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飲食百科>常見疾病>

足內翻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常見疾病 閲讀(7.8K)

足內翻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類嬰兒疾病,在嬰兒的一旦發育不良就可能會出現足內翻的症狀。我們可以通過臨牀的表現及時的關注孩子出現的問題,小孩子的身體支架具有可塑性,這時候如果出現了不良的症狀,很可能會對以後的身體發育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所以媽媽們一定要多加註意。

足內翻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臨牀表現

1、出生後即出現單側或雙側足部程度不等之畸形,足部呈踝關節跖屈位,內翻、內收畸形。

2、患兒學行走時,用前足或足外側緣着地行走,隨着年齡漸大,畸形漸加重,嚴重者足揹着地行走,負重處出現滑囊和胼胝。

3、X線攝片,患足正側位:出生後,X線片上可以看到距骨、跟骨、骰骨的骨化中心,有時可見到第三楔骨,所有的跖骨和趾骨均已出現,而跗舟狀骨要到3歲才出現骨化中心。

4、根據三條線估計畸形:

1)在正位片上測定跟距角,若小於30°,表明足部無內翻;

2)測量第一跖骨縱軸和距骨縱軸所交叉的角,正常為0°—20°;

3)X線側位片測量距骨縱軸和跟骨跖面所形成的角,正常35°—55°,如果小於30°,則表明足下垂。如果距跟角小於15°,第一跖骨與距骨縱軸交叉所成的角大於15°,表明距舟關節半脱位(Simon15°定律)。

5診斷依據

1.嬰兒出生後即有一側或雙側足部跖屈內翻畸形。

2.足前部內收內翻,距骨跖屈,跟骨內翻跖屈,跟腱,跖筋膜攣縮。前足變寬,足跟變窄小,足弓高。外踝偏前突出,內踝偏後且不明顯。

3.站立行走時跖外緣負重,嚴重時足背外緣負重,負重區產生滑囊炎和胼胝。

4.單側畸形,走路跛行,雙側畸形,走路搖擺。

5.X線攝片:距骨與第一跖骨縱軸線交叉成角大於15°,跟骨跖面和距骨縱軸線夾角小於30°。

6治療原則

1.從出生後即開始,愈早治療,效果愈好。治療方法根據年齡和畸形程度而不同。

2.手法矯正法:一般適宜6個月以內或較輕型者。從出生後即開始,愈早愈好。由醫師教會母親或帶領患兒,先矯正足前部內收,再矯正距骨下關節內翻,然後矯正踝關節的跖屈。手法應輕柔,以免損傷骨骺。每種矯正位置保持10秒鐘,每次10—15分鐘。每日運算元次,一般主張餵奶前進行。

3.石膏管形外固定矯正:適應於3月—1歲每2—3月更換一次。

4.手術治療,適用於6個月以上,手法無法矯正者。術式按年齡而異。

(1)足內後側軟組織鬆解術,適用於6個月至6歲患兒。

(2)足外側柱縮短術,適應於畸形嚴重3歲以上患兒,在足內側、後側軟組織鬆解術同時,行跟骰關節骰骨或跟骨楔形切除,或行跟骨外側楔形截骨術。

(3)三關節融合術,適應於12歲以上畸形嚴重之患者。

在生活中一旦發現了小孩子出現了足內翻,一定要及時的去醫院接受相應的檢查。在檢查的之後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矯正治療是非常關鍵的,這時候對於小孩子的骨頭進行引導性修復是非常有效的,如果以後進行治療會大大增加治療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