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文史百科>

貞觀之治背後的價值追求 人口增長已經成了要務

文史百科 閲讀(2.1W)

中華民族在悠久的歷史中,創造了無數的燦爛文明,開創了一個又一個的盛世傳奇。中國歷史上的不同“盛世”,各有其特點。但這些“盛世”無一例外的就是自覺的把尊重人民的利益作為施政的主要價值導向。可以這樣説,“仁愛精神”是歷代統治者之所以能夠創造“盛世”的重要原因。我們以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為例,來看仁愛的價值導向與盛世之間的關係。

貞觀之治背後的價值追求 人口增長已經成了要務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取年號貞觀。貞觀二年,唐太宗對大臣們説:“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其對為本。”李世民登基後不久,關中大旱三年,並且發生蝗災,數十萬的百姓吃飯都已經沒有着落,幾十萬的流民甚至想衝進皇宮。當時,政府曾希望老百姓打死蝗蟲以減少蟲災的影響。可是當時很多的民眾信仰佛教,不敢做殺生的事情。天災、流民、蝗災等各種不利因素疊加在一起,一場危及唐朝穩定的大的事變馬上就要發生。這個時候,李世民在護衞的保護下接見了流民,並發表了講話。他説:今天旱災如此嚴重,再加上蝗災,人民流離失所,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我李世民對此負有責任。請鄉親們一定要打死蝗蟲,儘可能保證糧食的產量,只有這樣才能讓大家有飯吃。如果上天要將降災的話,就讓我一人承擔!然後,他一把抓住了幾隻蝗蟲放進嘴巴咀嚼,然後告訴鄉民:如果打死蝗蟲有因果報應,那就讓朕承擔責任,蝗蟲只管來吃朕的心肝。李世民聽説由於旱災和蝗災,很多家庭不得已賣掉了孩子,便下令用自己的專用財物作為贖金,幫助那些貧困的家庭贖回孩子。

李世民的話,讓我們看到一個偉大的君王,在心中都是把仁愛天下視為自己的自覺。而且在萬民的面前,自己的生死都可以置之度外,從這個意義上,李世民能夠創造貞觀之治的偉業,絕非偶然。

在施政的過程中,他自覺以隋亡為鑑,密切地注視着民心、民情和民意,緊緊地團結周圍的文武大臣,先後實行了一系列比較開明的政策:減少苛捐雜税,不過分奴役和壓迫農民;嚴懲貪官污吏,獎勵功臣良將;重視科舉取士,選拔統治人才;革除弊政,勵精圖治;善於傾聽不同意見,不斷改進統治方法,等等。在短短的數年時間內,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經濟和文化也隨之得到較好的恢復和發展,出現了所謂“路不拾遺,夜不閉户”的良好社會風氣。史學家們把這一段歷史時期譽之為“貞觀之治”。虛心納諫,聆聽忠告,樂於規勸,這是“貞觀之治”在政治上的一個突出特徵。唐太宗求諫時態度誠懇,方法多樣。對的,則加以褒獎;錯的,也不以委罪。對於來自四面八方紛紜複雜的各種意見,他判明是非,分清曲直,擇其善者而從之,令其不善者而改之。大家都知道魏徵的例子。魏徵對唐太宗的不當行為,敢於當面直諫。有時不免讓唐太宗難堪。但魏徵逝世後,唐太宗非常難過,説“我喪失一面鏡子了!” 知人以心,信人以賢,用人以才,待人以禮,廣羅天下各種人才,這就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又一個鮮明的特徵,同時也是唐太宗被後人界定為賢明君主的重要標誌。唐太宗堅決反對以人際關係和血緣親情為標尺來選拔人才。他注意從新人、疏人,甚至敵對營壘中選用許多傑出的文官武將。著名的政治家,忠於職守的當朝重臣魏徵,就是他從敵對的政治集團中選拔出來以後加以重用的。“貞觀之治”的第三個特徵是唐太宗和他統治集團裏的重要成員,一般都能節制開銷,收斂私慾,精簡機構,減少賦役,反對奢侈,杜絕賄賂,盡一切可能減輕人民負擔。

據史書記載,貞觀年間,“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户不閉。又頻致豐稔,米鬥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糧,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在法律的執行問題上,太宗又反覆思考,堅決反對酷刑。他説:“人死了不能再活,執法務必寬大簡約。”由於太宗的勵精圖治,貞觀年間社會治安良好。在某一年,全國判處死刑的只有二十九人,可謂創造了歷史的奇蹟。歷史記載,公元632年,對那些判處死刑的人,李世民准許他們回家辦理後事,明年秋天再回來行刑(俗語所謂“秋後問斬”)。次年九月,二百九十個囚犯全部守約回來。由此可見老百姓對領導人心悦誠服。貞觀之治所取得的成就,即便是放在今天,都是讓我們肅然起敬的成就。不要説是在一千多年以前,即便是在今天看來,貞觀年間的那份成就和自信,都不失為人類文明的一個高峯。客觀上看,貞觀之治是由多種原因成就的一個歷史輝煌。太宗時期的文化蔚為大觀,滋養、教化了民眾素養;領導人胸懷大志,勵精圖治,大有作為;各位臣工能夠兢兢業業,各行各業能夠各司其職,這都是貞觀之治能夠形成的原因。

如果我們對貞觀之治的成就原因和各項政策做一個分析,會發現:貫穿貞觀之治各項政策的核心就是“以民為本”。一個以民為本的領導人,才能認識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個以民為本的領導人,才能勇於自視自我的錯誤,善於傾聽別人的批評和指教;一個以民為本的領導人,才能真正輕徭薄賦,愛惜民力,懲治腐敗。而以民為本的實質,在那個時代,實際上就是仁者愛人的一種體現。

現在在史學界有一個不好的現象,有一些人為了博得讀者的好奇,以此獲得浮名或者利益,不顧基本的歷史事實,或者刻意對歷史做出“別緻”的解讀,結果不僅違背了研究史學的本意,而且還會對讀者產生誤導。史學的研究,不僅僅是探究歷史的原貌,而且也在於通過對歷史的研究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激揚正氣,學習先賢,從而真正起到以史為鑑的作用,讓人們在歷史的營養中變的睿智和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