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休閒>世界之最>

世界上施工難度最大的引水渠 紅旗渠在面臨多種問題下完成

世界之最 閲讀(1.44W)

世界上施工難度最大的引水渠是哪個渠?引水渠在人類歷史上作為人造以及天然水源的最主要運輸(引流)載具(方式)之一,同時與沉澱-過濾-消毒這一系統流程形成近代人們最基本認知的飲用水處理系統。並在農業灌溉以及其他多個生活領域有其廣闊的應用。引水渠是水利工程中的重要渠道構築物,起着輸送水源、引水發電、農業灌溉等作用。下面就跟本站一起具體看看世界上施工難度最大的引水渠等相關內容。

世界上施工難度最大的引水渠 紅旗渠在面臨多種問題下完成

世界上施工難度最大的引水渠

修築背景

紅旗渠,是一個人工修建的灌渠位於河南安陽林州市,林州處於河南、山西交界處,歷史上嚴重乾旱缺水。

據史料記載,從明朝正統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共514個春秋,林縣發生自然災害100多次,大旱絕收30多次。有時大旱連年,河干井涸,莊稼顆粒不收。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説乾旱嚴重到"人相食",在這514年裏人相食5次。

元代潞安巡撫李漢卿籌劃修建了天平渠,明代林縣知縣謝思聰組織修建了謝公渠,但是這些工程也只解決了部分村莊的用水問題,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林縣缺水的狀況。當時全縣的耕地面積共有98.5萬畝,但水澆地只有1.24萬畝,糧食產量很低,人民羣眾生活十分困苦。

1949年林縣全境解放,隨後縣政府組織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用水困難的問題。

1957年起,先後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庫弓上水庫等水利工程。但由於水源有限,仍不能解決大面積灌溉問題。

1959年,林縣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乾旱。境內的4條河流都斷流乾涸了,已經建成的水渠無水可引,水庫無水可蓄見了底,山村羣眾又得遠道取水吃。經過多次討論,要解決水的問題,必須尋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縣。但是在林縣境內沒有這樣的水源,縣委把尋水的目光移向了林縣境外,想到了水源豐富的濁漳河。

世界上施工難度最大的引水渠 紅旗渠在面臨多種問題下完成 第2張

1959年10月10日,林縣縣委召開會議作決定把濁漳河的水引到林縣來,時任中共林縣縣委書記的楊貴發出了“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號召。專門研究"引漳入林"工程。工程決定於1960年2月開工,當時正逢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全縣只有150畝耕地、300萬元儲備金、28名水利技術人員。

1960年2月,林縣人民開始修建紅旗渠(原稱“引漳入林”工程),經過豫晉兩省協商同意,後經國家計委委託水利電力部批准。

1960年3月6日到7日,林縣引漳入林委員會在盤陽村召開全體會議,會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為"紅旗渠",意思就是高舉紅旗前進。經過十年奮戰,先後於1965年4月5日總乾渠通水。

1966年4月三條幹渠同時竣工。1969年完成幹、支、斗渠配套建設。至此,以紅旗渠為主體的灌溉體系基本形成。灌區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4萬畝,7月工程全面竣工。

20世紀70年代,在紅旗渠修建過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成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1974年,新中國參加聯合國大會時,放映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紀錄片《紅旗渠》。20世紀90年代,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江澤民、温家寶、曾慶紅、李長春、李先念、喬石、姜春雲、李鐵映、葉選平等曾先後親臨紅旗渠視察。

201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紅旗渠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定名為“紅旗渠經濟技術開發區”。這也成為河南省第8家被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縣域獲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這在我國中西部地區尚屬首例。

2015年,紅旗渠建成50週年。

修建過程

面臨問題

紅旗渠以濁漳河為源,在山西省境內的平順縣石城鎮侯壁斷下設壩截流,將漳河水引入河南林縣(今河南林州)。

要引漳入林,林縣就必須面對幾個問題:

1.特殊的時期(三年自然災害)

2.資金(財政只有300萬儲備金)

3.糧食(只有3000萬斤)

4.技術問題(全縣水利技術人員28人,最高學歷為中等技術學校畢業生)

5.水源(為保證水量必須到漳河上游山西境內修壩引水)

錯估形勢

林縣縣委開始對引漳入林的艱鉅性認識不足,認為“上7萬人,每人1米,2月初動工,大幹3個月,5月1日就能通水。"開工後不久才發現,已有近4萬人擺在水渠的沿線上,卻看不到有多少人。領導、勞力、技術力量分散,漫山放炮,有的挖錯了渠線,有的炸壞了渠底,急需要抓緊乾的關鍵部位的工程卻不能按時拿下來,工程質量、安全都沒有保證,進度十分緩慢。特別到山西段,羣眾意見很大,紛紛反映"白天黑夜炮聲不斷,碎石滿天飛,毀了樹,砸了瓦,牲口嚇跑了,房也震裂了"。原想着幾個月就可以完成,這才清醒地意識到,這麼浩大的一個水利工程,必須要打持久戰。

修渠民工自己動手,想盡各種辦法解決住的問題。大家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就睡在山崖下、石縫中,有的壘石庵,有的挖窯洞,有的露天打鋪,睡在沒有房頂、沒有牀、更沒有火的石板上,薅把茅草當鋪草,真是鋪地蓋天。幾塊布撐起來,就是指揮千軍萬馬的指揮部。在10年的修渠中,住地再難再苦,可是整個工地上沒有任何人用修渠的錢蓋過一間房子。

民工們帶着家裏的鐵钁、鐵鍬、小推車上了工地,用這些原始的勞動工具,開始了修建紅旗渠這樣的大工程。

修建紅旗渠石灰用量非常大,石灰供應不上成了修渠的主要障礙。指揮部發動羣眾,在全縣招收燒製石灰的能手。東姚公社的"燒灰王"原樹泉,自告奮勇獻計燒石灰。河順公社在學習原樹泉燒灰法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明窯堆石燒灰法,一窯可以燒400公斤石灰,徹底解決了工地用石灰難的問題。

石灰難問題解決了又出現了炸藥難的問題。於是縣委、縣政府從全縣58萬人口中招聘製造炸藥的人才。經過考核選拔,確定了人員,辦起了工廠,解決了炸藥難的問題。

要辦水泥廠,首先得有技術人才。聽説合澗公社雪山大隊有個老人,曾在太原水泥廠當過工程師,現在退休在家。指揮部工作人員不辭辛苦,翻山越嶺徒步90多裏登門邀請。老人憑着對家鄉人民的無限崇敬,不顧自己年邁,下山籌辦水泥廠,奉獻出自己的光和熱,保證了建渠的順利進行。

世界上施工難度最大的引水渠 紅旗渠在面臨多種問題下完成 第3張

投入犧牲

紅旗渠工程總投工5611萬個。總投資12504萬元,其中國家投資4625萬元,佔37%,社隊投資7878萬元,佔63%。參與羣眾7萬人。紅旗渠修建10年當中,先後有81位幹部和羣眾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其中年齡最大的63歲,年齡最小的只有17歲。

在紅旗渠修建的10年中,湧現出許多英雄人物。紅旗渠總設計師吳祖太,在接到設計紅旗渠的任務後,不畏艱險,翻山越嶺,進行實地勘測。期間他遭遇了母親病故和妻子救人犧牲的巨大變故,仍沒有停下手中的工作,堅持奮鬥在紅旗渠建設的第一線。1960年3月28日下午,吳祖太聽説王家莊隧洞洞頂裂縫掉土嚴重,深入洞內察看險情,卻不幸被洞頂坍塌掉下的巨石砸中,奪去了年僅27歲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