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戰史風雲>

晉冀豫抗日根據地 八路軍129師的核心根據地

戰史風雲 閲讀(3.12W)

晉冀豫抗日根據地以太行山為依託,西起同蒲鐵路,東至平漢鐵路,北接正太鐵路,南臨黃河北岸,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邊界地區領導創建的抗日根據地。它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機關所在地,是華北戰略要地之一。

晉冀豫抗日根據地 八路軍129師的核心根據地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後,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在山西和順縣石枴鎮召開幹部會議,傳達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同志關於創建以太行、太嶽山脈為依託的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的指示,佈置開展廣泛的游擊戰爭的任務。會後,在師長劉伯承、政治委員張浩領導下,除以主力阻擊沿正太路西進之敵外,師參謀長倪志亮、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窮等率領工作團和部分武裝,到沁縣、長治、晉城、武鄉、襄垣、平順、沁源、安澤、屯留等地,在中共地方組織及山西犧盟會、決死隊的配合下,宣傳黨的抗日政策,開展改造舊政權、減租減息等工作,很快在晉東南和冀西地區建立了抗日武裝和抗日民主政權。

1938年1月,鄧小平接任第一二九師政治委員。2月初,第一二九師在遼縣召開會議,就進一步實行戰略展開、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抗日根據地等工作進行部署。隨後,晉冀豫邊區的抗日遊擊戰全面展開。

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的開闢,對日軍構成重大威脅。日軍為維護後方交通,鞏固佔領區,調集大批軍隊圍攻根據地。1937年12月,第一二九師在壽陽、昔陽地區打退日偽軍六路圍攻。1938年3月,一二九師在徐向前領導下,取得神頭嶺和響堂鋪伏擊戰的重大勝利,共殲敵1500餘人。4月初,八路軍和山西新軍密切配合,粉碎了日軍調集3萬餘人向晉東南根據地的九路圍攻,殲敵4000餘人,收復縣城18座,將日偽軍逐出晉東南,使晉冀豫抗日根據地進一步鞏固和擴大。

1938年4月,晉冀豫軍區成立,倪志亮任司令員,黃鎮任政治委員。同月下旬,第一二九師派部隊進入冀南等平原地區。8月,冀南區行政主任公署成立,楊秀峯任主任。至此,冀南抗日根據地基本形成。

1939年1月,日、偽軍3萬餘人對冀南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掃蕩”。八路軍依靠廣大羣眾在廣闊的平原上展開游擊戰爭。至3月,八路軍共進行較大戰鬥100餘次,斃傷日、偽軍3000餘人。同年底,第一二九師發起邯(鄲)長(治)戰役,斃敵700餘人,收復黎城、涉縣,打破敵人的分割企圖,使太南、太北兩區連成一片。

1940年4月,第一二九師進行整編,撤銷晉冀豫軍區,成立太行軍區(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太嶽軍區(司令員陳賡,政委王新亭)。8月,晉冀豫邊區最高政權機關——冀南、太行、太嶽行政聯合辦事處成立,楊秀峯任主任。辦事處發佈施政綱領,開展政權建設和經濟建設。至此,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發展到北接晉察冀邊區,東北至津浦路,西到同蒲路,南至黃河的廣大地區。

1941年7月,包括太行、太嶽、冀南、冀魯豫邊的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成立,楊秀峯任主席,副主席為薄一波、戎伍勝。參議會議議長為申伯純。1942年9月,中共中央太行分局成立,鄧小平任書記,領導整個根據地黨的工作。

1944年,晉冀魯豫根據地軍民發起攻勢作戰,共斃傷日、偽軍3.8萬餘人,俘敵3.49萬餘人,爭取敵軍反正、投誠3200人,收復縣城11座,解放人口500多萬,收復失地6萬多平方公里,改變了根據地被分割的局面。

1945年8月13日,晉冀魯豫地區部隊開始對日、偽軍全面反攻。為了加強晉冀魯豫地區的統一領導,8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晉冀魯豫中央局,鄧小平任書記,薄一波任副書記。同時,成立晉冀魯豫軍區,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轄太行、太嶽、冀南、冀魯豫四個行政區。晉冀豫抗日根據地成為晉冀魯豫解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