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飲食百科>心理健康>

古代女人結婚為何要坐花轎

心理健康 閲讀(3.04W)

古代女人結婚為什麼要坐花轎呢?我們都知道花轎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那麼,古代女人結婚有什麼講究呢?古代女人結婚注意事項有什麼呢?不注意結婚風水會怎麼樣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女人結婚為何要坐花轎

古代女子結婚為何要坐花轎?原來和這個皇帝有關

花轎,也叫喜轎,是傳統中式婚禮上使用的特殊轎子。一般裝飾華麗,以紅色來顯示喜慶吉利,因此俗稱大紅花轎。

俗話説:“大姑娘坐花轎——頭一回。”確實,在傳統的婚姻禮俗中,一頂花轎最稱不可或缺的道具,由此衍生出上轎、起轎、喝轎、宿親、翻鏡、壓街(顛轎)、落轎等一系列繁文縟禮,把整個送嫁迎娶活動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

甚至直到一經結婚登記婚姻便受到法律保護的今天,仍有許多新娘認為不坐轎車便算不上正式結婚——這種送親轎車,照例打扮得花團錦簇,其實就是傳統花轎的變體。

搜撿史書,用花轎迎娶新娘的禮俗,並非自古皆然。首先,“轎子”這種交通工具在生活中出現並正式在典籍中留下記載,已經是晚唐五代的事;其原型“檐子”(肩輿)的流行,至早也是初唐時代。

在此以前,無論官民結婚,都用馬拉車輦迎娶新娘。與此同時,唐宋兩朝政府都頒佈過禁止士庶乘坐檐子或轎子的禁令,而只許皇帝和經他特許的高官老臣使用。

從《東京夢華錄》、《五雜俎》等宋明人士所寫的着作可以看出,大約自北宋中期起,開始有“花檐子”迎娶新婦的風氣流行於汴京,到宋廷遷都江南後,花轎迎親才蔚為社會性的時髦,其後一直傳承下來。

倘論人力簡省、通行速度和費用開支,花轎顯然不及車馬來得方便,即論舒適和排場亦未必可比。緣此,從車馬到花轎的轉變是怎樣發生的,便成了一個令人感興趣的問題。

清朝幹隆二十年,因巡視黃河的築堤情況,幹隆皇帝來到了河南。在鄭州市東面的中牟縣,幹隆滿面春風,信步而行,他在這裏拜謁先賢勝蹟,賞覽民間風情,體察鄉野民風,興致很高。

這天,幹隆佇立在中牟縣衙外面的一個池塘前面,看着池塘裏荷花盈盈,荷葉田田,清香瀰漫,池塘旁邊又有垂柳依依,清風細細,不覺心醉神馳,就隨口吟誦起了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吟詠西湖的詩:“菡萏香清畫舸浮,使君不復憶杭州。

都將二十四橋月,換得西湖十頃秋。”説來也巧,就在幹隆沉醉在詩情畫意中的時候,正好迎面走來一支迎親隊伍,吹吹打打,鞭炮響亮,披紅掛綵,笑聲不斷,熱鬧非凡。

原來,今天是縣城裏有名的才女劉若蓮小姐出嫁的日子,正好從縣衙門前經過,還正好遇到了幹隆皇帝。因為有皇上在此停留,是不能冒犯的,所以,衙役命令迎親的隊伍讓路,若蓮坐在毛驢上一聽讓自己讓路,堅決不答應。

衙役大聲説:“皇上在此,小小民女快快讓路。”若蓮十分平靜而又理直氣壯地説:“婚姻大事,一生只有一次,在這良辰吉日,就是遇到當今皇上,俺也不會讓路的!”

幹隆皇帝聞聽這些話,心裏暗暗稱奇,他沒有想到小小的中牟縣竟然有如此有個性的女子,就走上前去,只見毛驢上坐着一個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她嫵媚多姿,俏麗動人。

幹隆看了若蓮一會兒,笑了,説:“你不讓路也可以,但我有個條件。”若蓮問:“什麼條件?”幹隆説:“我出一副上聯,你對一副下聯,對完下聯之後,你再作一首詩。

如果你下聯對得好,詩又作得好,我不僅不治你冒犯君王之罪,還讓你坐我的轎子送你到夫家成親,你看怎麼樣?”若蓮聽了幹隆的話,微微一笑:“一言為定,請出上聯。”

幹隆稍微沉思了一下,説道:“這上聯是:塘中荷花,瘋蝶硬要採。”若蓮聽了上聯,立刻對道:“畫上仙女,狂生卻難求。”幹隆一聽,拍手讚賞説:“對得好!對得好!小姐,再請你以黃河岸邊卧着的那個鐵水牛為題,作一首詩如何?”

若蓮出生在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吟詩作畫十分擅長。所以,她想了一下,不慌不忙地吟出了一首詩:“康熙令鑄一鐵牛,置堤鎮水幾十秋。狂風拂拂無毛動,細雨霏霏有汗流。青草河水難進口,無繩勒索卻昂頭。牧童有力牽不去,千年萬載永駐留。”

幹隆一聽這首詩,大喜過望,他大聲説:“小姐不僅容貌嫻雅,氣質超羣,而且才思敏捷,詩情不俗,小小中牟能有此才女,真是不可多得!不可多得!”然後,幹隆親自為若蓮掀起轎簾,請她上轎,並御筆親書“大姑娘坐轎頭一回”幾個大字,賞給若蓮,以示褒獎。

從此以後,大姑娘出嫁就開始坐轎了。所以説,女子坐花轎這件事還真不是自古就有,並且,唐代人家做的不是花轎,叫肩輿,這個工具在很多唐代畫家筆下都出現過。並且,普通人也是不允許坐的。

古代女子結婚風俗 古代女子出嫁時的習俗

遠古的婚姻,以掠奪婚為主,因為搶婚多是在黑夜進行,所以婚姻最早稱為“昏因”,所謂婚禮即“昏時成親”的意思。由於掠奪婚帶有濃重的野蠻色彩,再加上各方面條件的制約,最初意義上的婚禮是非常簡單的。隨着人類文明和政治經濟的發展,婚禮逐步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禮儀。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傳承,婚禮習俗已經做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植根於整個中華文化之中。

花轎迎親

轎是古代達官貴人的代步工具,建立科舉制度後,為彰顯對人才的重視,對考中的舉人、進士都要以轎迎接。因為結婚是人生的大喜事,人們便把結婚叫作“小登科”,認為和考取功名一樣光彩。

困此,就是普通老百姓,也要讓新媳婦做上花轎“隆重”一下。使用花轎迎親有許多講究,迎娶新娘前一日下午,轎伕要把花轎抬至男家,晚上轎中百燭齊燃,謂之“亮轎”,即紅燭高照,驅鬼祈福之意;

花轎到女家後,要先停於廳上,女家請一老婦,用鏡子向轎中來回照一照,謂之“照轎”,其意和男方的亮轎差不多;新娘上轎,大都由新娘的父兄或抱或背進花轎。

有的地方則是新娘穿着自己的紅繡鞋,然後套着父兄大鞋,走着上轎,上轎之後再將大鞋脱掉。按迷信説法,女子出嫁之時,雙腳不能踏地,否則會衝犯地神。新娘上轎後,轎伕要討吉利錢,女方給了以後方可“起轎”。

新娘障面

從上轎開始,在入洞房前,新娘一定要蒙一塊“紅蓋頭”。有的説是新娘嫁與新人,難免不好意思,故矇頭遮羞;有的認為是用紅布避邪。

其實這裏也有原始掠奪婚的痕跡,在搶奪新娘時, 為了不讓其大喊大叫和看清來人,搶到手後,都要把她的頭蒙起來,後來婚禮時一直延用這個習俗。

撒谷揚豆

新娘上轎前,要請一位福壽雙全的老太太,手持裝有穀子、豆子等五穀雜糧的器物,到處撒播,最後一把要撒在花轎當中。當花轎來到男家時,也有人照樣撒谷揚豆。

這樣做的含義是,女方希望女兒出嫁後吃穿不愁,享受清福;男方則希望娶新婦後帶來好運,五穀豐登!也有的説這種習俗是為了避邪,撒一些糧食給那些搗亂的鬼神,阻止他們進家門。現代婚禮中有人在樓梯上撒麥膚也是取此意。

拜堂成親

拜堂又稱拜天地,是婚禮過程中最重要的大禮。因為男女結合延續了人類,所以要先拜天地;從結婚開始,女人成了男方家族的正式成員,所以要拜高堂;結婚之後,男女將結合為一體,所以要夫妻交拜。

關於拜天地,有一個傳説:女媧造人的時候,開始只生了一個後生。這後生雖然有吃穿,逍遙自在,卻感到很孤單,於是請求月亮老人給他找個知心人。

月亮老人就又求女媧造了個姑娘,讓他們結為伴侶。在結婚的時候,月亮領着兩個白髮長者對二人説,“這是天公和地母,你們以後的生活全都離不開她倆,首先得給養育了你們的天公地母拜三拜。”從此便流傳下了“拜天地”的習俗。

花果撒帳

新婚夫婦進入洞房之前,要從親屬中選一位兒女齊全的吉祥長輩,手執托盤,裏面裝滿棗、栗子、桂圓、花生等,走進洞房,一邊抓起這些果子撒向寢帳,一邊吟誦:“撒個棗、領個小(兒子),撒個慄、領個妮(女兒),一把栗子,一把棗,小的跟着大的跑。”

棗子諧音“早子”,栗子諧音“利子”或“妮子”,花生意味着花花搭搭生,既生男又養女,合在一起,就是早得貴子,兒女雙全。

據記載,撒帳之俗始於漢武帝。漢武帝迎娶李夫人時,將其迎入帳中共坐,帝令宮人將準備好的五色花果撒入帳中,坐在帳中的漢武帝和李夫人爭相牽起衣角相接,以為得果多則意味着婚後得子多。

從此,撒帳既是婚禮中的笑樂調侃之舉,也成了必不可少的祝福之儀式。有人認為,現代婚禮上的彩色紙屑,就是從撒五色花果傳承而來。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你知道古代女人結婚為什麼要做花轎了嗎?不管在現在還是古代新娘子都是不能下地走路的,只是現在用轎車取代了以前傳統的轎子,看了上文,清楚古代的習俗了嗎?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