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飲食百科>健康生活>

深秋10月怎麼養生最靠譜 10月少吃這些菜

健康生活 閲讀(2.05W)

時值深秋,氣温驟降,秋風蕭瑟,萬物凋零。中醫認為,深秋養生不僅可以防治各種疾病,還能夠為寒冬的到來做好充分的準備,提高人體的適應能力。

深秋10月怎麼養生最靠譜 10月少吃這些菜

給10月份開個養生處方

此時節應以淡補為原則,並且要補血氣以養胃。進行有針對性的飲食干預,嚴格限制食鹽攝入量,每日食鹽攝入量不超過6克,最好食用低鈉鹽,同時還要限制脂肪類食品的攝入,多食富含纖維素的食品和蔬菜。

保持適當的體重,特別是肥胖的患者,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戒煙、限酒,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穩定情緒,培養自己的各種愛好。可以通過欣賞音樂,學習繪畫和書法等來陶冶情操;種花草、養寵物也可以使人獲得良好的心態,緩解緊張的情緒。

十月份應該多吃的蔬菜:

青菜、捲心菜、菠菜、芹菜、白蘿蔔、青蘿蔔、紅蘿蔔、芋艿、茭白、

菜花、茼蒿、生菜、南瓜等。

十月份應該少吃的蔬菜

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薑、葱、蒜類,因過食辛辣宜傷人體陰精。

深秋養生護體實用技巧

技巧1、熱水泡腳 驅寒健腦

寒露後,天氣漸涼,甚至會氣温突降,寒潮來臨,最容易引發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風寒濕痺、關節疼痛。心腦血管疾病也特別容易在這個時期發作或加重。所以這個節氣中,養生重點除仍需要預防燥邪損傷外,還必須防止寒邪傷人。此時足部的保健尤為關鍵,寒露節氣一過,就應注重足部保暖。

清遠市中醫院的養生專家稱,人的足部距離心臟最遠,又直接與地面接觸,因此散熱較快,最易受到寒邪侵襲。尤其是許多體質虛弱的人,腳經常是冰涼的,這就是因為血液從心臟出來到腳部循環減速造成的,因而有“寒從腳起”之説。

“熱水洗腳,勝吃補藥。”暖足的最簡單實用的方法就是熱水泡腳。中醫認為,足部是足三陰經、足三陽經的起止點,與全身所有臟腑經絡均有密切關係,用熱水泡腳,可以起到調整臟腑功能、驅散寒氣,温暖全身;促進周身血液循環,及時消除疲勞的作用。早上運動後用熱水洗足可以健腦強身;夜晚就寢以前用熱水泡足可改善睡眠,有助於提高睡眠質量;用熱水泡腳足還有利於治療腳癬。因此,熱水泡腳一直是中醫裏推崇的養生之道。

其具體做法是,先用臉盆準備半盆熱水,旁邊再準備一個熱水瓶,雙足入盆浸泡,水温宜高一些,但必須忍受得了,以不燙傷為原則。每次濯足最好在20分鐘以上,水温低了就從熱水瓶中倒入一些熱水,使水温始終保持熱燙。泡腳水的温度要控制在42℃左右,水量以沒過腳踝部為好。

泡腳時間不宜過長,以30分鐘左右為宜,其間加入熱水2~4次。在泡腳過程中,人體血液循環加快,心率加快,如時間過長,易增加心臟負擔。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應格外注意,如果有胸悶、頭暈的感覺,應暫時停止泡腳,馬上躺在牀上休息。晚飯後1個小時才可泡腳。因為飯後人體內大部分血液都流向消化道,如果立即用熱水泡腳,日久會影響消化吸收。

技巧2、護足:睡覺保暖 防腳抽筋

寒露的到來,預示着大範圍的降雪降雨降温天氣的到來。在南方,細心的市民會發現,這種深秋季節經常出現腳抽筋的現象,中醫專家稱,這可能是腳病的症狀,而雙腳感到不適,可能是疾病的信號。據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的調查顯示,我國每兩個人中就有一人患腳病,成年人患病比例更高達75%。就腳病問題,清遠市中醫院養生專家及相關保健網站均提醒市民要注意入秋護腳。

腳掌疼。走路、站立或按壓時,拇指關節和腳掌疼痛,但沒有紅腫,這可能是足底肌羣損傷。可以每晚用熱水泡腳;腳掌疼的同時,第三或第四腳趾也出現疼痛,可能是長期穿高跟鞋的原因。建議穿高跟鞋的女士最好選寬頭、厚鞋底的鞋,且適當換穿平底鞋;如是沒有原因的腳掌疼痛,並有口渴、尿頻、容易餓、體重減輕等症狀時,則可能是否患有糖尿病了。

腳趾甲厚重、發黃。這種情況通常由黴菌感染引起,人們毫無知覺,但這種感染很快會波及全部腳趾甲,導致其發出難聞的味道,顏色變深。專家提醒如果是指甲鬆脆,説明是腳氣感染,但如果只是指甲厚,可能是腳趾受損。

兩腳麻。健康人手腳麻木,多是雙腳長時間處於一種姿勢導致,這種症狀會自己消失,但如果持續時間較長,或反覆發作,時輕時重,就可能是疾病引起的病理性麻木,如血栓性脈管炎等,應該重視。

腳腫。除了一般性的久站、久坐或下蹲引起的腳腫外,女性經期、孕期出現的浮腫外均會出現這種情況。但如果兩腳不明原因的腫脹,可能是心臟病、內分泌等疾病的信號。

腳抽筋。睡覺時總是腳抽筋,應該增加鈣、鉀和鎂的攝入。腳抽筋時,可以按摩疼痛部位,也可以冷敷。為了避免抽筋,睡覺前可伸伸腳,然後喝杯熱牛奶。但有時候可能是入秋後晚間天氣轉涼,市民踢被子,讓腳某部分受涼,而突然的翻身動作用力過度,也可能引起受涼腳部分抽筋,這時候需要注意腳的保暖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經常艾灸足三裏穴和湧泉穴等,對下肢乃至周身的防寒保暖均有好處。

技巧3、護肺:充分利用唾液作用

寒露過後的深秋季節還得注意防燥,也就是説要使肺氣旺而不受外邪之侵,這是秋季非藥物性養生的基本方法。由此,清遠市中醫院的養生專家向市民提供了多種簡單的方法。

上下顎運動

每天晨起和臨睡前,有如咀嚼口香糖一樣(張大口)作上下顎運動100次。然後閉嘴,舌抵上顎鼓漱100次,使津液滿口,徐徐嚥下,反覆36回。

壓揉承漿穴

承漿穴在脣下凹處,以食指用力壓揉,可感覺口腔內會湧出分泌液。若糖尿病患者在想喝水之時,用力壓揉此處10餘次,口渴即可消失,不必反覆飲水。這種分泌液不僅可以預防秋燥,而且含有可延緩衰老的腮腺素,同時可使老人面色紅潤。

擊敲法

肺與大腸相表裏,由於秋燥易導致大腸蠕動變慢,形成季節性便祕。專家建議用這種方法試試,眼睛的正下方頰骨處,是大腸經絡貫通處,只要有規律地刺激眼眶正下方或顴骨四周,就可使腸功能恢復正常。

秋天養生該喝什麼茶?

秋季幹舌燥求助烏龍

烏龍茶屬半發酵茶,介於綠、紅茶之間,色澤青褐,因此又得名“青茶”。在味道上,烏龍茶既有綠茶的清香和天然花香,又有紅茶醇厚的滋味,不寒不 熱,温熱 適中,因此有潤膚、潤喉、生津、清除體內積熱的作用,可以讓機體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冬季室內空氣乾燥,人們容易口乾舌燥、嘴脣乾裂,這時泡上一杯烏龍 茶,可以緩解乾燥的苦惱。此外,烏龍茶對蛋白質及脂肪有較好的分解作用,能防止肝臟脂肪堆積。

秋季抑鬱不妨品花茶

花茶包 括茉莉花茶、玉蘭花茶、桂花茶、玫瑰花茶等,是以綠茶為茶坯加入不同香花熏製而成。一般來説,花茶可以養肝利膽、強健四肢、疏通經脈。以茉莉花茶為例,可 以清熱解暑、健脾安神,對治療痢疾和防止胃痛有良好效果。而金銀花茶則可以清熱解毒、提神解渴,並對咽喉腫痛等有較為理想的療效,對預防流感效果亦佳。尤 其是女性在更年期及經期前後容易心情抑鬱、性情煩躁,不妨用喝花茶的方法來消解鬱悶。

秋季上火找綠茶幫忙

冬天氣候乾燥, 加上人們喜歡吃油膩、辛辣的食物,上火就成了困擾許多人的健康問題,同時帶來便祕、口乾舌燥甚至口舌生瘡等後果,這個時候就可以求助於綠茶。綠茶是未發酵 茶,性寒,可清熱,最能去火、生津止渴、消食化痰,對輕度胃潰瘍還有加速癒合的作用,並且能降血脂、預防血管硬化。因此容易上火的、平常愛抽煙喝酒的,還 有體形較胖的人都比較適合飲用綠茶,而腸胃虛寒的人則不宜服用綠茶。

秋季防流感喝紅茶

冬天喝茶以紅茶為上品。紅茶甘温,可養人體陽氣;紅茶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糖,可生熱暖腹,增強人體的抗寒能力,還可助消化、去油膩。

研究發現紅茶可以減少中風和心臟病的發病率,而中風和心臟病正是冬季高發的疾病,因此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在冬季經常泡上一杯暖暖的紅茶,不但 可以暖身 體,還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此外,常用紅茶漱口或直接飲用還有預防流感的作用。喝紅茶對於預防骨質疏鬆、降低皮膚癌的發病也有獨到的作用。

初秋、仲秋、晚秋進補食物

初秋:扁豆利濕,秋藕補人

秋日,要適當減少冷飲以及寒涼食物的攝入,俗話説“秋瓜壞肚”,對各種瓜類宜少食,以防損傷脾胃陽氣。初秋時節,應適當加入扁豆、豇豆、薏苡仁等健脾利濕之品煮粥食用,以助脾胃消化。俗話説“秋藕最補人”,還可將糯米灌入藕眼中蒸熟食用。

仲秋:香蕉潤燥,蘋果補酸

仲秋,伴隨着自然萬物乾枯萎黃,人體常反映出“津幹液燥”的徵象。如口鼻咽喉乾燥、皮膚乾裂、大便祕結等。對此,應從飲食上進行調理,注意預防秋燥。一是適當多吃能夠滋陰潤燥的食物,如芝麻、核桃、蜂蜜、梨、甘蔗、柿子、香蕉、荸薺、橄欖、百合、銀耳、蘿蔔、鼈肉、烏骨雞、鴨蛋、豆漿、乳品等,二是宜進食帶有酸味的食品,如葡萄、石榴、蘋果、芒果、楊桃、柚子、獼猴桃、檸檬、山楂等。另外,應少吃辛辣的食物。秋天尤其提倡食粥,最好是將上述潤燥之品與粳米或糯米同煮,既可補充營養,又能除燥。

晚秋:紅棗避寒,紅糖養人

晚秋,氣温逐漸下降,在加強營養增加食物熱量的同時,要注意少食性味寒涼的食品,並忌生冷。可用芡實、紅棗或花生仁加紅糖燉湯服,或用芡實燉牛肉等食用。

深秋養生食譜大推薦

老薑枸杞羊肉保健湯

原料:羊肉600克,老薑1大段,枸杞8克

輔料:鹽2小匙,醋、料酒各1/2碗,油2大匙

做法:

羊肉洗淨切塊,倒入沸水中加醋,汆燙去腥,撈起。老薑不去皮刷淨後,拍裂;炒鍋加熱放入植物油,爆香姜段,並下羊肉塊拌炒,續入8碗水和料酒,下枸杞煮沸,改小火慢燉約1小時。待肉 熟 爛,加鹽調味即可熄火。

貼士:

羊肉是温補食物,可增進體力,改善新陳代謝與身體循環,保健腹腔、滋補腎氣,防治更年期症狀。羊肉所含蛋白質為優質的完全蛋白質,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

枸杞能護肝養眼,增強抵抗力,促進造血功能,降血壓與血糖。

川貝杏仁蒸雪梨

材料:梨50克,冰糖5克

做法:

1.將雪梨洗淨,再把川貝、杏仁分別搗成粉末待用。

2.將雪梨從中橫着切開,去掉梨核,然後放入搗成粉的川貝母、杏仁混合在一起,裝進掏空的梨中。

3.將準備好的梨放入小碗,蓋上梨蓋,再加入冰糖和適量清水,放入蒸鍋,大火蒸30分鐘左右即可。

貼士:

梨:梨含有蛋白質,脂肪,糖,粗纖維,鈣、磷、鐵等礦物質,多種維生素等。具有降低血壓、養陰清熱的功效。煮熟的梨有助於腎臟排泄尿酸和預防痛風、風濕病和關節炎。在深秋氣候乾燥時,人們常感到皮膚搔癢、口鼻乾燥,有時乾咳少痰,每天吃一兩個梨可緩解秋燥,有益健康。清熱降火,潤燥止咳。

飲食禁忌

梨:梨與螃蟹同食傷腸胃。

深秋養生要點 做好入冬準備

深秋莫再“凍”

“秋凍”是民間流傳已久的一種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但要注意因時制宜,因人而異。

初秋,尚有夏天的“餘火”,暑熱未消,氣温仍高,甚至“秋老虎”肆虐,顯然“凍凍”無妨,無須急忙加衣。此時不但談不上“秋凍”,而且也沒有必要去“凍”。如果説“凍”,也只能是指注意降温,以消除炎夏殘存的暑氣,不要讓身體太熱。

仲秋時節,氣温開始逐漸下降,雖有些涼意,卻不甚寒冷,秋高氣爽,景緻宜人,這時是“秋凍”的較佳時期,尤其是青壯年,穿衣要有所控制,若捂得太厚,會導致身熱汗出,傷陰耗氣,有違於秋天陰精內蓄、陽氣內收的養生法則,應該有意識地讓機體“凍一凍”,以適應暑往寒來的氣候變化,並配合各種體育鍛煉,為越冬打好基礎。

進入晚秋,氣候變化較大,早晚温差增加,所謂“一場秋雨一場寒”。特別是秋冬交接之時,常有強冷空氣侵襲,氣温驟降。兒童正處在生長髮育階段,中樞神經功能尚不健全,體温調節能力較差,遇到寒冷刺激,若不注意防護,身體很快會發生一些不良反應。老年人體質虛弱,陰陽俱衰,全身抵抗力下降,禦寒能力減弱,受寒後往往不能像青壯年人那樣有效地進行自我保護。所以,小兒及老年人此時若再一味強求“秋凍”,就會適得其反,造成健康損害。

除此之外,深秋時節受到寒冷刺激後,不僅容易導致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舊病復發,甚至還會使冠心病患者出現心絞痛、心肌梗死,高血壓病人發生中風。因此,患有這些疾病的人,不但不能“凍”,反而應該及時添衣,注意保暖,尤其要加強腹、背和雙足等部位的防寒保護。此時適當的“秋捂”,對健康會大有裨益。

當心迷惑人的6種“假感冒”

到了深秋,感冒又成為大家口中的“流行語”。鼻塞、流涕、打噴嚏、咽痛、乏力、高燒……這些真的是感冒了嗎?其實,感冒也會作假哦。因為越來越多的醫生髮現,有幾種疾病的症狀與感冒相似,且常常容易被誤解。

假感冒之一——季節性流感

雖然都叫感冒,但流感和普通感冒從症狀和傳染性上卻表現不同。一般來説,普通感冒症狀輕,流感症狀重;普通感冒傳染性低,而流感傳染性強。普通感冒主要有鼻塞、流鼻涕、打噴嚏、咳嗽等鼻咽部症狀;而流感鼻咽部症狀輕,主要表現為發熱、乏力等。通常,普通感冒一週痊癒,流感病程可能更長。

防治有方:可試試鈎藤蜜茶。蜂蜜、鈎藤各15克,綠茶1克。鈎藤加水500毫升,煮沸3分鐘,去渣,加入蜂蜜與綠茶;日服1劑,分3次温服。

假感冒之二——過敏性鼻炎

患者會出現鼻塞、流鼻涕、打噴嚏等類似感冒症狀,並伴有輕度發熱,乏力頭痛,但對抗病毒藥或清熱解毒的中藥卻有“抗性”。和感冒相比,過敏性鼻炎患者的鼻部症狀更嚴重,流清鼻涕,鼻癢程度重,時間長,有時會持續一兩個月。

防治有方:1.鼻過敏者須避開過敏原,如花粉,家中塵蟎、毛毯或動物皮屑等。2.平時少食用冰涼食品或較寒性食物。如冷飲、冰涼瓜果、大白菜等。

假感冒之三——月子病

在產後出現關節痠痛、畏寒、怕風等類似感冒症狀,有可能是產後受了風寒濕邪,傷及關節、筋脈、肌肉組織所致,民間也稱為“月子病”。

防治有方:產婦在產後短期內儘量別吃冷飲、用冷水,尤其關節處更要注意保暖。秋冬季出門要戴帽子;出汗後一定要在室內等晾乾後再出門;不能用涼水洗臉、洗手、洗腳、洗澡。

假感冒之四——大葉性肺炎

主要由肺炎鏈球菌引起,會出現高燒、咳嗽、打寒戰等類似感冒症狀。大葉性肺炎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患者都會發熱,並且在進行X光檢查時,肺部可見明顯的實質性變化。受寒、疲勞、醉酒、淋雨引起的感冒,都可能誘發大葉性肺炎。

防治有方:預防大葉性肺炎應注意預防上呼吸道感染,加強耐寒鍛鍊;避免淋雨、受寒、醉酒、過勞等誘因;積極治療原發病如慢性心肺疾病、慢性肝炎、糖尿病和口腔疾病等。

假感冒之五——急性腎炎

發病前2~4周常有上呼吸道炎症和扁桃體炎症,表現為咽痛、流涕、鼻塞及低熱,容易被誤診為感冒。事實上,有一部分急性腎炎就是從感冒發展而來的,這在年輕人和小孩身上比較常見。患者通常會出現尿色深、泡沫多,有些患者還有面部水腫。此時,最好去醫院查個尿常規。

防治有方:急性期應卧牀休息,通常需2~3周,待肉眼血尿消失、血壓恢復、水腫減退即可逐步增加室內活動量。3個月內宜避免劇烈體力活動。為防水腫,急性期宜限制鹽、水、蛋白質攝入。

假感冒之六——乙型腦炎

會出現發燒、頭痛、咳嗽、咽痛等“假感冒”症狀,流涕輕微。患者在發燒、頭痛的同時,有噁心、嘔吐、嗜睡現象,7~10天后熱度才退,其他症狀緩慢消退。

防治有方:最主要的預防手段是接種“乙腦疫苗”,其次是滅蚊。高熱、昏迷、驚厥患者易失水,故宜補足量液體,成人一般每日1500~2000毫升,小兒每日50~80毫升/公斤體重。

深秋之最靠譜養生原則

1、早睡早起

深秋的氣候已有了幾分寒氣,清晨地氣清爽,養生宜早睡早起,這樣可使心境安逸安靜,神氣收斂,避免肺氣受燥邪的損害,保持肺的清爽功能。而且,在清晨清涼的空氣中適當做一些運動,可以提高機體抵禦寒冷的能力,當然運動量不宜過大,以免出汗着涼。

2、適當秋凍

深秋晝夜温差較大,早晚氣温較低,健康人不可頓添厚衣,宜稍穿薄衣,稍帶寒冷,民間有“春捂秋凍”即是此意。中醫認為,深秋適當地“凍凍”,有利於增強人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

3、養心寧志

深秋的景象凋零肅殺,易引起傷感抑鬱的情緒。因此,深秋養生要特別注意保持心情寧靜。在秋高氣爽時,不妨攜同親友外出旅遊,登高望遠,陶冶情操,增進健康。另外,如果秋季抑鬱情緒比較嚴重,或者有秋季抑鬱症的症狀的話,就要儘快諮詢心理醫生,尋求心理治療了。

4、調配飲食

深秋的氣候越來越乾燥,因此,深秋養生飲食宜清潤,避免老薑、生葱、生蒜、胡椒、花椒、芥末等辛辣香燥之品及燻烤、肥膩之食,要多吃潤肺生津的食物,如芝麻、核桃、蜂蜜、梨、甘蔗、柿子、香蕉、荸薺、橄欖、百合、銀耳、蘿蔔、鼈肉、烏骨雞、鴨蛋、豆漿、乳品等。其中甘蔗、梨雖可以清肺潤燥,但由於梨、甘蔗性寒,脾胃虛寒和胃腹疼痛的人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