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人羣>學生保健>

記者對話心理專家:校園暴力的深層原因是什麼

學生保健 閲讀(1.66W)

近段時間,“校園暴力”這個詞已經幾次刺痛了公眾敏感的神經。先是某副縣長之女率眾對同校女生施暴,又來了個八年級學生被十餘中學生羣毆當場昏迷,接着網上又開始轟轟烈烈地訴説着“布鞋門”。而“布鞋門”事件更是被拍成視頻上傳網絡,使更多的人“欣賞”到了這場赤裸裸的校園版暴力電影。

記者對話心理專家:校園暴力的深層原因是什麼

本是一方淨土的校園,為何會成為鬥毆行兇的集散地?原為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面書生”,又為什麼變得青面獠牙?為此,中國青年報記者(以下簡稱“記”)採訪了國家級心理諮詢師彭熠(以下簡稱“彭”),以“布鞋門”事件為例,探討了校園暴力產生的深層次原因。

記:近一段時間不斷有關於校園暴力的新聞傳入耳中,暴力行為緣何頻頻在校園出現?

彭:由於未成年人身心還沒有發育成熟,所以,他們的行為很明顯地帶有模仿性和習得性,也就是説,他們本身的一些行為很可能是通過模仿、比照學來的。之所以產生暴力行為,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其模仿性在作怪。這種模仿首先可能來源於家庭,例如父母打罵孩子、夫妻吵架等家庭暴力。長此以往,孩子們很可能會不把暴力當回事,完全出於好玩的心理而見怪不怪。

另外,網絡遊戲也是造成校園暴力的重要原因。網絡遊戲中有很多暴力元素,其中殺人、搶劫、打鬥等情景很常見。青少年由於心理並未成熟,經常受網絡暴力遊戲的影響,久而久之就養成習慣,並慢慢開始對現實生活中的暴力行為習以為常。

記:作為“布鞋門”事件的施暴者,她們並沒有把“布鞋妹妹”打傷,而是採用了赤裸裸的人格侮辱方式,對此該如何看待?

彭:“布鞋門”事件中施暴的女孩,其實都有一種扭曲的心理,她們並不以致受害人鮮血淋漓為目標,而是採取人格侮辱的方式,由此可見,她們的心理是非常扭曲的。這種心理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內心當中存在很大的憤怒,進而把“布鞋妹妹”當成了宣泄對象。受了欺負,就會找一個更弱小的對象去欺負,以解心頭之恨。

這種心理的產生很可能是因為她們在家庭中缺少關愛,在學校裏缺乏老師、同學們的支持和鼓勵。這種長期缺乏支持鼓勵的孩子,其負面情緒積累後,就會產生憤怒感,於是,她們很可能會找一個宣泄物進行發泄。

她們本身和“布鞋妹妹”並沒有深仇大恨,如果把“布鞋妹妹”打傷,很可能受到法律制裁。採用人格侮辱這一“外表不見傷”的暴力行為,既能發泄自己的憤怒,同時又能避免受到嚴厲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