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飲食百科>中醫養生>

氣虛陰虧 內熱 咳喘痰血的人請注意了!

中醫養生 閲讀(2.02W)

人體從生下來,就開始一天天消耗,這裏主要是指先天之本的腎氣,人體的這點精氣神,就好比是一罐煤氣,總是越用越少,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説,相比出生時的絕對值來説,“虛”是絕對的,而不虛則是相對的。

氣虛陰虧 內熱 咳喘痰血的人請注意了!

內熱

內熱也叫內火,中醫證名。又稱為“火熱內生”。指體內臟腑陰陽偏勝之熱。宜辨虛實。常見症狀為胸中煩熱,午後潮熱,五心發熱,口苦,溲赤等。有陽虛和陰虛之分,如《明醫雜著》卷一記述:“內傷發熱,是陽氣自傷不能升達,降下陰分而為內熱,乃陽虛也,故其脈大而無力,屬肺脾;陰虛發熱,是陰血自傷不能制火,陽氣升騰而為內熱,乃陽旺也,故其脈數而無力,屬心腎。

當人體血、津液、元陰等物質虧損,過度勞累、久病耗損、大量失血、飲食失宜、外來的六淫邪氣中的“火(熱)邪”的煎熬等情況下,體內的液態物質過度消耗而得不到及時的補充,導致內火的發生。

氣虛

氣虛之體的主要表現為;少氣懶言、全身疲倦乏力、聲音低沉、動則氣短、易出汗,頭暈心悸、面色萎黃、食慾不振,虛熱,自汗,脱肛,子宮下垂,舌淡而胖,舌邊有齒痕,脈弱等,為功能減退,不一定有病,氣虛者需補氣。 陰虛:又稱陰虛火旺,俗稱虛火,陰虛之體的主要表現為;怕熱,易怒,面頰升火,口乾咽痛,大便乾燥,小便短赤或黃,舌少津液,五心(二隻手心、二隻腳心與頭頂心)煩熱,盜汗,腰痠背痛,夢遺滑精,舌質紅,苔薄或光剝,脈細數等。進補宜採用補陰、滋陰、養陰等法。

西洋參具有滋陰補氣,寧神益智及清熱生津,降火消暑的雙重功效。古語云:“西洋參性涼而補,凡欲用人蔘而不受人蔘之温者皆可用之”。故補而不燥是西洋參的特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