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野史祕聞>

春秋齊桓公祕史 為何要插手魯國的家庭糾紛?

野史祕聞 閲讀(2.29W)

歷史上的齊桓公為什麼會多管閒事?想必這個齊桓公的性格有關係。有一句成語叫“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出自《左傳·閔公》,意思是,慶父不死,魯國的災難就永遠不會停止。讀史的人對這段歷史大概有所瞭解,而且多數人對此並未深究,筆者經過研究認為,此説並不正確,箇中緣由大有文章。

春秋齊桓公祕史 為何要插手魯國的家庭糾紛?

慶父是魯桓公的兒子魯莊公的弟弟,魯桓公的另兩個兒子叫叔牙和季友,魯莊公執政的時候,季友是他的輔臣,慶父則與叔牙關係密切而與哥哥政見不一,這是為什麼呢?這就要追溯到他們的父母。齊僖公有兩個女兒一叫宣姜一叫文姜,在她們還很年少的時候,齊禧公就多次要將這姐倆嫁給鄭國的公子忽,遭到公子忽的斷然拒絕,引出一段“齊大非偶”的成語。不久齊禧公就將宣姜嫁給衞國、文姜嫁給魯國,從以後的發展看,齊禧公急於出嫁這姐倆是用心良苦,因為宣姜攪亂了衞國,而文姜則與哥哥諸兒(齊襄公)通姦,並殺死了丈夫魯桓公。如果説這是兩家的私仇,那麼齊魯還有一段公怨。

齊襄公被殺齊國大亂,公子小白逃到莒國,公子糾逃奔魯國,魯莊公護送公子糾回國,結果被小白打敗,小白繼位就是齊桓公。齊桓公勒令魯國殺死公子糾交出管仲和召忽,魯國害怕照做了,從此齊國稱霸魯國受制。在這種家仇未報國怨日深的情況下,魯莊公不僅不計前嫌反而唯齊國馬首是瞻,若不是曹劌輔佐,魯國就要淪落為齊的附庸。

莊公在位之時,文姜不顧魯人的罵聲依然與哥哥多次幽會,對此莊公不聞不問甚至有慫恿之嫌。就在齊襄公被殺的當年,魯國曾有一次進攻齊國的絕好機會,當時齊魯聯軍攻打“郕”,慶父抓住齊軍疲憊國內空虛的時機請求率軍攻打齊國,可惜遭莊公阻止,夏,師及齊師圍郕。郕降於齊師。仲慶父請伐齊師。公曰:“不可”(《左傳》)。當時的慶父還是個十幾歲的少年,他攻齊的打算是否源於“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史書未作説明,但是他的其它事情卻被史書大書特書。

魯莊公病重的時候擔心君位不能傳給兒子,就首先召見三弟叔牙,問他誰可繼位?叔牙説:父死子繼,兄死弟及。“慶父在,君何憂?”莊公又召見四弟季友,季友説,你的兒子般可以繼位。莊公就將叔牙的話告訴季友並授意他殺死叔牙。其實莊公首先召見三弟時就已經做好了慶父和叔牙的飯,也難怪慶父要興風作浪了。

莊公死,季友要立子般,慶父與莊夫人哀姜持反對意見,要立哀姜妹妹的兒子開,子般與子開都是庶出,季友與慶父各持己見,但季友是託孤大臣所以子般被立。君夫人與慶父失敗,子般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兩個月後慶父派子般的仇人刺殺子般而立子開為閔公。據《史記》服虔注引,刺殺子般季友是知情的,因力不能誅,他只好出奔。哪知閔公不僅不對慶父感恩反而向仇人齊國請求,要求齊桓公以霸主身份來壓制慶父,讓季友回國。此時的齊桓公早已有吞併魯國之心,於是派仲孫湫考察魯國,明裏考察實則間諜。很快仲孫湫得出一個讓慶父遺臭萬年的結論,“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因此被炮製成功,此時齊桓公露出了廬山真面,問曰:“魯可取乎?”仲孫湫説,不可,因為魯依然秉持周公的禮節。閔公和齊國的做法再次激怒慶父,恰巧閔公的保傅仗勢欺人侵奪卜齮的田地,於是慶父利用這個矛盾指使卜齮殺了閔公。慶父本想自立,但這一系列的事件使他不得不避開嫌疑,所以逃奔莒國。

季友立僖公,慶父自知有罪請求赦免,季友不許買通莒國,慶父自殺,哀姜也被齊桓公殺死在異國他鄉。其實春秋戰國殺君自立的大有人在,那時的慣例是,只要你成功就受到朝廷的保護,而且有些國君的確該殺,為什麼其他殺君之人順利成為諸侯,慶父殺君就要受到口誅筆伐呢?魯國內亂實際就是內部矛盾或曰家庭糾紛,因為季友立僖公也不是公正無私的,《左傳》説:成風聞成季之繇,乃事之,而屬僖公焉,故成季立之。意思是,莊公的妾成風聽説季友掌權便私下交接季友,把僖公託付給他,所以季友才立了魯僖公。從事件的表層上看,似乎魯國在“鬧家包子”,而齊國為達霸主目的才是攪亂魯國的幕後操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