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野史祕聞>

一代仁君艱難登上帝位 僅數月又因何暴病而亡

野史祕聞 閲讀(1.68W)

朱高熾,太宗文皇帝(朱棣)嫡長子,徐皇后(開國將軍徐達之女)所生,即明仁宗。朱高熾還有兩個親弟弟,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朱高熾心地善良,為人仁慈,體型肥胖,腿有殘疾,走路不方便,喜歡讀經史,深受大臣喜歡。朱高煦善於騎射,英勇善戰,桀驁不羈,詭計多端,很是看不起朱高熾。三個兒子當中,朱棣最喜歡的是朱高煦,每次北征都把他帶在身邊,有一次甚至對他説世子(朱高熾)體弱多病,讓他努力。在立太子的事情上朱棣考慮了很久。朱棣問解縉的意見,解縉説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即明宣宗)是“好聖孫”,意思就是説朱瞻基會是一位聖君,朱高熾繼承大統就可以傳位給朱瞻基。後來朱棣又問黃淮,黃淮説應該立嫡長子,這是每朝遵循的傳統(長嫡承統,萬世正法)。朱棣這才決定立朱高熾為太子。

一代仁君艱難登上帝位 僅數月又因何暴病而亡

立太子一事在明朝關係到國本,因為一旦被立為太子,便被視為儲君,如果沒有什麼變故,一定是下一任的繼承者。雖然貴為一國之君,在這件事情上皇帝也沒有辦法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那時候不像清朝那樣可以立賢不立長,也不能自己喜歡誰就立誰。因為朝中的大臣絕對不會同意,這件事情必須遵循祖制,遵循傳統,也就是立嫡長子(與皇后所生的第一個兒子)為太子,皇帝總不可能把大臣們都給殺了吧?比如後來的萬曆因為立太子一事,與大臣們經歷長達十五年的拉鋸戰,扯皮戰,但最終萬曆還是妥協了。

朱高熾當上太子並不是一帆風順,一是朱棣猶豫不決,二是朱高煦對太子之位覬覦很久,處處使壞,經常令親信大臣向朱棣説朱高熾的壞話。即使太子之位已經確立了,朱高煦也沒有放棄對朱高熾的誹謗,一直在找機會攛掇太子之位。有一次太子監國,朱棣聽人説太子壞話(人言東宮多失),對太子產生懷疑,便派胡濙祕密觀察太子是否有不當之舉(試觀何如,密奏來),但是胡濙觀察了一段時間發現太子並沒有什麼不當的舉措,於是如實稟報給了朱棣,朱棣便也再沒有對他產生過懷疑。即使朱高煦這樣誹謗他,他也沒有和他去計較,甚至為他求情。朱高煦被封為漢王的時候把他封到了雲南,朱高煦不肯去,反而對朱棣説他沒犯什麼錯為什麼要去那麼遠的地方,朱棣很不高興,後來太子為他求情朱棣才讓他留了下來。

另一方面朱高熾也沒有犯下重大的錯誤,使得朱高煦的陰謀詭計沒有得逞。早在靖難之役時,世子鎮守北平,曾以幾萬人的軍隊抵擋住李景隆的五十萬大軍。後來當上太子後,朱棣幾次北征,讓朱高熾監理國家大事,各方面事務都處理得妥善的當、有條不紊,也能體察民情,深得人心。有一次太子經過鄒縣,看到有百姓拿着籮筐在撿草,便停下來問他們撿草做什麼用,百姓説收成不好,草是撿來吃的(歲荒以為食)。太子很是震驚,又到百姓的家裏去看,發現很是簡陋不堪。於是召集鄉親問他們的難處,當面責罵了地方官,給了百姓錢和糧食,還免了當年的賦税。由此看來朱高熾確實是一位好皇帝,廟號不愧為仁宗,仁慈善良。

永樂二十二年(1424)七月十八日,65歲的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九月七日他正式登基,年號洪熙(第二年啟用)。登基後他赦免了很多建文舊臣,廢除了許多苛政,提倡節儉(禁止下西洋),停止大規模用兵,後來的宣宗一定程度上沿用了仁宗的政治政策,使得百姓享受太平,生產得到發展。

可是這位仁慈的皇帝,在位時間很短,洪熙元年(1425)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熾猝死於宮內,終年47歲,在位時間只有僅僅十個月(明朝還有一位在位時間比他更短的)。

因為仁宗是突然死亡,沒人知道切確的原因是什麼。我認為有兩個比較靠譜的觀點,一是縱慾過度,導致身體虛弱,在他死前幾天,李時勉上奏批評他縱慾過度(其中一條是他在服朱棣之喪時與其妃子有性關係),皇帝一人坐享後宮佳麗無數,每晚臨幸一個一年也許都不會有重複,可能這也和大部分皇帝比較短命有點關係。還有一個觀點説他是突發心臟病而死,這點也比較靠譜,因為仁宗體型比較肥胖,説不定有三高,再加上平時不愛動,這是有可能的。也有人説是宣宗急於登基,仁宗是被他毒死的,我覺得這個最荒謬,因為朱瞻基早被立為太子,而且當年解縉對朱棣説好聖孫的時候,相信很多大臣都有同樣的觀點,在朝中有一個共識,就是仁宗後必然是朱瞻基繼承大統,以宣宗的聰明沒有必要因為着急即位去害死自己的父親而搭上千古罵名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