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休閒>世界之最>

全球最高的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海拔高度在1200-1700米之間

世界之最 閲讀(1.02W)

全球最高的沙漠有多高?巴丹吉林沙漠是阿拉善沙漠的主體,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銀額盆地底部,是中國四大沙漠之一,總面積4.7萬平方公里。其中的巴彥淖爾、吉訶德沙山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下面就跟本站一起具體看看全球最高的沙漠等相關內容。

全球最高的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海拔高度在1200-1700米之間

位置形成

巴丹吉林沙漠(BadainJaranDesert),位於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北部,雅布賴山以西、北大山以北、弱水以東、枴子湖以南。位於北緯39°30’~42°,東經98°30’~104°,面積4.4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三大沙漠,其中西北部還有1萬多平方公里的沙漠至今沒有人類的足跡。是阿拉善沙漠的主體,位於銀額盆地底部。

主要屬內蒙古額濟納旗和阿拉善右旗,東部小範圍屬阿拉善左旗。巴丹吉林系蒙古語,沙漠以一居民點而得名。沙漠海拔高度在1200-1700米之間,沙山相對高度可達500多米,必魯圖峯海拔1617米,垂直高度約435米,堪稱”沙漠珠穆朗瑪峯”。處於阿拉善沙漠中心,氣候乾旱,流動沙丘佔沙漠面積的83%,移動速度較小。

全球最高的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海拔高度在1200-1700米之間 第2張

中部有密集的高大沙山,一般高200~300米,最高的達500米。以複合型沙山為主,為北30°~40°東方向排列,系西北風的強大影響所致。高大沙山的周圍為沙丘鏈,一般高20~50米。沙丘和沙山上長有稀疏植物,西部以沙拐棗、籽蒿、麻黃為主;東部主要為籽蒿和沙竹,沙拐棗、麻黃等逐漸減少。邊緣生長蘆葦、芨芨草等,為主要牧場。有些湖盆邊緣有淡水泉出露,為治理沙漠提供了條件。巴丹吉林沙漠平均每10平方公里不到1人。

在整個沙漠內部,僅有巴丹吉林廟和庫乃頭廟兩大居民點。基本無種植業。全部經營牧業,駱駝為該地主要家畜,數量居中國各旗縣之冠;次為山綿羊。沙漠內部無固定道路,橫穿腹部異常困難,中部及東北部基本為無水區。東南部的雅布賴鹽湖盛產食鹽,西部的古魯乃湖及巴丹吉林廟附近的一些湖泊內有碳酸鈉的沉積。

奇峯、鳴沙、湖泊、神泉、寺廟堪稱巴丹吉林“五絕”。受風力作用,沙丘呈現滄海巨浪、巍巍古塔之奇觀。巴丹吉林沙漠佔阿拉善右旗總面積的39%,相對高度200~500米,是中國乃至世界最高沙丘所在地。寶日陶勒蓋的鳴沙山,高達200多米,峯巒陡峭,沙脊如刃,高低錯落,沙子下滑的轟鳴聲響徹數公里,有“世界鳴沙王國”之美稱。

沙漠中的湖泊星羅棋佈,有113個之多,其中,常年有水的湖泊達74個,淡水湖12個,總水面4.9萬畝,湖泊蘆葦叢生,水鳥嬉戲,魚翔淺底,享有“漠北江南”之美譽。沙漠東部和西南邊沿,生動記錄狩獵和畜牧生活的曼德拉山巖畫,被稱為“美術世界的活化石”。

在阿拉善右旗7.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棲息着2.4萬各族兒女,而在境內的2.8萬多平方公里的巴丹吉林沙漠中,生活着24户100多個牧民,他們世世代代善待沙漠,沙漠也給他們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環境,創造了人與自然相安如初的大漠生態文化。一個湖泊、一個沙窩就是一個生物圈,就是一個創造生命奇蹟的故事。自1984年以來,先後有法、日、美、奧地利、新加坡等國家及國內許多專家學者前來考察。

1993年,中德聯合考察隊對巴丹吉林沙漠進行了綜合考察,獲得了大量有價值的資料,發現了鴕鳥蛋和恐龍化石,在沙漠腹地的湖泊周圍還發現了大量的新石器和舊石器,經考古分析,這裏在3000~5000年前就有人類活動的遺蹟。1996年德國探險旅行家包曼出版了《巴丹吉林沙漠》一書,轟動了歐洲探險界。

沙漠因為缺少水而生成,因為缺水而被稱為生命的禁區,但在極度乾旱的巴丹吉林沙漠卻有着沙山和湖泊共存的奇觀,這讓全世界的人都為之費解。

沙漠中的綠洲

高大沙山間的低地有144個內陸小湖,主要分佈在沙漠的東南部。由於蒸發強烈,湖泊積聚大量鹽分,湖水大多不能飲用或灌溉。

東南部一些湖泊的邊緣生長蘆葦、芨芨草等,可供牧業利用。某些湖盆邊緣仍有淡水泉出露,可飲用,為今後治理沙漠提供了有利條件。

地貌

地質構造上屬阿拉善地塊,地貌形態緩和,主要為剝蝕低山殘丘與山間凹地相間組成,第四紀沉積物普遍覆蓋於地表,形成廣泛分佈的戈壁和沙漠。

在沙漠範圍內,除東、南、北部有小面積的準平原化基巖和殘丘外,廣大地區全為沙丘覆蓋,其中流動沙丘佔83%。西部邊緣的古魯乃湖、北部的枴子湖、東部的庫乃頭廟附近有以梭梭為主的固定、半固定沙丘,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沙丘高大密集,其中高大沙山佔沙漠總面積的61%,高度多在200~300米,最高可達500米,有疊置沙丘的複合型沙山、金字塔型沙山及無明顯疊置沙丘的巨大沙山等3種形式,單純的沙丘鏈所佔面積較小。

僅在沙漠的東南部,沙山之間分佈有許多內陸小湖(俗稱海子),約有144個,面積一般為1~1.5平方公里,最大深度可達6.2米。多為鹹水,不能飲用。湖周植物生長茂密,多為濕生、鹽生等類型,常以湖水為中心與周圍沙丘呈同心圓狀分佈,接近沙丘的地段出現以沙生植物為主的固定、半固定沙堆。海子周圍常為牧場及聚落所在。

沙山形成

關於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形成的原因國內外研究者看法不一。有人認為,巴丹吉林的東南部被雅布賴山遮擋,產生與雅布賴山走向垂直的重力波的擾動,這一地區又常年吹西南風,颳起的沙粒在山前堆積,重力波中的上升氣流將沙子帶到更高處,久而久之聚集成高大的沙山;也有人説,巴丹吉林一帶原本是丘陵地貌,沙化後,沙粒直接覆蓋在丘陵上而形成高大沙山。

關於沙山成型的最新説法是地下水維持了沙山。河海大學、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曾聯合署名,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地下水維持高大沙山》的論文。

文章指出,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數千年屹立不移的祕密在於:表層沙子下20—30釐米處為濕沙層,沙子孔隙裏含有大量水分,受下伏深大斷裂帶地下水上湧、水汽蒸發引起沙丘表面濕度增大、固定性增強,進而形成高大沙山。

另有説法是由於氣候的乾濕波動導致,當氣候進入濕潤週期,大量的降水使得沙丘中的碳酸鈣形成鈣結層,將沙子膠結、固定住。當氣候進入乾旱週期時,流動的沙子不斷在鈣結層上加積。如此反覆進行,沙丘就越來越高大了。

湖泊形成

關於巴丹吉林沙漠的湖泊形成的原因看法不一。有人認為是大氣降水加上凝結水(露水),這裏的沙丘在晚上降温快,達到水汽凝結成水的温度,水就會凝結到沙丘上,進入沙裏,這種凝結水一年的總量相當於這裏年平均降水量約80毫米;也有人説,這些湖水都是氣候濕潤的時期殘留下來的;也有人認為,這些湖水是從雅布賴山或祁連山,甚至是從阿爾金山的大斷裂帶過來的。

一種新的説法是從東南方過來的深循環水,深循環水是從地殼深處溢出來的,而且是温度較高且穩定的熱泉水,它們在經過灰巖、石灰巖地區後,才能帶來溶解的碳酸鈣。這些水湧出地表後,温度、壓力發生變化,二氧化碳氣體逃逸,碳酸鈣才重新沉澱下來,形成鈣華。而巴丹吉林沙漠中常年有積水的湖泊有很多鈣華。

氣候條件

巴丹吉林沙漠屬温帶大陸性沙漠氣候,氣候極為乾旱,降水稀少,且多集中在6-8月份,年降水量50~60毫米,年均温7~8℃,絕對最高温37~41℃,絕對最低温-37~-30℃,沙面温度達70~80℃,年蒸發量大於3500mm,蒸發量是降水量的40-80倍。夏季高温酷熱,最高温度可達38-43℃,光照強烈,是內蒙古自治區光照最充足、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年均風速4米/秒,八級大風日為30天左右,主要為西北風。沙丘上植物較少。僅於沙丘下部或丘間低地生長有稀疏灌木、半灌木,除梭梭林外,還生長有沙拐棗、沙竹、霸王、木蓼、沙蒿、檉柳、沙葱等,覆蓋率在5%左右,在沙山與湖泊間常出現有白刺沙堆。在沙漠中還有多處泉水湧出,水質清澈,甘甜可口,可供人蓄飲用。更神奇的是,該地湖泊嚴冬也不結冰。

自然資源

礦泉水

河海大學地球與工程學院教授陳建生及其團隊經過多年研究,提出地下水深循環理論,認為在巴丹吉林沙漠中存在深循環地下水資源,可以解決當地羣眾的飲水問題。

2014年12月,依據河海大學地球與工程學院研究團隊提出的地下水深循環理論,內蒙古阿拉善右旗尋找飲用水源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果。8口井,每晝夜近1萬立方米的優質礦泉水噴湧而出。巴丹吉林沙漠發現了符合國家富鍶型礦泉水標準的優質水源。

經檢測,8口井的水質均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水中富含鍶、偏硅酸等對人體有益的諸多礦物質,既具有很好的醫療保健作用,又具有極高的商業開發價值。

根據深循環理論,在內蒙古高原造山帶及周邊地區的斷裂帶、火山口等地質構造中,就可能找到深循環地下水。依照這個理論,只要尋找到位於深層水循環“天然通道”上的火山口等導水構造,就相當於找到了水流的出口。陳建生説:“在沙漠中找到水,也證實了地下水存在着深循環形式。”

全球最高的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海拔高度在1200-1700米之間 第3張

景觀特色

在巴丹吉林沙漠內,沙山沙丘、風蝕窪地、剝蝕山丘、湖泊盆地交錯分佈,並以流動沙丘為主,約佔沙漠總面積的83%,流沙面積僅次於新疆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最高沙峯為必魯圖峯,海拔1617米,相對度500多米,是最高世界沙山,比撒哈拉大沙漠高峯還高70多米,俗稱“世界沙漠珠峯”。奇峯、鳴沙、湖泊、神泉、寺廟是巴丹吉林“五絕”。

受風力作用,沙丘呈現滄海巨浪、巍巍古塔之奇觀。寶日陶勒蓋的鳴沙山高達200多米,峯巒陡峭,沙脊如刃,沙子下滑時的轟鳴聲可響徹數公里,有“世界鳴沙王國”之美稱。沙漠內還有一百多個星羅棋佈的沙漠湖泊,多以鹹水湖為主,最深的可達6米以上,湖畔蘆葦叢生,水鳥嬉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