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風雲人物>

公孫龍簡介 中國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公孫龍介紹

風雲人物 閲讀(4.82K)

公孫龍簡介:公孫龍(前320年-前250年),中國戰國時期哲學家。名家離堅白派的代表人物。漢族,東周戰國末年趙國人。能言善辯,曾為平原君門客。

公孫龍簡介 中國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公孫龍介紹

公孫龍(前320年-前250年),傳説字子秉,中國戰國時期趙國人,曾經做過平原君的門客,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為《公孫龍子》,西漢時共有14篇,唐代時分為三卷,北宋時遺失了8篇,至今只殘留6篇,共一卷。其中最重要的兩篇是《白馬論》和《堅白論》,提出了“白馬非馬”和“離堅白”等論點,是“離堅白”學派的主要代表。是著名的詭辯學代表著作,提出了邏輯學中的“個別”和“一般”之間的相互關係,但把它們之間的區別誇大,割斷二者的聯繫,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思想體系。與他齊名的是另一名家惠施。

趙惠文王六年(前293年),封公子趙勝為平原君。平原君喜好名家論辨之言,公孫龍遂為平原君的門客。《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雲,“平原君厚待公孫龍”。

趙惠文王十五年(前284年),燕昭王欲攻齊國,公孫龍帶領弟子,從趙國趕到燕國,力圖勸其“偃兵”。燕王滿口答應,公孫龍卻表示不可相信,説道:當初大王招納欲破齊、能破齊的“天下之士”到燕國來,後來終於破齊。而今“諸侯之士在大王之本朝者,盡善用兵者”,所以我認為大王不會偃兵。他用這種“循實則名”的方法猜透了燕王的真實用心,使燕王無言以對。(事見《呂氏春秋·審應覽第六·應言》)

十六年(前283年),秦國與趙國盟會締約:“秦之所欲為,趙助之;趙之所欲為,秦助之。”答應相互援助。不久,秦興兵攻魏,趙欲救魏。秦王使人責備趙惠文王不遵守盟約。趙王將此事告知平原君。公孫龍向平原君建議説:趙也可以派遣使者去責備秦王説,趙國想援救魏國,秦國卻攻打魏國,是秦國首先違背了盟約。(事見《呂氏春秋·審應覽第六·淫詞》)

十九年(前280年),公孫龍又與趙惠文王論偃兵之事。趙王問公孫龍説:“寡人事偃兵十餘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公孫龍回答説:“偃兵之意,兼愛天下之心也。兼愛天下,不可以虛名為也,必有其實。”並指出趙惠文王當秦得地而縞素布總,齊亡地而加膳置酒,並不真正具有兼愛之心,故不能行偃兵之實。(事見《呂氏春秋·審應覽第六·審應》)

趙孝成王九年(前257年),秦兵攻趙,圍邯鄲。平原君使人向魏國求救。信陵君率兵救趙,邯鄲得以保存。虞卿為平原君向趙王請封。公孫龍連夜駕車入見平原君,認為此舉甚不可行,指出“王舉君而相趙,割東武城而封君者”並不是因為平原君的才智能力為趙國所獨有的,而是因為平原君是趙王親戚的緣故。而“一解國患,欲求益地,是親戚受封而國人計功也”,即計國人之功於親戚名下。因此建議平原君不要受封,平原君聽從了公孫龍的建議,並由此對其益加看重。(事見《戰國策·趙策三》)

作為戰國諸子百家中名家的代表人物,公孫龍尤以詭辯著稱。據説當時趙國一帶的馬匹流行烈性傳染病,導致大批戰馬死亡。秦國戰馬很多,為了嚴防這種瘟疫傳入秦國,秦國就在函谷關口貼出告示:“凡趙國的馬不能入關。”

這天,公孫龍騎着白馬來到函谷關前。關吏説:“你人可入關,但馬不能入關。”公孫龍辯道:“白馬非馬,怎麼不可以過關呢?”關吏説:“白馬是馬。”公孫龍反問:“我公孫龍是龍嗎?”關吏愣了愣,但仍堅持説:“按規定不管是白馬、黑馬,只要是趙國的馬,都不能入關。”

公孫龍於是娓娓道來:“‘馬’是指名稱而言,‘白’是指顏色而言,名稱和顏色不是一個概念。‘白馬’這個概念,分開來就是‘白’和‘馬’或‘馬’和‘白’,這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譬如説要馬,給黃馬、黑馬者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馬,給黑馬、給黃馬就不可以,這證明,‘白馬’和‘馬’不是一回事吧!所以説白馬就不是馬。”

關吏越聽越茫然,被公孫龍這一通高談闊論攪得暈頭轉向,如墜雲裏霧中,不知該如何對答,無奈只好讓公孫龍和白馬都過關去了。

“白馬非馬”這個中國哲學史上的著名命題,便由這個故事而來,《公孫龍子》中有一篇《白馬論》,論述的正是這個命題。

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令他蜚聲遠揚。有一次,孔子的六世孫、儒家孔穿路過趙國,專程到平原君處找公孫龍辯論。

孔穿對公孫龍説:“向來聽説先生道義高尚,早就願為弟子,只是不能同意先生的白馬不是馬的學説!請你放棄這個説法,我就請求做你的弟子。”

公孫龍回答説:“先生的話錯了。我所以出名,只是由於白馬的學説罷了。現在要我放棄它,就沒有什麼可教的了。”接着公孫龍又批評孔穿的求學態度:“想拜人家為師的人,總是因為智力和學術不如人家吧;現在你要我放棄自己的學説,這是先來教我,而後才拜我為師。先來教我,而後再拜我為師,這是錯誤的。”

他又接着引經據典地説:“白馬非馬的説法,也是仲尼(孔子)所贊同的。”孔子所贊同的,你孔穿還能不贊同嗎?

公孫龍對孔穿講了一個故事:當年楚王曾經張開繁弱弓,裝上亡歸箭,在雲夢的場圃打獵,結果把弓弄丟了。隨從們請求去找。楚王説:“不用了。楚國人丟了弓,楚國人拾了去,又何必尋找呢?”仲尼聽到了説:“楚王的仁義還沒有做到家。應該説人丟了弓、人拾了去就是了,何必要説楚國呢?”公孫龍評論道:照這樣説,仲尼是把楚人和人區別開來的。人們肯定仲尼把楚人和人區別開來的説法,卻否定我把白馬與馬區別開來的説法,這是錯誤的。

末了,公孫龍又總結説:“先生遵奉儒家的學術,卻反對仲尼所贊同的觀點;想要跟我學習,又叫我放棄所要教的東西。這樣即使有一百個我這樣的人,也根本無法做你的老師啊!”孔穿無法回答。

趙孝成王十年(前256年),陰陽家鄒衍替齊國出使趙國,平原君向其請教“白馬非馬”論,鄒衍於是對公孫龍進行了批駁,認為他“煩文以相假,飾辭以相惇,巧譬以相移”,有害於大道。從此以後,平原君便絀遠了公孫龍,公孫龍也漸漸失去了影響。後五年(前251年),平原君卒。次年(前250年),公孫龍亦卒。