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野史祕聞>

瓦崗軍險遭楊廣所滅 幸李密獻策反敗為勝

野史祕聞 閲讀(7.35K)

隋朝末年,天下打亂,各地起義軍紛湧。

瓦崗軍險遭楊廣所滅 幸李密獻策反敗為勝

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大隋的江山被貪圖享樂、花天酒地的楊廣揮霍得不成樣子了,天徵高句麗失敗後,隋朝重臣楊素之子楊玄感第一個站起來造反後,天下早已亂成一鍋粥了。各地起來“革命”的隊伍如雨後春筍般拔節而出,到革命軍隊中形成了“三大集團”,分別是河南的翟讓,河北的竇建德,江淮的杜伏威。

這三劍客中的翟讓是其中的“大哥大”。翟讓領導的革命軍還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瓦崗軍。

這個名字我們太熟悉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人心目中,瓦崗寨的意思就是革命。

翟讓,東郡韋城(今河南滑縣東南妹村)人,本來是個小吏,因為得罪了上司,被打進牢監,判了死罪。時主管監牢的獄吏名叫黃君漢,很佩服翟讓的才能,就偷偷地把他放了。

翟讓逃出監牢後,覺得與其窩囊地活着,不如痛痛快快地幹一場。於是乎,馬上與兄長翟弘、侄子摩侯、摯友王儒信在東郡附近的瓦崗寨,開始了招兵買馬之旅。打出的口號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引得前來投奔的義勇之士絡繹不絕。這其中包括絕世悍將單雄信(《隋唐演義》第十五條好漢)、徐世勣(徐茂功)和當地“首富”賈雄等人。

同郡人單雄信和翟讓原是好友,聽説翟讓在瓦崗(今河南滑縣瓦崗寨鄉)革命,就在本鄉召集了一批血氣方剛的青少年農民,前來助陣。單雄信善於馬上用槍,出入敵陣,迅猛如飛,人稱“飛將軍”。

由離狐(今山東東明縣東南)遷居滑州衞南(今河南滑縣)的徐世勣,字懋功(茂公),少年就有勇略,武藝高強。他雖然出生於富家,但是同情農民,平時仗義疏財,愛抱不平,在社會上影響較大。翟讓革命後,他帶着一批青年也加入了瓦崗軍。他不只是個搖鵝毛扇的謀士,而且是位智勇雙全的大將和統帥。他後來曾説:“我年十二、三時亡(無)賴賊,逢人則殺;十四、五為難當賊,有所不愜則殺人;十七、八為佳賊,臨陣乃殺之;二十為大將,用兵以救人死。”由此可見,他參加革命時,已是以救天下饑民之苦為己任了。

賈雄住在瓦崗附近的賈家樓(赤水村西),出生於富家,幼年好學,思想開朗,愛交朋友,同情貧民,看到隋王朝黑暗,自願為革命出力,被聘為瓦崗軍的軍師。

有了隊伍和大將之後,翟讓帶領革命隊伍沿運河搶掠官府和私人運輸船隊,資給豐足,革命隊伍發展更是突飛猛進,很快擁有萬餘人。

至今滑縣流傳的歌謠,表現了當時農民起義的高漲熱情:

1.“瓦崗寨上英雄將,殺貪官、斷皇槓,開官倉、放義糧,黎民百姓都歡暢。”

2.“扶着爺,攙着娘,攜着兒女上瓦崗,瓦崗寨上吃義糧。荷漁叉,扛長槍,跟着翟讓打楊廣,殺死楊廣免遭殃。”

3.“要抗兵,要抗選,家家要把鐵器斂。斂起鐵來做成槍,昏君贓官殺個光。”

兵強馬壯之後,翟讓並不滿足於小打小鬧了,而是開始了大舉動。大業十年(公元614年),翟讓帶領革命軍以雷霆之勢一舉攻克了鄭州、宋州(今河南商丘)等郡縣,控制了從汴州(開封)至黎陽一段的水上交通軍事要地—通濟渠(南運河),繳獲了大量軍械物資,進一步壯大了革命力量。

瓦崗軍上演“劫皇綱”的故事後,幾乎一夜之間,隋朝對瓦崗軍刮目相看,楊廣趕緊派河南道討捕大使張須陀征討瓦崗。

張須陀善於用兵,手下又擁有秦瓊(名字如雷貫耳啊,《隋唐演義》第十三條好漢)、羅士信(《隋唐演義》四猛之首,連李元霸都畏懼三分)等猛將,可以説是隋朝的一支王牌部隊,革命隊伍中一些小股部隊,如王薄、孫宣雅、石秪闍、郝孝德等都成了他的手下敗將。

結果一向以剽悍著稱的翟讓很快便發出了“既生翟,何生張”的感歎,因為翟讓和張須陀交鋒了三十多次,居然無一勝績。

俗話説,願賭服輸,翟讓敗了,付出的代價是被迫撤離宋鄭兩郡。説得再直白點,就是把他佔領的土地和城池又都交還給了隋朝。

就在翟讓感覺自己正朝着窮途末路狂奔時,一個人的到來拯救了他,讓他看到了光明。這人便是李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