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野史祕聞>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權力與傳説 傳國玉璽的傳奇

野史祕聞 閲讀(2.36W)

金鑲玉、和氏璧、傳國璽……許多人都或多或少知道傳國玉璽的傳説。影視作品更是偏愛這一題材。《東成西就》中梁朝偉(歐陽鋒)打傷林青霞(三公主),就是為了搶奪她保管的傳國玉璽。通常,人們都認為玉璽由和氏璧雕刻而成:秦始皇令李斯將和氏璧改成玉璽,刻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此後,玉璽被歷代王朝視為權力正統的象徵物,一直被爭奪、流傳,多次不知所蹤,又離奇復現,極具神祕色彩。玉璽的前身——和氏璧,可能比玉璽還要出名。幾乎所有人都聽過完璧歸趙的故事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權力與傳説 傳國玉璽的傳奇

至今還有不少人相信傳國璽仍然存在,只不過流落民間,暫時隱匿。清亡後,驅逐溥儀出宮的馮玉祥曾派人尋找玉璽,但一無所獲,更加深其傳奇程度。不過,和大多數傳説一樣,傳國璽的故事也有非常多的疑點。甚至其和氏璧的出身都並不可靠。傳國玉璽是由和氏璧雕刻而成?人們似乎默認了這一説法。但正式的秦、西漢文獻中,卻找不到相關的記錄。直到唐朝,文獻中才出現把和氏璧做成傳國璽的記錄。張守節《史記正義》引北魏崔浩之言,稱“李斯磨和璧作之”;樑肅《受命寶賦》和杜光庭《錄異記》都主張此説,稱李斯命咸陽玉工孫壽將和氏璧精細研磨,雕琢為玉璽。更關鍵的是,和氏璧本身似乎並不是我們認為的“玉”。史書稱和氏璧出自荊山,但此後千餘年中,荊山再無產玉記錄。近年有人在湖北保康發現類似於石英、夾雜有彩色雜物顆粒的硅質巖石,命名為“荊山玉”。不過,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温潤含蓄的玉相差甚遠。

漢元年十月,劉邦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枳道旁,獻上秦始皇玉璽、符節,秦亡。這是傳國玉璽第一次經歷王朝更迭,也是最為平靜的一次。除了傳國璽,西漢初年還製作了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天子行璽三方玉璽,均為白玉質地,螭虎印鈕。天子之璽由皇帝自佩,其餘各璽藏於符節台,用時由尚符璽郎取出。

後來又製作了皇帝之璽、皇帝信璽、皇帝行璽,合稱六璽,分別用於不同的場合:封命諸侯、三公用皇帝行璽,賜諸侯書信用皇帝信璽,發天下之兵用皇帝信璽,徵召大臣用天子行璽,策拜外國事用天子之璽,祭祀天地鬼神用天子信璽。最為正統的始皇傳國璽則藏於未央宮中,西漢末年則存於太后居住的長樂宮。這才有了金鑲玉的傳説。西漢末年,王莽派堂弟安陽侯王舜向姑母王政君(西漢太后)索要傳國璽。太后不同意,王舜苦求不已,被逼無奈,太后將傳國璽砸到地上,王舜連忙捧起已經崩碎了一角的傳國璽獻給王莽。王莽大悦,在未央宮的漸台置酒款待王太后,並命人用黃金將缺損的一角補上——就是“金鑲玉”,成為後世判斷傳國璽真偽的一個重要依據。

王莽,一位在歷史上備受爭議的人物。古代史學家以“正統”的觀念,認為其是篡位的“鉅奸”。但近代帝制結束之後,王莽被很多史學家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社會改革家”此後,傳國璽的行蹤變得模糊起來,王莽覆滅時帶着傳國璽逃往漸台避火,被商人杜吳所殺,接着經過王憲、綠林軍、李鬆、更始帝、赤眉軍、劉秀之手。東漢末年,傳國璽引起了諸多勢力爭奪,去向不定。《三國演義》以此為題材,描寫了董卓、袁術、孫堅、曹操等人獲得玉璽的經歷,可見其混亂。但此時的傳國璽已經無法確定是否為始皇原璽。西晉初,司馬炎將傳國璽與劉邦斬蛇劍定為西晉兩大國寶,存於洛陽武庫之中。歷經東晉、南北朝之亂,據説落入北齊高氏手中,接着傳給北周和隋朝。隋朝滅亡時,隋煬帝的蕭皇后攜傳國璽逃奔突厥。貞觀四年(630年)蕭後返歸中原,將璽獻給唐太宗。唐亡之後,傳國璽又為後梁朱温、後唐李存勖所得。公元936年,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

石敬瑭,五代十國時期後晉開國皇帝。憑藉契丹人的援助問鼎中原,卻將燕雲十六州作為條件割讓給了外族,被羞辱性的稱為“兒皇帝”這是史籍中傳國璽命運的終點,高温下,無論是否是原件的傳國璽都會被焚燬。不過,質疑史籍中傳國璽的傳承的也大有人在。宋人曹彥約在《玉璽本末》中説,“自(西晉末年)洛京失守,南北紛爭,假託天命者皆欲得此璽,變詐百出,無所不至”,懷疑西晉後所有的傳國璽。元朝脱脱在修《遼史》時也評論説“自三國以來,僭偽諸國往往模擬私制歷代府庫所藏不一,莫辨真偽”。更有人詳細考證了具體的失傳時間。南宋李心傳就認為真正的傳國璽失蹤於東漢末年——徐璆獻給曹操的並非原物,因為魏朝成立後自刻傳國璽,璽文同為“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但順序是從左至右,而非秦璽的從右至左。西晉代魏後也是自制的傳國璽,璽文是“受天之命,皇帝壽昌”。所以,經過前趙、後趙、冉魏而落入東晉手中的,乃是這方晉璽。歷史上,東晉得到這枚璽之後,宰相王導的侄子王彪之曾經仔細辨認,最後也不認為這是始皇之璽。

【玉璽的終結】

然而,傳國璽是最直接的正統權力代表,是歷代皇帝最為夢寐以求的“天命”象徵物之一。漢至唐,始皇傳國璽均被歷朝帝王視為開國必備要素,東晉諸帝渡江之後,因為沒有傳國璽,還曾被北方諸政權譏諷為“白板天子”。民間也廣泛存在對傳國璽的興趣,就像在野史中死而復生的李自成、陳圓圓一樣,傳國玉璽也在民間傳説中不斷被“偶然發現”,失而復得。這也讓許多人鋌而走險,偽造傳國璽。如公元352年的燕王慕容儁,就偽造了一枚傳國璽,方六寸,高四寸六分,文字與始皇璽相同,惹得諸侯廝殺。隋朝時終於辨別為贋品,乃更名為“神璽”。另一枚影響較大的贋品是後秦姚萇偽造的,方四寸,高二寸,文字同始皇傳國璽。東晉末年劉裕北伐,得之於關中,後來亦歷經宋齊樑三朝,侯景之亂時被投入建康棲霞寺井中,為寺僧永行所得,永定二年(558年)獻給陳武帝。至陳朝滅亡,為隋朝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