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文史百科>

中國唐朝的唐服與日本的和服有什麼區別?

文史百科 閲讀(2.9W)

在日本飛鳥和奈良時代,中國對日本經濟和文化生活的影響最為重大,這時,中國古代吳越地區的寬袖、疊襟式長衫流傳到了日本,成為上流社會正式場合的禮服,特別是朝廷的正規制服。在此後的歷史變遷中,雖然和服不斷得改良,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和服的基本要素始終沒有脱離吳服的定格。對於和服的傳入還有一種説法:奈良時代,中國唐代的服飾傳入日本,首先在貴族中流行,被稱為唐風貴族服。到平安時代,對唐風貴族服加以若干改造,如袖子、胴體變長,衣服的幅度變寬。為給人以美感,穿時緊緊貼在身上,有意識的顯示出人的線條美,對這種變化,日本人稱其為國風化。從此這種服裝便固定為日本的和服。

中國唐朝的唐服與日本的和服有什麼區別?

因而和服必然與中國古代服飾間有一定的關係:首先,是服飾的紋樣,隋唐時代的服飾紋樣“大部分都以花卉為主,或是把花卉作為陪襯,圖案規範、工整、連續、對稱,部分形象趨於寫實。”②劉勰在《文心雕龍》一文中,論述到藝術創造活動中主客體的辨證關係,提倡一種“自然之趣”,認為“自然美”比“雕琢美”更具高尚的形態美。以大自然為對象的花卉寫真本身就是美麗的圖案,有着工藝的美與圖案的美的雙重語意,而且更具有生態中花卉的譯音。日本和服的造型與圖案面料的寫真,具有和服圖案特徵的櫻花,被如此誇張變形,也是“對生態的神韻的形象讚頌”。③其次,無論是在中國還是日本的古代,女子是禁止拋頭露面的。《禮記內側》規定“女子出門,必擁閉其面。”④從中國魏晉時期的“面衣”,到隋唐時期的“幕羅”,再到唐高宗時期的“幃帽”,雖然形式在不斷的改變與革新,但是,作用全部都是為了遮掩不被看見。而在日本女子則是基本足不出户的,因而屏風就起到了遮掩的作用,這和日本沿襲的中國的封建禮教思想是分不開的,而且近乎到了嚴酷的程度。第三,從唐代服飾服飾的衣領上來看,從側面上反映了當時的思想開放,甚至出現了“坦領”,裏面不穿內衣,坦胸脯於外,唐詩中有“粉胸半掩疑暗雪”之句。

雖然説唐人欣賞的重點在胸部的風韻,日本在同一時期的服飾出奇得相似,特別是領口的凹陷設計,為的是顯露脖頸的肌膚細嫩、修長,直到以後的歌舞伎的服裝依然保留了這樣的風格。這牽涉到了日本人的獨特審美觀。第四,先前奈良時期的服飾,依然傳承了唐衣的寬袍大袖,孟浩然《春情》詩:“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簪花仕女圖》中的仕女就是詩中所描繪的穿着。在日本除了受到中國的影響,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宗教。“寬”的容量是比較大的,服飾越寬那麼人的軀體就越抽象,這樣不僅僅隱藏了具體的軀體,也隱藏了人的性格。從視覺對深度的識別上來看,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一個較小的區域,焦點以外的東西看起來就比較模糊了,所以寬大的衣服比較能夠吸引人的視覺焦點,是周圍的形象比較模糊,人的形象就高大起來了。(見《服裝美學》中的服裝起源:寬袍大袖説)第五,唐代的粧面風格直接在日本流傳,從歌舞伎的形象中就可以很直觀的瞭解到,粉面,闊眉,小朱脣,面厴、斜紅,都在當時蔚然成風。不同的是對於發的處理,日本古典女性長髮梳理,使長髮與裝飾溶為一體。如同在大自然中,樹木的枝幹,也有着天然的梳理一樣。樹枝垂掛如同梳理的長髮。日本婦女頭飾具體的任何一個裝飾配件以及飾物,都是有特別要求的,就像中國京劇人物中,無論是老旦,花旦等特定角色,頭飾都有特定的規範與做法,日本多以花為主。

由此可見,中國服飾文化對日本服飾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今,和服已經成為一種傳統的民族服飾,只有在盛大場合人們才會穿着,無論現在如何去欣賞,她們無不給日本增添了色彩和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