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飲食百科>養生保健>

專家教你三伏灸正確的操作方法

養生保健 閲讀(2.32W)

三伏天是一年最熱的一個季節,在這個季節裏面,很多人都會出現一些不適應的徵兆,很多人市民也會選擇在三伏天的時候去做艾灸,但是你知道怎樣做三伏灸呢?三伏灸任何都是可以做的嗎?趕緊跟隨小編去看看吧!

專家教你三伏灸正確的操作方法

三伏天一共有三個階段,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

按史記的説法:“伏者,隱伏避盛夏也”,意思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伏是隱藏之義。我經過反覆思考,借用了個詞“潛龍在淵”,應該較為形象且貼切。另外,我個人認為,“伏”最少還有以下幾個含義:

1.天象:有伏熱之意,伏者覆也,蓋也,包裹狀也,熱之積累也,“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多於散發的熱量。

2.人象:伏有“匍匐”之意,類“苦夏”之説。盛夏之際,濕熱交蒸不得外泄,陰蒸陽覆,悶而不舒,人們疲憊不堪。

3.地象:伏者,位之卑也;陽氣者天也,在高位,陰氣者地也,卑位。

4.伏者,伏藏也,伸之始也,陰伏陽中,極陰而陽,夏至一陰生,其後蓄勢待發焉。 5.伏者,隱蔽也,內涵也,古人精心選用“伏”字,示其內涵也,寓有透過現象推理本質之意。“大德曰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三者,謂其盛也。“三伏”提醒我們在充分認識自然法則後,可用善法引伏邪外出也。

三伏灸的機理

“三伏灸”,不是普通的艾灸法,而是特指在每年的三伏天,選擇一些特殊的中藥,做成膏狀,敷貼在特定的穴位上,進行温和刺激,類似“發泡灸”的一種方法。

“三伏天”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古人規定從夏至日開始算起的第三個“庚日”為入伏,並作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的第一天。從“立秋”開始算起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始日。第二個”庚日”定為出伏,即伏天結束。

在此,我不具體描述“三伏灸”怎麼操作了,因為大部分中醫大夫,都能熟練運用本方法。我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三伏灸”治療的機理。

艾灸療法

首先,我們來看看艾灸療法,它是通過燃燒艾絨,給穴位或經絡加温,一則通過火的温熱刺激,二則通過藥物性味的滲透,共同激發經氣。燃燒的艾絨對準特定的穴位,因為定點、定向刺激可使患者神聚一處,神聚則眾氣隨之,聚氣則強大,本法符合“制其神,令氣易行”之意。氣為血帥,氣行則血亦行,氣血流動則摩擦生熱,熱則能温,隨着經氣的充盈和運動的加速,腠理毛孔隨之開放,達到温經散寒的目的;那麼,原來客居身體內部的陰寒或寒濕,被快速排出體外,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治療效果。在此,療效是四個方面的疊加及放大的結果:關注力本身加上穴位的作用,再加上藥物的作用,還有火的温熱效應。艾灸治療是調神和調氣血同時起作用,而在調氣血的同時,經絡之形,身體之形也因為內容物的改變而有所變化。

“三伏灸”既取名為“灸”,當然是因為它的作用機理類似艾灸療法,且有更強大温經散寒的功效。三伏灸目的是借暑天體內陽氣外散之機排除寒濕之毒,且藉助天地之陽氣激發人體陽氣,提高人體陽氣的格局。三伏灸所選用藥物,講究以氣相感,以味相應;大多辛温走竄,温陽散寒、逐飲化痰,消腫散結之品。通過藥物對穴位產生的温熱刺激,最能導引氣血循經散寒,又能温煦經脈,補充元氣的不足。

排“伏邪”

我們知道“寒主收引”,長期陰寒致使經脈收引攣縮,而陽氣被抑。而濕邪常“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衞氣解散”而使脈道不暢,氣血灌輸量相對不足。 今“三伏灸”借辛温通絡之品,貫徹天地陽氣,振奮體內陽氣,鼓盪氣血,祛寒散濕,使氣道復暢,而元氣復盈其中,則營滿衞強,何患諸症不除! 所以“三伏灸”治療的要點是排除體內潛伏的致病因素--“伏邪”,施灸後體表穴位處出現水泡是其明證。且本法既助衞氣推動,又温煦衞氣,還可使氣道復盈,元氣復充;是提高自我防衞能力最好的方法之一。

我們知道,任何一種疾病的表達,都是裏應外合的結果;“內有伏邪,外有強敵環伺”是致病的主要條件。我們觀察一下“三伏灸”所治療的病種,一般都是陽虛陰寒內盛或寒濕之邪所致疾病。病因往往是身體的陽氣不足,陰寒內盛,當氣温降低時,寒氣隨之活躍,擾亂了身體氣血原有的運行狀態,出現症狀。當然,也有一些因情緒所擾而引發之病,但前提條件都是經絡之中有伏邪,致使氣血不暢或不榮,所以當外邪引動時,一觸即發。

三伏灸,祛寒充陽

一氣變動,貫通天人。冬主收藏,故毛孔閉,元氣守;夏主升發,毛孔開,而寒濕之氣排在體表。 本療法之所以選在“三伏天”,是外應天時,順勢利導,因為三伏天是大自然陽氣最為旺盛之際。“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人體內的陽氣在盛夏時感應天地陽氣而動,故內陽充沛,氣機活躍。此時氣血趨於體表,腠理疏鬆,毛孔易張,有利於藥物的滲透和吸收,也有助於邪氣的外驅。

藉助天之充沛陽氣,體內舒展之陽氣,藥物之辛温陽氣共同引導,則寒邪易散,濕邪也借陽出表,隨汗而解。我們人體有經絡內屬臟腑,外絡支節,通天徹地;而經絡既是氣血運行的道路,也是邪氣出入的通路。之所以有些疾病感寒濕之邪易犯,是因為經絡中原有寒濕之邪潛伏,以作內應,裏應外合則諸症行焉。內經有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春夏養陽”。選用“三伏灸”,可祛除體內寒濕之邪,使陽氣充盈。陽主固密,乃固本扶陽之妙法也。

庚日,復陽之日

三伏灸選日為“庚日”,庚為庚金也,庚金為大腸,勢之極下也,肺為辛金,為華蓋,勢之極上也。肺與大腸相表裏,肺藏魄,而肛門名“魄門”,言二氣相通也。肺朝百脈,肺為水之上源,天氣下為雨;大腸主津,氣每每降極而升,則地氣上為雲;衞出於下焦,而上焦如霧;肺主皮毛,衞護一身之表,而實取氣於大腸;而大腸屬胃屬土,此亦培土生金之意也。衞氣的發源地雖處於卑位,卻是一支主力軍,是元氣中的慓疾者,是直達肌表的元氣。在三伏天,人體順應天時,處於“陽盛於外而虛於內”的境地,腠理開泄,汗流浹背,加上暑氣逼人,致使人體陽氣宣發太過而現內陽匱乏的夏令體徵。

“庚日”是復陽之日,也是衞氣出表最旺盛之日,庚日治療取意與天時相呼應,讓天地之陽氣來養人身之陽氣;通天徹地,再加上藥物作用及穴位的功效來激發體內陽氣,升降出入而生機化現焉。

結語:以上就是本站為您總結的內容,通過上文的介紹,大家知道三伏灸的操作了吧,通過上文的介紹,知道在三伏灸的時候要注意什麼了吧,趕緊學習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