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母嬰>育兒>

日本人都是怎麼教育自己小孩的 你需要知道的日本育兒常識

育兒 閲讀(2.62W)

每個國家對孩子的教育都是不一樣的,因為每個國家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不一樣。所以我們應該在各個國家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取長補短,採取其他國家可取的育兒方法,讓自己的孩子成長的更優秀。那你知道日本的育兒方式嗎?快跟着本站的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穿衣、洗臉、刷牙、吃飯

日本人都是怎麼教育自己小孩的 你需要知道的日本育兒常識

兩歲的弟弟向哥哥學

定居杭州已4年多的靜岡人王江利子告訴記者,跟中國家庭普遍的祖輩撫養不同,在日本,年輕媽媽基本都是自己帶孩子。“我爸爸退休後在家附近買了一塊地種菜,我媽媽在學跳舞,退休後的長輩們在享受第二個人生。”

孩子是最偉大的作品,媽媽有責任創造温馨的家庭環境,讓他們體會愛。王江利子説,大部分日本家庭都有兩三個孩子,“我的大兒子現在5歲,小兒子2歲半,讀國小前是最重要的護理期,培養教育小孩是我目前最重要的工作。”

在江利子眼中,中國媽媽直爽,熱衷教育孩子。而江利子顯然更謙遜,生活自立的細節培養更嚴格。每天從起牀開始,穿衣服、洗臉、刷牙、吃飯……媽媽會站在一旁看着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2歲多的小兒子能行嗎?媽媽沒有心軟的意思。“弟弟不會做的都會學着哥哥的樣子做。有些確實不能做的我才會幫忙。”江利子告訴記者,日本人很多都是多個兄弟姐妹,父母照顧不過來,所以小孩子必須要學會做自己的事情,往往都是從兩三歲開始訓練。

比大人少穿一件

習慣比排名更重要

江利子曾是一名兒童英語培訓老師。她告訴記者,剛當媽媽時還是有些不知所措。曾有一度要求過於嚴格,小朋友壓力太大,反而在幼兒園表現不好。

現在,江利子家裏的牆上貼了兩張簡單的表格,分別羅列了哥哥與弟弟必須自己完成的事情。表現好就可以得到五角星。“弟弟一定要做的是自己穿脱鞋子、上廁所,哥哥的要求也只有短短的幾條,其中包括不能欺負弟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得到五角星就會很開心,鼓勵式教育反而效果更好。”

面對杭州遍地開花的早教班、興趣班,江利子表示小有“鴨梨”,不過最重要還是習慣,這才是讓孩子們受益終身的。“比如排隊時一定不能插隊、不亂扔垃圾,力所能及地進行垃圾分類。”

而提及傳説中的“耐寒鍛鍊”,江利子説,這其實是對孩子不過度保護的表現。“小孩的體温比大人高一點,活動量又大,如果穿得太多,出汗了反而容易感冒。”江利子的做法是讓孩子比大人少穿一件。

和孩子們一起玩

日本人都是怎麼教育自己小孩的 你需要知道的日本育兒常識 第2張

廚房裏的小小男子漢

説起育兒經,江利子説的最多的就是“一起玩”!這幸福的一家四口是吳山廣場的老客人。“每個週末都是familyday,我們去練武術、爬山,在家裏舉行小朋友聚會,彈鋼琴,下廚房等……總之,就一起玩!”江利子説,平時做料理的時候,兒子們都要打下手,比如擺西蘭花、切蔬菜、攪拌、下面條等。

很有一手的江利子還成了兒子所在的新華實驗幼托園竹竿園區的家長講師團團員。不久前在幼兒園組織的親職培訓上,她給中國媽媽們“上了一課”:教家長們製作日本最著名的5種壽司,讓所有中國家長慢慢體會到,她口中的“一起玩”其實就是“不重結果重過程”,在成長的過程中親子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兒童的教育

衣兜裏裝上小手帕

保育園老師特別要求孩子:每天早上,除了原先要攜帶的東西之外,必須在衣兜裏裝上小手帕。

初時,我未明其意。因為孩子每天要帶兩塊專用的擦手小方巾:一塊掛在衞生間的水池前,一塊掛在教室的水池前。另有一塊封好的小手帕,和吃飯用的小缸裝在一起,是飯後擦嘴巴用的。那麼,再裝塊小手帕,是否畫蛇添足呢?

後來才弄明白怎麼回事:學校不比保育園,水池旁沒有孩子自己的手巾,如果沒有自帶手帕,從衞生間出來可能面臨兩手是水、無處可擦的尷尬。所以,將孩子送進校園之前,老師會教孩子養成自帶手帕擦手的好習慣。

學會感恩

日本人都是怎麼教育自己小孩的 你需要知道的日本育兒常識 第3張

離開保育園之前,家長們發起一個活動:小朋友選一張最有代表意義的照片,寫下自己最想對老師説的話,送給自己的擔當老師留念。沒想到在最後一天,每個孩子都收到了老師的回信,而且還有她自己掏錢買的小手帕作為臨別禮物。收到老師的回信,兆君非常開心。

孩子的啟蒙教育更多的是來源於生活,細細回想,其實保育園畢業入國小,是人生第一次面對真正意義上的“此後各分東西”。相信孩子在這樣的離別方式中,可以體察到很多無法用語言形容的東西……

體驗小學生

對於即將開始的國小生活,孩子們會很好奇。

因為孩子們可能被分到不同的國小,保育園就組織孩子們去所在學區的各個學校觀摩,讓孩子們分別瞭解自己要去的學校是怎樣的,看哥哥姐姐是如何上課的,甚至連衞生間在哪裏都一一告知。開學第一天,孩子踏進校門時,就不會感到很陌生了。

學坐哥哥的坐姿

日本人都是怎麼教育自己小孩的 你需要知道的日本育兒常識 第4張

一天,兆君問我:“媽媽,你猜我哪一種坐姿最棒?”

兆君説的是日文,我可以很清晰地明白他指的是“小孩子坐有坐相”,但我只知道在日本,男人、女人的坐姿不一樣,小孩子哪有那麼細分的要求,我有些不明白,“寶貝,告訴媽媽都有哪幾種坐姿哦?”

“一種是爸爸坐姿,一種是媽媽坐姿,還有就是姐姐的、哥哥的……”

“噢,媽媽只知道爸爸(男人)的、媽媽(女人)的呢!還真不知道姐姐(女孩)的、哥哥(男孩)的,是怎樣的坐姿?坐給媽媽看看……”

於是,兆君為我演示了這四種坐姿,告訴我,“媽媽,其實我最棒的是爸爸坐姿。”一邊説着,小東西一邊擺着姿勢,別説,的確像個小男人了。

接着,他又告訴我,“老師説了,我還太小,只能用哥哥坐姿,上學了也是這樣的!”

和學長交朋友

在日本,看不到學校門前家長羣聚接孩子的壯觀景緻。孩子上學,有同校的學長來接。負責接兆君的是兩個孩子,一男一女,看起來五六年級的樣子。他們主動上門找兆君,告訴我們,“在開始的時候,會按了門鈴後等在門前;過些時日,等在13層(我家住13層)的電梯前;再過些日子是在1樓的電梯口等……直到真正教會兆君獨立上學為止。”

因為我們白天都要上班,兆君放學後,學哥學姐會陪他去一個地方,有點像國內的“少年之家”;晚上,我們再去那裏接他回家。當然,若是家裏有人照顧孩子,放學後,負責的學長會把新生安全地送到家人手上。

這種方式既讓家長放心、讓學校放心,又鍛鍊了孩子們的自立能力。大孩子懂得了要照顧小孩子;小孩子們看着大孩子的榜樣,將來也會像他們一樣。於是,日本學校的這個傳統,就這樣被一路傳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