉試之年,於是道光皇帝任命林則徐擔任江南鄉試的監臨官。林則徐經過調查,發現了考場管理上的很多弊端,於是就進行了整頓,其中就對入場方法進行了整改。

林則徐下令事先統計兩省各府、州、縣考生的人數,根據人數的多少,分成三部分,原來一門進場改為三門放行,分別由貢院的三個大門同時入場,並且把入場的時間、場門、順序,製成清單,考生在買考卷時每人發一張,讓其遵守執行。入場時考生以炮聲為信號,凌晨3點開始點炮入場,林則徐親自點中門號炮,之後每隔一小時放炮一響,三處同時換旗,考生通過搜查之後,沿着甬道分別找到屬於自己的號舍,這樣點名到午時即可結束。江南貢院中心建築明遠樓,當時起着號令和指揮全考場的作用,至今保存完好。

點名結束後,考生們就迎來另一場考驗,天氣和環境的考驗。

因為鄉試的三場考試,每一場都歷經3天,這期間,考生的吃喝拉撒全都在一個高6尺,深4尺,寬3尺的號舍裏。每年的農曆八月,正值南京“秋老虎”季節,蚊蟲張狂肆虐,氣候悶熱異常。此時,放置於號巷尾部的糞桶,經暑氣一蒸,臭味瀰漫,令人窒息。因此坐在這個糞桶附近的考生就非常倒黴。據説曾經有位才華橫溢的考生就因為坐在巷尾的“糞號”而受到影響,被薰得頭暈眼花,無法考試。三場過後,不但沒有考中,還生了一場大病,差點丟了性命。

因此,搶號就成了考生的頭等大事,考生搶號的方法是:陪送考生的家屬先將竹製的空考籃放置於貢院大門外,等到龍門一開,立刻快步趕入院內,將考籃放在號舍案頭,此號也就佔為己有,而無考籃的考生就不能搶佔。

不過搶號是到了清末才出現的事,在此之前,考生都是有規定的號座的,能不能安排到好座就靠大家的運氣了。

但即便抽到好號座,在這樣一個鴿子籠般的號舍裏呆上幾天也是相當不易的。一位曾參加江南科舉的考生在其所著的《明齋小識》裏就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初八日天氣微涼,人悉兼衣。及明午暴熱,日如火炙,甚於三伏,又旁置紅爐,後疊衣服,遂致兩眼昏懵,氣不能出。至二場以單衣進。十一夜半,大雨忽來,陡然寒冷,體僵齒戰……

就是説這年鄉試,第一場進場時,天氣還比較涼,所以他穿了厚衣服進場,但第二天突然暴熱,熱得兩眼昏花。於是到第二場進場時,他就穿了單衣進去了,沒想到晚上天又下起雨來,又凍得要死。

八月南京的天氣,是忽冷忽熱,所以對考生來説無疑是一場挑戰。

在這樣一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考試中,想要成功,談何容易。江南貢院每次鄉試,參與者有一兩萬人,但最終錄取的只有一百多名,這樣低的錄取率,令無數考生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在江南貢院內,有一個張貼皇榜的大照壁,照壁上如今有一幅瓷畫,就是描繪當年科考放榜景象的。畫面中,有人看到上榜喜笑顏開,有人看到落榜則躲在角落抱頭痛哭,考生中有年紀輕的,也有年紀大的,生動地描繪了一派科考眾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