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歷史解密>

“焚書坑儒”為何沒有毀滅文化?

歷史解密 閲讀(2.35W)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不再像周朝一樣分封諸侯國,而是將中國劃分為36個郡。秦始皇一次在咸陽宮大宴羣臣。大臣周青臣讚頌秦始皇道:“陛下平定四海,天下歸心,而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更是亙古未有!”

“焚書坑儒”為何沒有毀滅文化?

秦始皇十分高興。這時博士淳于越發言:“但據我所知,商朝、周朝能延續千年,正因為它們實行分封制,使得諸侯王能夠保衞中央。如果陛下不搞分封制,假如出現了叛臣或者權臣,陛下又能依靠誰來相救呢?”秦始皇非常生氣。

大臣李斯猜透了秦始皇的意願,便向秦始皇主張:淳于越以古書為據否認當今,必然會造成皇上的威權受到質疑。所以應該實行焚書:史書無關秦朝歷史的燒掉。

秦博士之外,民間敢私自窩藏儒家《詩》《書》及諸子百家書的,地方官一律沒收焚燬;討論儒家經典的一律斬首,以古書否定當朝的滅九族,官員知情不報的同罪

始皇同意。這便是歷史上着名的“焚書”。焚書後一年,有姓侯、盧的兩個書生,本來受命為秦始皇求長生不老之藥,後來認為秦始皇貪於權勢,求藥也是白求,於是請求辭職。

秦始皇大怒,又想到以往屢屢求仙藥不得,都是被這些書生坑害的,於是下令將國內四百六十多個方術之士和書生統統活埋。這便是歷史上着名的“坑儒”。

焚書坑儒後沒多久,陳勝、吳廣起義,起義帶動了全國的反秦浪潮,不久秦朝滅亡。陳勝起義時,齊魯大地的讀書人都歸附陳勝,甚至孔子的後人孔甲還做了陳勝的博士。

漢朝建立後,民間不少學者也紛紛做了漢朝的博士,或者他們的傳人被立於官學,比如治《詩經》的申培公、轅固生、韓嬰,治《儀禮》的高堂生、治《周易》的田何等。這些學者在秦朝焚書後被普遍邊緣化,漢朝建立後,因為文化重建的需要,又漸漸回到了政治的中心。

漢武帝時,在漢文帝時期的《詩經》博士及各種傳記博士的基礎上設立了五經博士,除了文帝時的《詩經》博士以外,還有《尚書》的歐陽生、《儀禮》的後蒼、《周易》的楊何、《春秋》公羊家。

漢武帝還為博士設立弟子,弟子中成績優異的,便授以郎中或文學掌故的職位。漢武帝時的五經博士在漢宣帝時又增至十二博士,同一部經典,不同的家法可以同時設立不同的博士。

直至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才完全確立了正統地位,所謂“罷黜”,並不是禁絕其學術,董仲舒自己的學説就使用了不少陰陽家的思想。

“罷黜”僅僅是不為其立博士,其目的也不是實行文化專制,而是確立五經的尊嚴。《孟子》雖為儒家,但因其不屬於五經,所以原來的《孟子》博士也同樣被廢除。

錢穆、徐復觀先生皆有專文,論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非文化專制,此不細談。至於《詩經》《尚書》等經典文本在“焚書”後的重定,一方面由於秦朝不可能搜遍世間所有圖書,所以偶有漏網也必不可免。

特別是如《詩經》一類朗朗上口、易於記誦的經典,更是容易流傳,而《周易》因為是占卜之書,反而不在焚書之列;而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一些學者的冒死保護,才守住了這些典籍。

比如治《尚書》的伏勝,本來是秦朝的博士,秦始皇焚書後,伏勝害怕受牽連,便將《尚書》藏在家中牆壁。漢朝建立後,漢文帝想要請伏勝出來做官,伏勝已經九十歲了,不願出行,漢文帝於是派晁錯向他學習《尚書》。

伏勝於是回家找到了牆壁中的《尚書》,但由於離家太久,壁中書損毀不少,只剩下二十九篇,於是這二十九篇便作為可信的“今文尚書”傳了下來。

伏勝的故事到了《尚書序》中有了一個更為曲折的版本:晁錯來找到伏勝,伏勝年老,而壁中書已完全損毀,伏勝只能憑着一個老頭九十歲的記憶,把《尚書》的內容一句一句地背了下來,因為伏勝已經口齒不清,晁錯聽不清他説什麼,伏勝只能通過自己的女兒轉述給晁錯。

文化是一個民族恆定的心理結構,並不能被政治的力量所抹殺。相反,在中國的崇文厚德的國度裏,政治常常需要從文化中獲得自身的正當性和合法性。

秦始皇焚書坑儒,是因為自身的統治經不起文化的質疑,而漢武帝獨尊儒術,也是因為自身的統治需要文化的支撐。牟宗三先生認為儒家應該“三統並建”:即道統、政統、學統。

文化制約政治,也指引政治,政治實現文化,也擴充文化。五千年的歷史,其實也是政治與文化的互動史。而這種良性互動,也應該成為文化和政治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