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飲食百科>養生誤區>

飲食西化並非“慢性自殺”之因

養生誤區 閲讀(2.03W)

在北京落幕的Falk論壇上,有關專家呼籲提高對炎症性腸病的關注。炎症性腸病原本是在白種人中較高發的疾病,而近20年特別是近10年來,在亞洲的發病率明顯增加,專家認為除遺傳基因等因素外,亞洲人生活方式的西化,特別是飲食方面的變化,如更多地食用油炸食物和甜食等,可能與該病發病率升高相關。

飲食西化並非“慢性自殺”之因

不僅是炎症性腸病,在此之前,前列腺癌、乳腺癌、大腸癌、胃癌等疾病在我國發病率的增加,也都被認為與飲食西化有關。因此,有人提出“飲食西化等於慢性自殺”之説,我們不禁要問事實真的如此嗎?

北京協和醫院臨牀營養科主任醫師於康説:“飲食西化等於慢性自殺的提法有些言過其詞,在世界各國文化、經濟交融越來越多的今天,中國百姓接觸西方飲食是不可避免的,一些原來發病率低的疾病隨着社會發展而增多,並不能完全歸咎於飲食西化,這種提法存在幾個誤區。”

洋快餐就是西方飲食

很多人一提起西方飲食就直接劃等於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快餐,這實際是一個誤區。西方飲食的概念是十分豐富的。當然,如果全盤洋快餐是萬不可取的,尤其是青少年。“如果青少年從小就經常吃洋快餐,容易造成能量、油脂和糖分攝入偏高,部分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形成肥胖以及出現併發症的風險增高。”

中餐不會導致慢性病發病率增高

總的來看,中國飲食的整體質量和營養素的完整性與均衡性要比西方飲食好,但是中餐現在也呈現出一些不好的發展趨勢——烹調用鹽、用油、用糖明顯增多;動物性脂肪(肉類)攝入明顯增多;油脂類攝入佔每天能量攝入的百分比明顯增多。“這些趨勢在大城市中表現尤其突出。原來中國人飲食中脂肪攝入比例在25%左右,而現在能佔到40%甚至更高。”

於康説,“現在肉類食物攝入增多,並不是飲食西化,而是中餐本身的變化。比如紅燒肉、涮羊肉是典型的中餐,人們食用的量與頻次比以前增加許多。”

中國人的傳統飲食顯然是以植物性為主,所以中國人胃腸的生理特點是比較適應植物性食物的。因此,針對目前一些慢性病、西方常見病發病率的增多,目光並不應該僅僅盯住飲食西化的概念,而是首先要從中餐油脂比例、鹽糖含量上進行控制。

飲食西化只帶來健康隱患

於康説,還沒有醫學研究可以證明東西方人在消化功能方面存在人種差異,所以既不要誇大其詞,認為飲食西化等於慢性自殺,也不要盲目全盤西化。

現在東西方的交流越來越多,飲食的西化趨勢是不可避免的,西方飲食也有其自身的優點——第一,蔬菜烹調方法大多涼拌或者沙拉,最大限度保護了水溶性維生素,同時防止高温後過氧化物(治癌物)的產生;第二,材料新鮮;第三,刺激性食品較少,西方飲食很少有辛辣的;第四,某些烹調方法用油很少。

當然,沒有一種飲食是十全十美的,西方飲食在能量、糖分方面大部分還是高於中餐,因此在食用過程中,應取其所長、避其所短。

“西方飲食可以吃,但每週不要超過兩頓,每頓的量(特別是肉類)不宜過多,在這個前提下,對健康不會產生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