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野史祕聞>

為了統一天下 李淵做的最後的努力

野史祕聞 閲讀(3.04W)

隋末唐初,李淵滅薛舉、薛仁杲父子,平定隴右;大敗劉武周、宋金剛、平定河東,奪取代北;為統一天下,決定採取各個擊破的方針,一邊派秦王李世民率軍東征王世充,另一邊遣使與竇建德握手言和。

為了統一天下 李淵做的最後的努力

對於李淵的心計,竇建德開始還沒有什麼察覺,他本來打算“坐山觀虎鬥,兩耳不聞窗外事”,聽任他們兩敗俱傷。然而,危機中的鄭王王世充還是決定爭取他這張牌,因此派其侄王琬與長孫王安世等向他求援。

救還是不救,竇建德陷入了深思。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刻,中書侍郎劉彬進行了勸説:“唐據陝西,鄭國有河南,我們有河北,已成三足鼎立之勢。現在唐強鄭弱,如唐滅了鄭,我們就難保了。不如現在發兵助鄭,合兩國之力,則唐必敗,鄭必弱,我軍趁機趕走唐軍,滅掉鄭國,再趁勢兵入陝西,直搗長安,天下可得矣。”

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他還説了兩個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脣亡齒寒。解析:王世充滅亡了,唐朝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我們了。

第二個關鍵詞:渾水摸魚。解析:現在出兵,既解了王世充的圍,又把局勢攪亂了,這給了我們趁火打劫、撈取利益的大好時機啊。

結論:救王世充等於救自己。

這樣一來,竇建德心動了,馬上發兵。十萬大軍,浩浩蕩蕩,英氣逼人,勢如破竹,結果連克唐朝的管州(今河南鄭州管城區)、鄭州(今河南滎陽)、陽翟(今河南禹縣),來到了洛陽城外虎牢關東邊的廣武山,並在板渚(今河南滎陽高村西北牛口峪附近黃河南岸)安營紮寨。竇建德還是採取老戰術,先禮後兵,寫了一封書信給秦王李世民,信分兩層意思。

一是強烈譴責唐軍這種侵略他國領土的非法行為和卑鄙手段。

二是強烈要求唐軍退至潼關,把侵佔之地交還於王世充。

李世民回給竇建德的大禮卻是槍林彈雨。他採取分兵拒之的策略,留齊王李元吉和將軍屈突通等人繼續圍困洛陽,親自率精兵步騎三千五百人於二十五日進駐虎牢關。

佔着天時、地利、人和,李世民成功地把竇建德軍阻於虎牢關東面不得西進,幾次小仗都是以李世民的勝利而告終。

採用“拖”字訣成功拖住竇建德前進的腳步後,李世民第二步來了個“襲”字訣。四月三十日,李世民派部將王君廓率輕騎千餘截擊竇建德運糧隊,俘其大將軍張青特,此戰的勝利,使竇建德軍更陷於不利境地,將士開始思歸。

進又不能進,糧草也被唐軍破壞,竇建德面臨何去何從的尷尬境地。退兵不是竇建德的風格,堅守又看不到任何光明。就在這時,他手下的國子監祭酒凌敬挺身而出,前來解惑了,只一句話就讓竇建德眼前一亮:“咱們不用退兵,也不用死守,咱們還有一條陽光大道可走。”凌敬馬上説出了計謀:聲東擊西,圍魏救趙。

具體策略,三步走。

第一步:大軍渡濟河,先取河陽,遣重將據守。

第二步:率眾鳴鼓擎旗,穿越太行,進入上黨(今山西長治),先聲後實,傳檄而定。

第三步:漸趨壺口(今山西吉縣壺口),稍駭蒲津(今陝西大荔東),佔領河東之地。

理由同樣有三:

一、河東現在就像“無人防守區”,我軍進軍沒有任何風險。

二、我們可開拓新的疆土,得到更多的軍民支持。

三、我們攻佔了河東,就可直接威脅長安,唐軍一定會心虛,馬上派兵來圍剿,這樣王世充之圍將自解。

這是個好計謀,竇建德聽了很心動。然而,就在他準備行動時,絕大多數部將卻站出來反對,理由很可笑:“凌敬不過一介書生,他懂什麼軍事,只不過是紙上談兵罷了。現在不聯合王世充夾擊唐軍,一旦王世充失利了,我們滅亡也不遠了。”

眾將之所以這樣堅決反對凌敬,不是凌敬的計謀不行,而是王世充的金錢賄賂太行,他們都收了王世充使者送來的好處,拿人錢財,與人消災,天經地義。

生死懸於一線間,竇建德的選擇很關鍵,然而,這個時候,決定竇建德的不是智謀,而是性格。那麼,竇建德的性格是什麼呢?

兩個字:愎諫。

愎諫的意思就是堅持己見,不聽規勸。《左傳·昭公四年》:“汏而愎諫,不過十年。”《韓非子·亡徵》:“很剛而不和,愎諫而好勝,不顧社稷而輕為自信者,可亡也。”

的確,竇建德很多優點,不謀利、不謀私、不好色、不嗜殺、不嗜情,是不折不扣的四好男人,五優先生。然而,他有一個致命的弱點:生性多疑,愛信讒言,優柔寡斷,難辨是非。有一個經典的故事,竇建德還在河北經營和擴張地盤時,其手下大將王伏寶隨竇建德征戰多年,勇冠三軍,功績在諸將之上,結果遭到諸將的忌妒,被誣衊説謀反,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竇建德眼看處決王伏寶的呼聲越來越高,不問清楚便將他送上了斷頭台。結果,王伏寶臨死時還在叫冤:“我沒有罪啊,我沒有罪啊,大王怎麼能聽信讒言,而砍掉自己的左右手呢!”

王伏寶死後,竇建德軍便由屢戰屢勝變成屢戰屢敗了,才會四攻幽州一敗塗地,可怕的是竇建德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失誤,很快又聽信讒言,將好直諫的大謀士宋正本處死,結果弄得手下人人自危。有了前車之鑑,從此沒人再進忠言,不可一世的竇建德開始呈直線下坡的趨勢。

此時,一面是凌敬的絕世妙計,一面是眾將的齊聲反對,耳根子軟的竇建德再次展示其柔和的一面,聽從了大家的話,拒絕了凌敬,並且直接説了一個關鍵詞:少數服從多數。解析:現在我軍上下團結一心,士氣正旺,這是冥冥之中老天在幫助我們啊。憑着這股勢不可擋的鋭氣,與唐軍進行大決戰,肯定會戰無不勝。現在我已鐵了心要跟隨大家的建議決戰,對不起,這一次不能聽您的計謀了。

“不聽我之言,禍不遠矣。”凌敬還在進行最後的努力。

“放肆!閉嘴,給我轟出去。”竇建德勃然大怒,命人將凌敬轟出大堂。

其實這個時候,竇建德還有亡羊補牢的機會,因為他的夫人曹氏進行了善意的勸説:“凌敬的計謀很好啊,大王怎麼不採納呢?”

然而,竇建德卻冷冷地回了一句“婦人之見”,便拂袖而去。

曹氏只有流淚的份了。

性格決定命運,果不其然。就這樣,一心決戰的竇建德徹底走向了不歸路。

“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竇建德的行為最好地為我們詮釋了這六個字。

竇建德想要決一死戰,李世民也很配合,從此,唐軍隔三岔五便把戰馬拉到黃河以北放牧,引誘竇建德出擊。

果然,竇建德得到這一情況,馬上進行了分析,最後得出這樣的結論:李世民的大軍糧草供給出現了問題,這正是和唐軍進行決戰的大好時機。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月二日,竇建德率大軍自板渚西出,在汜水東岸佈陣,北依大河,南連鵲山(今河南滎陽西南),正面寬二十里,擂鼓挑戰。

李世民率軍在汜水西岸列陣相持,採取的策略是大部隊按兵不動,只派小部隊與竇建德軍打游擊戰。

竇建德才不屑小部隊接觸,休想把我的十萬正規軍打成游擊隊。他列開大陣等唐軍決戰,左等也不來右等也不來,從早晨七八點一直等到中午一點多,四五個鐘頭,這哪裏是打仗,簡直是在搞列隊檢閲。四五個小時過去了,大家都累了,算了,別裝了,還是消停消停吃點飯吧。

於是很多人都坐了下來,嚷着要吃飯,爭着要喝水,頓時亂得像一鍋粥。就在這時,李世民吹響了總攻的號角,養精蓄鋭、以逸待勞的唐軍鋪天蓋地地殺將而來。沒有懸念,竇建德大軍兵敗如山倒,只能機械地選擇一個動作:逃。

唐軍當然不會再給他們喘息的機會,也機械地選擇了一個動作:追。這場古代馬拉松賽中,竇建德跑了三十里,唐軍也追了三十里,結果兩者幾乎同時衝過終點線牛口渚(今河南滎陽市西北黃河南岸)。

為了統一天下,李淵做着最後的努力

“豆入牛口,勢不得久”。竇建德這粒“豆”到了“牛口”,也就註定無路可逃了,被唐軍大將白士讓和楊武威抓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