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母嬰>育兒>

寶寶口吃的原因與臨牀表現

育兒 閲讀(2.95W)

寶寶口吃的原因與臨牀表現

寶寶口吃的原因

1、遺傳因素

雖然已有學者提出某些基因和口吃有關,但是基因導致口吃這一假説還沒有準確的證據。

2、心理原因

心理上的一些問題也是會導致口吃的,比如精神緊張、焦慮、應激。有專家認為,精神因素是引起口吃的主要原因。

3、語言神經中樞發育不良或神經生理異常

簡而言之,就是與發音、對語言理解甚至讀書寫字有密切關係的神經系統發生障礙。有研究顯示,由孩提時代出現的持續性口吃,可能是因為左腦不正常,造成大腦皮層與説話能力有關的地帶出現不銜接的狀況。由於左腦未能充分掌握讓語言區域運作的時間性,左腦過度彌補這個缺失,令説話不能流暢。

4、模仿和暗示

家長們也要注意寶寶是否是在模仿一些別人才會出現類似於口吃的症狀,當然也有可能是寶寶為了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這個時候就需要爸爸媽媽多多關心寶寶了,並且告訴寶寶不能養成這樣的説話習慣。

5、生理疾病

此外,一些疾病後出現的後遺症。如兒童腦部感染、頭部受傷以及患百日咳、麻疹、流感、猩紅熱等傳染病後也易引起口吃。

寶寶口吃的臨牀表現

當媽媽們發現寶寶有類似於口吃的症狀時要及時的準確的判斷寶寶到底是不是口吃。因此,瞭解口吃的臨牀表現對寶媽來説是非常重要的。

口吃的患兒在語言上會有以下的幾種特點。第一種常見的就是,口脣相踴加之舌及下頜等部位痙攣,發音很費力,從而多次重複第一個字。比如,“請、請、請、請喝茶”這種。第二種就是顏面飢眼面飢口脣肌痙攣,使一句話中的詞語要出現多次的反覆性重複。第三種,發音非常費力,突然有中途某個被阻的字,以後的話説不出來,需要更大的力氣才能把這個字的音發出來。第四種就是會把音節拖長,由於呼吸的紊亂,肌肉的痙攣致使呼吸及咬字出現不能協調現象,導致字音要拖很長才能發出來。

另外,口吃患者在口吃時常感到嘴脣亂抖,眼皮跳動等現象,還有發生頭、手、足等各部分動作,如搖頭、揮手、跺腳、搖擺身體等動作,這就是伴隨動作,並不是患者本人的意思而做出的自主動作,是欲藉此擺脱發音困難,這個動作可以養成習慣性。

還有,很多有口吃的患者由於説話的原因會被很多人歧視或取笑。所以很多口吃患者大多都會存在自卑心理和逃避説話的心理。他們常常不敢暴露自己的口吃,明明是個結巴卻裝出不口吃的樣子,很少説話。

小兒口吃怎麼辦

很多的家長在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口吃後都會非常的着急,那麼小兒口吃怎麼辦呢?能矯正嗎?首先,要了解寶寶出現口吃的原因。口吃可以由多種原因形成,但大多都是在5歲以下形成的,特別是在2-3歲時容易發生口吃。因為在這一階段,孩子的形象記憶的效果要高於詞語記憶的效果,也就是説認識的事物已經很多,但掌握的詞彙卻較少,並且也不牢固。當他們很想表達自己的意思時,常會因一下子找不到適當詞彙,加之發音器官尚未成熟,對某些發音會感到困難,而神經系統調節言語的機能又差,由此形成口吃。

值得注意的是,兒童在2-4歲時出現的口吃是一種暫時性現象,屬於正常。隨着年齡增長,口語能力的提高,口吃現象會逐漸消失,父母不要特別予以糾正或指責,否則會在無形中強化了口吃的作用,使孩子對口吃越注意、越擔心、越緊張,口吃也會變得越明顯,越嚴重。家長最好多給孩子做示範,少做糾正,以消除孩子的心理壓力。要讓孩子在説話的過程中,輕鬆自然地進行自我調節和自我糾正。

總而言之,家長髮現寶寶有些口吃時不要太着急,要耐心的引導,不要因為這個罵孩子,更不要讓他覺得説話會感到壓力。

口吃與説話結巴的區別

口吃與説話結巴的區別在哪?其實口吃就是結巴,只是不同區域表達的差異,就像馬鈴薯就是土豆一樣,是同一個概念。

口吃(俗稱“結巴”、“磕巴”)是一種言語障礙,表現為言語頻繁地與正常流利的人在頻率和強度上不同、且非自願的重複(語音,音節,單詞或短語)、停頓、拖長打斷。它也包括言語前的反常猶豫或停頓(被口吃者稱為“語塞”)和某些語音的拖長(通常為元音)。口吃的許多表現不能被他人觀察到;這包括對特定音素(通常為輔音)、字和詞的恐懼,對特定情景的恐懼,焦慮,緊張,害羞和言語中“失控”的感覺。它牽涉到遺傳、神經生理髮育、家庭和社會等諸多方面,是非常複雜的語言失調症。

對於結巴或口吃的問題大人小孩都有,有的與口腔生理結構有關,有的是後天引起的。對於一些因為心理問題而出現結巴的人來書,樹立信心是關鍵,説多説少不要緊。而且迄今為止,人們還沒有找到行之有效的矯正口吃的方法。口吃的矯正,雖然還處在探索階段,但是也誕生了許多有一定效果的矯正方法,其中影響力比較大的是發音法、呼吸法、森田療法、突破法、藥物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