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飲食百科>中醫養生>

鍼灸治療偏癱的方法有哪些?鍼灸怎麼治療偏癱?

中醫養生 閲讀(2.53W)

中風偏癱最常見的表現就是肢體不靈活,如果採用中醫治療的話,可以改善肌力,縮短病程,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那麼偏癱的鍼灸方案是怎麼樣的呢?

鍼灸治療偏癱的方法有哪些?鍼灸怎麼治療偏癱?

一、中經絡:

1、絡脈空虛,風邪入中

症狀:肌膚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則半身不遂;或兼見熱寒,發熱,肢體拘急,關節痠痛等症,苔薄白,脈浮數。

治療: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滋養肝腎。以手足陽明經為主,輔以太陽、少陽經穴,針、灸並用;初病可單刺患側,久病可刺雙側,先刺健側,後刺患側。即“補健側,瀉患側”的療法。

主穴:上肢:背面、曲池、手三裏、外關、靈骨、大白(倒馬針對側)

下肢:環跳、陽陵泉、側三裏、側下三裏、解溪、火主穴。

配穴:除上述穴位外,半身不遂遷延日久還可取患側井穴點刺出血。

刺血:上肢:大椎、肩峯、尺澤、後溪;下肢:三金穴、委中、側三裏。治風宜治血,血行風自滅。

水針:紅花注射液、丹蔘注射液混合注射,每次兩組主穴,分別取2—5個穴位,配穴據症取2—3個穴位。

2、肝腎陰虛、風陽上擾

症狀:平素頭暈頭痛,耳鳴目眩,少寐多夢,突然發生口眼歪斜,舌強語蹇,手足重滯;甚則半身不遂,舌質紅或苔膩,脈弦細數或弦滑。

治法:滋陰潛陽,熄風通絡。

主穴:上肢:肩中穴、手五里、尺澤、陽池、對側重子、重仙穴。

下肢:髀關、駟馬上穴、駟馬下穴、通關、通腎、腎關、人皇、光明、太沖。

配穴:上肢加刺大椎、肩髃、臂臑、陽溪。

下肢加刺天皇、地機、地皇、四花下穴。

刺血:配穴可做刺絡療法,病側刺絡效果好,當健側關節部位屈曲拘攣者,可加刺其局部腧穴,肌膚不仁可用皮膚針叩刺患部。

方義:風病多犯陽經,陽主動,肢體活動障礙其病在陽,故本方取手足三陽經穴,又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故以陽明經穴為主,陽明經氣血通暢,肢體活動功能易於回覆;半身不遂遷延日久,患側肢體容易出現筋肉萎縮或強直拘緊,根據經絡循環路線的不同,分取手足陽明經的穴位,目的在於調和經脈,疏通氣血。

二、中臟腑

1、閉證

症狀: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口噤不開,兩手握固,大小便閉,肢體強痙;陽閉:面赤鼻熱,氣粗口臭,燥擾不寧,苔黃膩,脈弦滑而數;陰閉:面白脣暗,靜卧不煩,四肢不滑,苔白膩,脈沉滑緩。

治則:平肝熄風,清心豁痰,醒腦開竅。取督脈和十二井穴為主輔以手足厥陰,足陽明三經穴位。

取穴:主穴素髎、人中、十二井穴、太沖、四花中、手解穴、

配穴:牙關禁閉配下關、頰車;兩手握固配靈骨、大白;語音不利配天突、上廉泉。

刺血:十二井點刺放血,或向上斜刺;耳尖放血。

方義:本方組穴有平肝熄風,清瀉火熱,豁痰開竅之功。陽閉或陰閉症乃因肝陽暴漲,氣血上衝夾雜痰火、痰濕,閉阻清竅所致。取十二井穴點刺放血,以清心瀉熱,豁痰開竅。人中是督脈的要穴,有調和督脈氣血,啟閉開竅之功,肝脈上達巔頂,瀉肝經的原穴太沖,以鎮肝降逆,潛陽熄風,脾胃失和,運化失職,痰濁內生,取陽明經的四花中穴,以調理脾胃,除濕化痰,取手厥陰心包之榮,手解穴,以清心瀉熱。

2、脱證

症狀:突然昏僕,不省人事,目合口張,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遺,肢體軟癱,舌萎,脈細弱或脈微,欲絕。

治則:回陽固脱,取任脈經穴。

取穴:主穴:關元、神闕(隔鹽灸之)、正會、前會、後會、靈骨

配穴:汗出不止加陰郗,復溜;小便失禁加三陰交;昏迷不醒手解穴、透下白穴一針即醒。

操作:關元穴大柱艾條,神闕隔鹽艾灸,直至四肢轉温為止

頭針法:取對側面運動區為主,配足運感區,刺法:沿皮下刺入0.5—1寸,頻頻捻鍼,用於中風後遺半身不遂,能收到較好效果。

方義:任脈為陰脈之海,脱證為陽氣衰微證,根據陰陽互根的道理,元陽外脱,應從陰救陽。關元是任脈與足三陰經之會穴,為三焦元氣所出,聯繫命門直陽,是陰中有陽的穴位,神闕位於臍中,為真氣所繫,故用大艾柱重灸二穴,以救將絕之陽。

三、中風後遺症之語言不利、失語

症狀:舌強語蹇,肢體麻木,脈弦滑或失語心悸氣短,腰膝痠軟。

治則:鎮肝熄風、開音利竅。

取穴:主穴:正會、商丘、啞門、風府、廉泉以督脈穴為主。

配穴:舌僵硬加肩中點刺金津玉液,舌腫加側三裏,側下三裏。

頭針:失語者用語音區,前會、後會用倒馬針。

方義:舌強語蹇,音暗失語為三陽之筋,並絡於頜頰。夾於口。為風、寒、濕所客則筋急,故口緊不開,氣血偏虛,為風所乘,取正會、啞門、風府意在疏風通絡,通關開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